一半勾留是此湖——画说西湖十景
一千年了,这片湖水依旧迷人。
这片湖水坐落于富庶的江南,千年以来,孕育了无数文人墨客,白居易有诗云,“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苏轼也在堤岸旁题下“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柳永则是赞美道“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就连清朝历代的皇帝都为其美景倾倒。
这里是中国的历史第一湖,这里有着最浪漫的爱情故事,这里曾是南宋的都城,这里是杭州的西湖,有着最美的“西湖十景”。
· 西湖十景之由来 ·
“西湖十景”之名始于南宋,掇其源始,应肇于宋代画家。
▼ 请横屏观看
名称:西湖图卷
作者:李嵩
材质:绢本设色
大小:26.7x85cm
收藏机构: 上海博物馆
艺术时期: 宋代
绘画史上众多的西湖山水图里最负盛名的当属李嵩的《西湖图卷》,这是宋代至今为止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幅描绘西湖全景的名作。李嵩本身是杭州人,因而他的作品也更真实地表现了西湖的湖山佳胜和平民生活。
名称:西湖柳艇图轴
作者:夏圭
材质:绢本浅设色
大小:107.2cmx59.3cm
收藏机构:台北故宫博物院
艺术时期:宋代
《西湖柳艇图》是夏圭的作品,夏圭本人是南宋时期最为出名的画家之一,董其昌对其赞曰:“夏圭师李唐而更加简率,如塑工之所谓减塑者。”夏圭正是杭州的本土画家,他也十分喜爱西湖的云烟水月。而《西湖柳艇图》是其现存的唯一以“西湖”来命名的作品。
名称:西湖春晓图页
作者:佚名(宋) 燕文贵
材质:绢本设色
大小:23.6cm×25.8cm
收藏机构:北京故宫博物院
艺术时期:宋代
这幅与西湖有关的图页是南宋时期遗留的山水小品,南宋时期涌现了一大批这样的作品。这类画作表现了西湖山水特有的风神韵致,对于观赏过西湖山水的人来说,一定会产生强烈的认同感。
名称:西湖雪景图
作者:项圣谟
材质:纸本墨笔
大小:24.2cm×32cm
艺术时期:明代
名称:西湖览胜图册(四册四十六开选十)
作者:董诰
材质:纸本设色
大小:12.5cm×9.5cm×46
艺术时期:清代
董诰是董邦达的儿子,与其父亲一样,他也工于绘画,并且笔墨写实,从其作品中可见清代西湖的风貌,与今日多有对应之处,知识更为清新自然,充满生机和野趣。
名称:西湖图
作者:张宗苍
材质:纸本设色
大小:111cmx90cm
艺术时期:清代
名称:西湖图
作者:关槐
材质:绢本设色
大小:168.1cmx168.1cm
收藏机构:台北故宫博物院
艺术时期:清代
名称:西湖全景通六条全屏
作者:张若霭
材质:纸本设色
大小:105x167cm
艺术时期:清代
▼向下滑动,横屏观看
名称:西湖十景图
作者:王原祁
材质:绢本设色
大小:62.2cm x 656.5cm
收藏机构:辽宁省博物馆
艺术时期:清代
这幅由王原祁所绘的《西湖十景图》,画西湖以及岸上景色,并有文字题写各处山、景名称。构图平稳,笔墨老到,设色古雅。其全方位的写实描摹,堪称是鸿篇巨制的西湖全景图。
