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车企会在电动车时代没落吗?
欧盟严苛的减排法案,已经快把所有欧洲车企逼疯了。
2021年95g/km的新车平均二氧化碳排放限值(等效油耗4.12L/100km),2030年新车二氧化碳排放较2021年降低55%,2035年实质性禁售任何装有内燃机的新车……
一项又一项条款造成的结果,就是今年的慕尼黑车展,变成了欧洲车企们宣示决心的电动车展。
不管是主动转型的成果展示,还是迫于无奈的赶鸭子上架,造电动车已经是欧洲车企生存下去的唯一路径。
但问题在于,凭什么相信燃油车时代都已经无法适应全球化发展的“欧洲基因”,在电动车这个全新品类上还能再包打天下?
你还别质疑,欧洲人真的就这么食古不化。
伪电动,零智能?
让一家年销数百万辆燃油车的车企,5-10年内全部要替换为电动车,这种并不符合市场规律、完全以少数人意志决定的规则,只会加速车企的内卷。
而在不得不背上强推电动车的包袱时,多数产品线很长的车企必须要选择“油改电”,或者说得更好听一些叫作“油电融合”——在车型开发初期,就要同时考虑内燃机/变速箱与电机/电池的布置。
相比只造电动车的新势力、新品牌们,“油电融合”平台下的车型,很难做出与传统燃油车明显的区分度。而对于把电动车视为新品类产品的市场而言,这种车型的竞争力会大幅衰减。
不管是奔驰的EQ系列,还是宝马的i系列,都隐藏着难以言喻的纠结。
奔驰EQ系列中,EQA、EQB、EQC都是典型的油改电车型。至于EQS和EQE,尽管出自纯电动平台,但是为了降风阻、提续航的怪异设计,无不透露出典型的欧洲工程师思维。
宝马i系列同样如此,出自纯电动平台的iX,造型并不被人看好。而其它的iX3、i4、iX5,还有那个没办法叫i3的3系纯电动,都是油电融合的产物。至于这台i循环概念车,造型怎样姑且不谈,就产品定义而言仍然是欧洲人最钟情的样子。
混乱无序的产品体系也好、挑战审美的造型设计也罢,欧洲车企的产品经理与工程师们,还在进行着他们最擅长的“车辆工程”。他们的价值观,并不支持让电动车成为不同于燃油车的全新品类。但是纯粹把发动机+变速箱换成电机+电池的电动车,在中国和北美,都已经是十年前的事情了。
当现在的电动车已经进入到以智取胜的时代,欧洲车企在电子电气架构、人机交互、人工智能方面,都已经落后了。他们不会去做很激进的智能驾驶功能,也没有健全的智能网联生态,多数车企也搞不定OTA。
也许这些车型依然有很棒的行驶质感,欧洲车企在底盘工程领域仍然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但不好意思,中国智能电动车的主力消费者们真的已经不关心了。
主观上的价值导向和客观上的赶鸭子上架,都让欧洲车企们难以做出与燃油车划清界限的原生智能电动车,
当欧洲车企无法再全球化
欧洲汽车文化浓郁,消费群体普遍比较守旧。在2021年买一台车的评价标准,和1981年其实没什么本质区别。
所以,多数欧洲车企,都是典型的欧洲区域型车企,它们造出来的车子,放到欧洲市场之外不可能卖得出去。
而强如大众、奔驰、宝马这样的跨国欧洲车企,在燃油车时代的全球化,更多是依靠超强的品牌力,“强迫”当地消费者接受源自欧洲的准则。
但是,当电动车的核心能力开始转移,当电动车的评价标准完全改变,当燃油车时代的差异性在电动车时代趋同,当燃油车的品牌效应无法复制到电动车上时,还在抱着欧洲工程师思维、财务官思维的欧洲车企们,要如何再去向全世界传递欧洲人的价值观呢?
当欧洲车企们真的只是造了一台用电驱动的汽车,其它与燃油车还保持高度一致时,更加开放的中美市场消费者,已经不再有所眷恋。
中国本身就没有那么深厚的汽车文化积淀,相反,我们的互联网生态、智能社会体验,走在了全球最前列。相比从沃尔夫斯堡、斯图加特、慕尼黑出来的电动车,我们显然更喜欢从硅谷、长三角、珠三角出来的电动车。
欧洲车企还在用老思维造电动车,是因为欧洲消费者并没有反感这样的东西。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不需要更好的东西。
如果来自中国与美国最新潮、最酷炫、最颠覆想象的电动车进入欧洲,这群古板的欧洲消费者会不心动吗?他们难道不想要更智能、更人性化的体验?
特斯拉尽管在欧洲的交付一直不稳定,但是已经打破了欧洲车企对电动车市场的垄断格局。而当更多来自中国车企且做工品质远超特斯拉的电动车开始进军欧洲市场,并且下定决心进行全球化的耕耘,欧洲消费者很难不对好东西动心。这是市场规律,更是人性。
蔚来已经向挪威出口ES8,同时出口的还有蔚来的能源服务体系。领克、魏牌、欧拉也都正式开启了欧洲战略,把已经在国内站稳市场的成熟新能源车投向欧洲市场。本届慕尼黑车展上,摩卡PHEV与欧拉好猫亮相,两款车型都将会在今年底开启预定,同时发布的还有一系列用户运营计划、智能生态文化,对于欧洲消费者来说是很新鲜的体验。
一旦欧洲本土消费者的心智,被体验更好的中美电动车攻破,那些还在用燃油车思维造电动车的欧洲车企们,将不可避免沦为区域车企,只为那些“上古时代”的守旧消费者们造车。
显然,如果不能顺应时代做出改变,欧洲车企们的电动车之路,会越走越窄。
写在最后
纯粹的欧洲车,从来都不适合于欧洲以外的市场。不论是大众、奔驰、宝马,他们的燃油车之所以能在中国市场卖好,恰恰是因为不那么纯正的欧洲血统。
但是,原本能够在燃油车上所做的本土化,无非就是尺寸加长、底盘升高、悬架调软、配置增增减减。而到了电动车上,这些都已经变得不重要了。一个车型全系可能只有一个配置,原生纯电动架构天生就是大空间的代名词。至于底盘,在日益先进的智能驾驶与智能座舱面前,价值会越来越低。
更关键的是,从全世界经济政治社会发展的宏观角度来看,未来世界的中心要么是美国、要么是中国,大概率是中国,总之不会在欧洲。欧洲车企们所谓的骄傲与坚守,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当欧盟的当权者们已经意识到要用激进的脱碳来实现新一轮的经济博弈时,欧洲车企们却并没有做好相应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