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志愿我做主,考生切不可盲信“大数据”计算出来的“录取率”
【家教智慧 第495期】
我的志愿我做主
考生切不可盲信“大数据”计算出来的“录取率”
随着高考成绩发布日期的临近,各种志愿填报咨询机构火爆起来。不少机构推出了所谓的“大数据预测录取概率”、“专家一对一咨询”、科学的“录取公式”计算录取率等五花八门的各种“贴心”服务,当然,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商家也不会提供免费的服务。这种“贴”考生之心的志愿填报务当然是要收费的,而且价格菲,有机构推出的所谓“名师一对一指导”,标价竟达为5800元—50000元。但即便是如此的天价收费,仍有不少考生、家长趋之若鹜。
之所以会如此,那是因为每个考生十二年寒窗不容易,同样的分数,因填报志愿的不同就会走入不同的高校大门,因而,不少人戏称高考志愿填报为“二次高考”。
而且,从历年高考来看,也的确不乏这样的案例:由于填报志愿不科学,让不少有实力(高分)的考生与自己心仪的大学擦肩而过,甚至“折戟沉沙”,无学可上。特别是身边就有过惨痛教训实例的考生和家长,更是视志愿填报为“高科技雷区”,不敢再轻易作主,不得不求人指点,于是乎,各种志愿填报机构应运而生。
实事求是地说志愿填报虽不复杂,只要你考分到了,上一所理想的大学一般都能如愿以偿。但志愿填报也有着一定的学问,不认真研究,不仔细斟酌,随意填报肯定也是要吃亏的。因此,找一些有经验的教师请教,到一些相关机构咨询也是应该的。但是,我们的考生和家长应当谨记,在考分已经确定的情况下,上大学、选专业不仅仅是凭考分对号入座,更要契合考生个人的兴趣爱好,不能让分数委屈了自己的志愿。而且无论什么样的专家机构,无论怎样计算,怎样预测,都只是依你的考试分数,进行“分析”“预测”,列出与你分数大体相适合的大学名单而已。
当下,不少机构打着高科技旗号,声称的“大数据预测录取概率” “录取公式”计算,只不过是为吸人眼球;所谓“报得好等于多考20分”不过是其招揽生意的一种噱头。试想,机构再有名,专家再高明,也绝然不会把500分的山东考生给你“分析”“计算”“预测”到清华和北大里去。
迄今为止,没有任何省市教育部门、考试院宣称向各种机构提供——也不可能提供所谓的“大数据”,各种机构宣称的大数据,无非是网上公开的高校招生计划、历年来录取情况、今年考生成绩情况等数据,这些数据并不为这些机构所独有,而是任何人都可以在网上查到的。
所谓的“录取公式”,即是把今年和往年的高校招生计划数、考生成绩、排名等多个数据填入公式,估算出的一种录取概率。
概率是什么?众所周知,概率是针对大多数考生而言的一种数据。也就是假设有100名考生,计算出的录取率都是99%,那也就意味着有99个考生能录取,1个考生不能录取。不可否认,从总体上来说,这种公式计算出来的概率有一定的科学性,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我们的考生和家长朋友不要忘记了,这个参考值是针对整体考生而言。而于对考生个人来说,如果你就是那1个未被录取的考生,那99%的概率就等于了0。因此,你花大价钱买来的99%录取率,只是给众人买的一个数据而已,对个人而言毫无价值。
况且,录取概率是由往年的录取情况计算得来的,而今年的录取分数线却是由今年高校招生计划和今年考生志愿填报人数共同决定的。计划是定数,但报考人数却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如果今年“”预测的100名考生都轻信“录取公式”计算出来的99%概率,都去报这所大学,而大学今年的招生计划只有50名,那么今年的录取率就只能是50%了,就会有一半人志愿落空,这个概率值,当然就只能成为明年考生的参考值了,对今年的落榜生来说,只能是望着概率“空悲切”了。
所以,我们的考生和家长,不要把自己的前程押宝到这种所谓的“大数据”、“录取公式”计算出来的概率上。万一考被“概”错了“率”,则就是十足的“赔了钱财又折了前程”,得不偿失。
其实,近年来“平行志愿”的实行,已经为考生免去了“高分落榜”之忧。不少地方平行志愿,有若干个。例如山东今年普通本科批次将由往年的本科一批、二批两个批次录取,调整为同一个本科批次录取,首次志愿就可以填报12个学校,每个学校可以选择6个专业,考生只要按照“冲一冲、稳一稳、保一保”原则,顺序填报,且“同意调剂”,是不会有落榜危险的!
相关链接:
分享教子心经
成就精彩人生
敬请扫码关注
作者,李玉柱,中学高级教师,中国教育新闻网蒲公英评论特约评论员,山东省教育技术装备专家委员会委员。 此为平湖一柱公众号原创首发作品,转载请务必标注来源,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