“西湖十景”兼具自然景观以及天人和谐的人文景观,在中国园林文化中占据重要位置。南宋画家们从湖山美景中提炼概括出了“西湖十景”之名。祝穆《方舆胜览》云:“西湖山川秀发,四时画舫遨游,歌鼓之声不绝,好事者尝命十题,有曰:平湖秋月、苏堤春晓、断桥残雪、雷峰夕照、曲院风荷、花港观鱼、柳浪闻莺、三潭印月、两峰插云。此西湖十景见于地志之始。”晚明之后,有关“西湖十景图”的创作进入高峰期,随着时间变化“西湖十景”渐渐固定。
· 西湖与她的画家 ·
历史中记载有关西湖美景的画作不计其数,但鲜少有存世作品。康乾二帝每次南巡前后,都会有官绘本西湖图问世,或是为皇帝南巡作详导,或是总结皇帝南巡圣迹。故而,流传于世的“西湖十景”图以清宫旧藏为主。在这些流传的作品中,清代的董邦达或许是历史上绘制西湖图最多的一位画家,其一生所绘的西湖图应不下百幅。而乾隆也曾为董邦达的画作题词“西湖十景”志曰:“董邦达所画西湖诸景,辛末南巡携之行笥,遇景辄相印证,信能曲尽其胜。因以十景汇为一册,各题绝句志之。”
董邦达(1699-1769),字孚存,号东山,现今的杭州富阳人。雍正十一年(1733)得中进士,被授翰林院编修;历任翰林院侍读学士、内阁学士、户部、工部及吏部侍郎、左都御史、工部尚书、礼部尚书等职。钦赐“紫禁城骑马”,而这也是当时汉人能得到的最高政治待遇。乾隆三十四年(1769)董邦达去世后,乾隆皇帝特赐祭葬,谥“文恪”。
董邦达尽管在朝为官,并有着很高的官职,但是董邦达的画也极为有名,特别是有关西湖的画作。其画风远师董、巨、“元四家”,近学董其昌、“清初四王”。画面水墨疏淡,设色雅丽,用笔轻柔,擅用枯笔,皴法松秀,笔墨浑然一体,是很为典型的文人绘画。
这一系列是董邦达的西湖十景图轴,目前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著录在《石渠宝笈续编(圆明园)》、《故宫书画录(卷八)》以及《故宫书画图录》中。
名称:三潭印月图轴
作者:董邦达
材质:纸本设色
大小:126.9cmx66.7cm
收藏机构: 台北故宫博物院
艺术时期:清代
名称:南屏晚钟图轴
作者:董邦达
材质:纸本设色
大小:127.3cmx64.3cm
收藏机构: 台北故宫博物院
艺术时期:清代
名称:双峰插云图轴
作者:董邦达
材质:纸本设色
大小:127.4cmx66.6cm
收藏机构: 台北故宫博物院
艺术时期:清代
名称:平湖秋月图轴
作者:董邦达
材质:纸本设色
大小:127.3cmx67cm
收藏机构: 台北故宫博物院
艺术时期:清代
名称:断桥残雪图轴
作者:董邦达
材质:纸本设色
大小:127.6cmx67.1cm
收藏机构: 台北故宫博物院
艺术时期:清代
名称:柳浪闻莺图轴
作者:董邦达
材质:纸本设色
大小:126.9cmx66.8cm
收藏机构: 台北故宫博物院
艺术时期:清代
名称:花港观鱼御题图轴
作者:董邦达
材质:纸本设色
大小:90cmx50cm
收藏机构: 台北故宫博物院
艺术时期:清代
名称:苏堤春晓图轴
作者:董邦达
材质:纸本设色
大小:127.8cmx66.4cm
收藏机构: 台北故宫博物院
艺术时期:清代
除此图轴之外,董邦达亦有《西湖十景册》存世。这组作品乃清宫旧装,为干清宫御藏之物,纯用水墨绘制,用笔工致自然,格调清雅,而这组作品最为特殊的地方则是在于:每幅各有乾隆御制七言绝句一首,以及当时朝廷重臣嵇璜小楷题上。君臣三人,各舒己长,恭心合作,十分难得。
董邦达所绘《西湖十景》图,无论形制为册、轴还是卷,其构图布景皆大同小异,从是册与台北故宫所藏《西湖十景》十轴对比可以显见,同样藏于台北故宫的董氏《西湖十景》卷中,各景的描绘亦是同于册或轴的单景,由此可见董邦达是通过实地写生,提炼了此十景的图式并固定了下了,最终成为清代“实景风格画”的高标。
名称:西湖十景册-苏堤春晓
作者:董邦达
材质:纸本墨笔
大小:29×38cm
艺术时期:清代
名称:西湖十景册-双封插云
作者:董邦达
材质:纸本墨笔
大小:29×38cm
艺术时期:清代
名称:西湖十景册-三潭印月
作者:董邦达
材质:纸本墨笔
大小:29×38cm
艺术时期:清代
名称:西湖十景册-南屏晚钟
作者:董邦达
材质:纸本墨笔
大小:29×38cm
艺术时期:清代
名称:西湖十景册-曲院风荷
作者:董邦达
材质:纸本墨笔
大小:29×38cm
艺术时期:清代
名称:西湖十景册-雷峰夕照
作者:董邦达
材质:纸本墨笔
大小:29×38cm
艺术时期:清代
名称:西湖十景册-柳浪闻莺
作者:董邦达
材质:纸本墨笔
大小:29×38cm
艺术时期:清代
名称:西湖十景册-花港观鱼
作者:董邦达
材质:纸本墨笔
大小:29×38cm
艺术时期:清代
名称:西湖十景册-断桥残雪
作者:董邦达
材质:纸本墨笔
大小:29×38cm
艺术时期:清代
· 西湖与皇家园林 ·
杭州西湖美,美得让乾隆为其“金屋藏娇”。
从康熙帝第一次抵达杭州开始,杭州的西湖便成为清代帝王心中典型南方水乡代表,之后康熙又四次南巡抵达杭州,在这里题写了“西湖十景”碑。随后康熙的孙子“弹幕狂魔”乾隆皇帝也迷恋上这块南方宝地,在每块“西湖十景”碑题字的后面都配上一首诗,并留下了墨宝。虽然乾隆一直被人诟病比起他爹雍正,是个有点审美欠缺的皇帝,但是不得不说他还是位蛮会玩的皇帝,他六下江南为后世留下诸多美谈,到杭州更是“游览西湖美景,题诗作赋”,“凡名胜之区,无不亲洒宸翰,用志表彰”。经乾隆皇帝的一再吟咏,“西湖十景”几乎成为西湖名胜的代名词。
这一时期不仅是有关于西湖的绘画作品变得众多,之后,“西湖十景”成为诸多园林的取景,从国内辐射到日本,都有仿照西湖所做的园林,而这其中最为出名的便是皇家园林——圆明园。
· 苏堤春晓 ·
“春时,辰光初启,宿雾未散,杂花生树,飞英蘸波,纷披掩映,如列锦铺绣,都人士揽其胜者,咸谓四时皆宜,而春晓为最云。”
苏堤春晓是指春天时苏堤的一派春光好风景,而“苏堤”便是大名鼎鼎的苏东坡在杭州任职时所修筑的堤岸。他曾经两度在杭州为官,对杭州本地的治理影响极大,至今依旧被杭州人民亲切地称为“杭州市长”。在杭州生活的期间,苏轼对西湖进行了大规模的疏浚工程,这番工程为之后杭州西湖的美丽景色做下奠基,百姓为了纪念苏东坡,便将这道河堤称为“苏堤”,每到春天时,这里繁花似锦,因而“苏堤春晓”也成为西湖十景的代名词之一。
而圆明园中也“复制”了“苏堤春晓”这一景观。这片景色位于圆明园天然图画景区东侧,曲院风荷景区中九孔桥的西北。当年此处有一座三间卷棚顶的敞轩,上悬“苏堤春晓”匾额。敞轩南北则是一条长度达200余米的河堤,河堤东侧即曲院风荷景区的大型荷花池,西侧是一条溪流,一池一溪从意境上大致模拟了西湖的样貌。
名称:圆明园景图咏曲院风荷(局部)
作者:沈源 唐岱
材质:绢本设色
大小:133cm×68cm
艺术时期:清代
名称:西湖十景图卷(局部)
作者:董邦达
材质:纸本设色
尺寸:41.6×361.8cm
艺术时期:清代
· 三潭印月 ·
“月光映潭,分塔为三,故有三潭印月之目。”
三潭印月的诞生也与苏轼有关。我们现在可以在一元人民币后面看到的三座石塔风景其实是苏轼用以疏浚西湖保持西湖水体清澈时所用的警戒标尺(现有石塔为明代重建),在这三座标尺的范围内,不可以养植植物,以免西湖堵塞。三潭印月岛与湖心亭、阮公墩鼎足而立合称“湖中三岛”,犹如我国古代传说中的蓬莱三岛,故又称小瀛洲。
而三潭印月景色之所以被并列为西湖十景之一则是因为,这三座石塔内部中空,球面体上排列着五个等距离圆洞,在月明之夜,将洞口糊上薄纸,点燃灯光,洞形倒影在湖面上,呈现许多月亮,真月和假月难以分辨,夜景十分迷人。
而当三潭印月移到圆明园之中时,它位于圆明园四十景的“方壶胜境”中的涌金桥以西一片相对独立的水域中。当年,其主体建筑是位于景区东部的一道九曲临水的廊桥,而其中央则是一座重檐四角方亭,上面悬挂“三潭印月”匾额。
名称:圆明园景图咏方壶胜境(局部)
作者:沈源 唐岱
材质:绢本设色
大小:133cm×68cm
艺术时期:清代
名称:西湖十景图卷(局部)
作者:董邦达
材质:纸本设色
尺寸:41.6×361.8cm
艺术时期:清代
· 雷峰夕照 ·
“烟光山色淡溟蒙,千尺浮图兀倚空。湖上画船归欲尺,孤峰犹带夕阳红。”
雷峰塔可能是西湖最为出名的景色,因为白娘子与许仙的爱情故事实在是过于深入人心,而封镇白娘子的雷峰塔便是西湖十景其中一环。南宋之后重建的雷峰塔可谓金碧辉煌,尤其是在落日的映照下显得更加璀璨夺目,因此,时人以“雷峰夕照”来命名此处景致。
圆明园的“雷峰夕照”则位于福海东岸涵虚朗鉴景区的最南部,但是这里的“雷峰塔”并不是塔,而是一座西向的三开间殿宇适合欣赏落日的场地。
名称:圆明园景图咏方壶胜境(局部)
作者:沈源 唐岱
材质:绢本设色
大小:133cm×68cm
艺术时期:清代
名称:西湖十景图卷(局部)
作者:董邦达
材质:纸本设色
尺寸:41.6×361.8cm
艺术时期:清代
· 曲院风荷 ·
“香远风清谁解图,亭亭花底睡双凫。停桡堤畔饶真赏,那数余杭西子湖。”
曲院风荷位于西湖西侧,岳飞庙前面。现在的“曲院风荷”景致其实原名为“麯院荷风”。南宋时,有一座官家酿酒的作坊,取金沙涧的溪水造曲酒,闻名国内。附近的池塘种有菱荷,每当夏日风起,酒香荷香沁人心脾,此处也因而名列“西湖十景”。南宋倒台之后,这里的景色渐渐衰败,等到康熙皇帝到游览西湖时,便将此处略加修葺成为景致,将原来的“麯院”二字更改为“曲院”,而且康熙皇帝还认为“荷风”二字重在描述风而不是荷,将两字的顺序对调方可以凸显荷花,因此将此处的景色命名为“曲院风荷”。
圆明园中也营造了这样一处“曲院风荷”景观。这处景观是圆明园“西湖十景”中占地面积最大的一处。
名称:圆明园景图咏曲院风荷
作者:沈源 唐岱
材质:绢本设色
大小:133cm×68cm
艺术时期:清代
名称:西湖十景图卷(局部)
作者:董邦达
材质:纸本设色
尺寸:41.6×361.8cm
艺术时期:清代
· 平湖秋月 ·
“不辨天光与水色,结璘池馆庆霄凉,蓼烟荷露正苍茫。白傅苏公风雅客,一杯相劝舞霓裳,此时谁不道钱塘?”
“平湖秋月”原来并不特指西湖的某处景色,而是泛指秋天的月夜西湖,特别是月圆之夜的西湖。不过现在西湖边上赏月的最美点位,应当是位于白堤西端康熙皇帝御题的“平湖秋月”碑处,东接白堤、断桥,南望则有湖水和群山,西侧则是孤山景区,北侧则背靠宝石山和葛岭山,是个四面皆景的好地方。
圆明园中的“平湖秋月”西邻廓然大公,北靠四宜书屋,东接双峰插云和藏密楼,始建于雍正时期,这也是圆明园中第一个用西湖十景来命名的地方。
名称:圆明园四十景咏平湖秋月
作者:唐岱 沈源
材质:绢本设色
大小:83cm×75cm
收藏机构: 法国国家图书馆
艺术时期:清代
名称:西湖十景图卷(局部)
作者:董邦达
材质:纸本设色
尺寸:41.6×361.8cm
艺术时期:清代
· 花港观鱼 ·
“凿池观鱼乐,坦坦复荡荡。泳游同一适,奚必江湖想。却笑蒙庄痴,尔我辨是非。有问如何答,鱼乐鱼自知。”
杭州的花港观鱼位于西湖西南角,东接苏堤,南北分别毗邻小南湖和西里湖。
花家山麓有一小溪,流经此处注入西湖。因沿溪多栽花木,常有落英飘落溪中,故名“花港”。南宋时,内侍官卢允升曾在离这里不远的花家山下结庐建私家花园,园中花木扶疏,引水入池,蓄养五色鱼以供观赏怡情,渐成游人杂沓频频光顾之地,时称卢园,又因地近花家山而名以花港。宫廷画师创作西湖十景组画时将它列入其中。清康熙三十八年(一六九九),皇帝玄烨驾临西湖,照例题书花港观鱼景目,用石建碑于鱼池畔。后来乾隆下江南游西湖时,又有诗作题刻于碑阴,诗中有句云:“花家山下流花港,花著鱼身鱼嘬花”。
圆明园中仿“花港观鱼”的景色共有两处,一是位于西峰秀色景区北部,二是圆明园四十景中的“坦坦荡荡”景区。
名称:圆明园四十景咏坦坦荡荡
作者:唐岱 沈源
材质:绢本设色
大小:83cm×75cm
收藏机构: 法国国家图书馆
艺术时期:清代
名称:西湖十景图卷(局部)
作者:董邦达
材质:纸本设色
尺寸:41.6×361.8cm
艺术时期:清代
· 双峰插云 ·
“南北高峰高持天,两峰相以不相连。晚来新雨未雨之,时四山云锁二尖。”
“双峰插云”中的双峰是指杭州的南高峰与北高峰。这两座山峰相距有十余里,地势高耸俯瞰西湖,宋朝时两峰顶端各有一座七层的宝塔,高于群峰之上,远远望去双塔如直插云霄一般,故宋代时即有“两峰插云”的说法。到清康熙年间,康熙皇帝将这个位置定在了灵隐寺旁的洪春桥畔,并树碑题字,还将“两峰插云”改名为“双峰插云”。
圆明园中的“双峰插云”位于平湖秋月景区内,是一座建在高台上的重檐四方亭。高台南侧有石阶可供上下。每逢重阳节登高之日,皇帝便会和后妃们在此处登高远眺。
名称:圆明园四十景咏平湖秋月
作者:唐岱 沈源
材质:绢本设色
大小:83cm×75cm
收藏机构: 法国国家图书馆
艺术时期:清代
名称:西湖十景图卷(局部)
作者:董邦达
材质:纸本设色
尺寸:41.6×361.8cm
艺术时期:清代
· 南屏晚钟 ·
“飘渺雷峰隔上方,数声风送到幽窗。柳昏花暝游人散,付与山僧带月撞。”
“南屏晚钟”位于南屏山,而此山脚下的净慈寺,杭州人往往将其简称为“净寺”。明代洪武年间,净慈寺铸造了一口重约两万余斤的大钟,每逢夕阳西下,该寺庙都会鸣响此钟,而其钟声也是响彻整个南屏山麓,“南屏晚钟”也由此而得名。
圆明园中的“南屏晚钟”位于福海东南,属于圆明园四十景中“夹镜鸣琴”范畴。当年,这里有一座奉祀道教碧霞元君娘娘的广育宫,而“南屏晚钟”就位于广育宫旁边。杭州的“南屏晚钟”位于西湖东南,圆明园的则位于福海东南;杭州的紧挨着佛教寺院净慈寺,圆明园的则依傍着道教宫观广育宫。可以说圆明园的这处景致是对杭州西湖“南屏晚钟”的会意写仿。
名称:圆明园四十景咏夹镜鸣琴
作者:唐岱 沈源
材质:绢本设色
大小:83cm×75cm
收藏机构: 法国国家图书馆
艺术时期:清代
名称:西湖十景图卷(局部)
作者:董邦达
材质:纸本设色
尺寸:41.6×361.8cm
艺术时期:清代
· 柳浪闻莺 ·
“柳阴深霭玉壶清,碧浪摇空舞袖轻。林外莺声啼不尽,画船何处又吹笙。”
杭州的“柳浪闻莺”景观位于西湖东岸。园内遍植柳树,再加上树上时而鸣叫的黄鹂鸟,使得聚景园成为一处风景绝佳的游赏之地。
乾隆到杭州时曾经提到过,圆明园四十景中亦有“柳浪闻莺”,但是却无法查证这个具体的位置在哪里。而圆明园中可考的“柳浪闻莺”的楣额则位于文源阁西北,主体建筑为一座跨溪水的小桥和一座石牌坊。
名称:柳浪闻莺御题图轴
作者:董邦达
材质:纸本设色
大小:68.6cmx37.9cm
收藏机构: 台北故宫博物院
艺术时期:清代
· 断桥残雪 ·
“在昔桥头密雪铺,举头见额忆西湖。春巡几度曾来往,乃识西湖此不殊。”
与断桥最为相关的故事便是那传唱百年经久不息的《白娘子》,这里是许仙和白娘子相会的浪漫开始。断桥之名的起源为何,众说纷纭,但是不管怎样,断桥作为白堤最东端的一座著名的桥梁,已经成为杭州最为知名的景点,每每到了假期,桥上便挤满了人。
相比之下,乾隆皇帝在圆明园营造“断桥残雪”时,其景色相比西湖逊色不少。乾隆时,圆明园内的“断桥”虽然也是一座石桥,但它架在一条南北向的狭窄的人工河道之上,而且其西侧属于汇芳书院景区的几组叠石,远不能和杭州宝石山相比。乾隆皇帝为了弥补这个遗憾,特意在圆明园断桥东侧竖起了一座“断桥残雪”石牌坊。
名称:圆明园四十景咏汇芳书院
作者:唐岱 沈源
材质:绢本设色
大小:83cm×75cm
收藏机构: 法国国家图书馆
艺术时期:清代
名称:西湖十景图卷(局部)
作者:董邦达
材质:纸本设色
尺寸:41.6×361.8cm
艺术时期:清代
千年以来,西湖的美景,美得动人心弦,因而也有人说杭州的西湖是最能定义中国之美的地方。西湖空濛的自然湖光山色,成为古往今来诸多艺术家永不枯竭的灵感源泉,也成为他们心中的故里,在一生里不停地回忆起西湖的时光,恰如白居易在离任杭州时,为这里留下一句千古传唱的诗词:“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历经千年的时光,西湖依旧在历史长河中熠熠闪光,吸引着人们为之挥毫洒墨,既成就了悠长的西湖绘画传统,也造就了无数的画家。
- END -
往期回顾
[ 文/编 《弘雅书房》
编辑部:之月 ]
欢迎评论区留言
每一个好看 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