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老师整理:高考120个文言实词精析,绝对宝藏!没有比这更全面的实词资料啦(41-60)

41

【词义推导】

“假”的本义是“借”。“借”不是要“给”吗?故有“给予”之义。借来东西(比如钱)当然就有了“凭借”。借来东西不是真的属于自己的,故又可引申出“不是真的”,不是真的,进一步引申出“非正式的”和“如果”等义。

【词义例释】

读音一:jiǎ

(1)动词

①借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因此人们多把书借给我。

②凭借,借助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

——君子本性并不是和别人有什么不同,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③宽容

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荆轲刺秦王》)

——希望您稍微宽容他一点,让他在您的面前完成他的使命。

④给予

汉人未可假大兵权。(《谭嗣同》)

——对汉族人不能交给太大的兵权。

(2)形容词

①虚假的,不是真的(假装)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

——才明白前面的狼假装打瞌睡,原来是为了诱敌。

②非正式的,代理的,临时的

乃相与共立羽为假上将军。(《项羽本纪》)

——就和一起共同推举项羽做代理上将军。

(3)连词,相当于“如果”“假如”,多“假使”“假令”连用

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报任安书》)

——假使我犯法被杀,如同九牛少了一毛,和蝼蚁死去有什么两样?

读音二:jià

名词,假期

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孔雀东南飞》)

——府吏听说了这个变化,就请假暂时回家。

【成语助记】

久假不归(jiǔ jiǎ bù guī):假:借;归:归还。原指假借仁义的名义而不真正实行,后指长期借用而不归还。

不假思索:假:借助,假借,依靠。不用思考就做出反应。形容做事、说话敏捷、迅速、熟练。作谓语、定语、状语,指懒于思考,不负责任的办事。

其他如:狐假虎威  假痴不颠  假道伐虢  假公济私  不假思索  天假其年

【迁移练习】

苏武送匈奴使留汉者归国,与副将张胜及假(     )吏惠等募士百余人俱行,途遇险滩,假(   )舟渡,至匈奴,方知匈奴使假(    )也。州官闻知,急令属下捕之,属下求假(    ),州官不许,乃往。

【练习答案】

苏武送匈奴使留汉者归国,与副将张胜及假(临时充任)吏惠等募士百余人俱行,途遇险滩,假(借助)舟渡,至匈奴,方知匈奴使假(假的)也。州官闻知,急令属下捕之,属下求假(假期),州官不许,乃往。

【高考链接】

(2017·浙江卷)假使圣人复生,即亦随而猾(扰乱)之矣 假:假设,假使

(2015·湖南卷)或营利以侵民,或因讼而纳贿,或名假贷,或托姻属  假:借

42

【词义推导】

“间”的本义是“门缝”。由此引申出“夹缝、空隙”之义;小路不是很像夹缝吗?时间的“空隙”,即“空闲”。“夹缝”是在两个事物之中的,故有“置身其中”的意义,由此可引申出许多意义:“间隔、参与、中间、离间”等。“离间”再引申出“间谍”之义,间谍当然是“秘密”的喽。

【词义例释】

读音一:jiān

(1)名词

①中间

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赤壁之战》)

——驱使中原的士兵远途跋涉,来到这江湖沼泽之间。

②期间

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

——在危难期间接受了任命。

(2)量词,房屋的最小单位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怎样才能得到千万间宽大的房子,把天下的贫寒之士都遮蔽起来,让他们都露出笑颜?

读音二:jiàn

(1)名词

①门缝,夹缝

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史记·管晏列传》)

——他车夫的妻子从门缝偷偷的看她丈夫。

②空隙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庖丁解牛》)

——那关节有空隙,而刀刃却没有厚度。

③机会

至京口,得间奔真州。(《〈指南录〉后序》)

——到了京口,找到机会逃奔真州。

④(不多)时间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见蔡桓公》)

——扁鹊见到蔡桓公,站立了一会儿时间。

(2)动词

①离间

谗人间之,可谓穷矣。(《屈原列传》)

——谗佞小人离间他们,可以说是处境十分困难了。

②参与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有那些当官的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其中呢?

③间隔,隔断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桃花源记》)

——领着妻子儿女和同乡们来到了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于是就和外面的人断绝了联系。

④夹杂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

——中间夹杂着噼里啪啦,房屋倒塌的声音。

(3)副词

①表时间,有时,偶然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邹忌讽齐王纳谏》)

——几个月之后,时不时有人偶尔提意见。

②表状态,从小路

从骊山下,道芷阳间行。(《鸿门宴》)

——从骊山下来,取道芷阳抄小路行走。

③表情态,秘密地,悄悄地

侯生乃屏人间语曰。(《信陵君窃符救赵》)

——侯生就屏退众人,悄悄地对信陵君说。

【成语助记】

间不容发:间:中间;发:头发。距离极近,中间不能放进一根头发,指空间距离极小,形容极为精确或精密。也比喻与灾祸相距极近,形势危急到了极点。也比喻文字精练、严谨。作定语,比喻事物很精密或时间紧迫。字里行间:间:中间,区间。指文章的某种思想感情没有直接说出而是通过全篇或全段文字透露出来。作主语、宾语,指字句之间。

挑拨离间:间:隔阂。原指没有根据的话,现在多指在别人背后散布的诬蔑、中伤的说法。作谓语,含贬义。

亲密无间:间:缝隙。关系亲密,没有隔阂。形容十分亲密,没有任何隔阂。作谓语、定语、状语、补语,含褒义。

其他如:疏不间亲  伯仲之间

【迁移练习】

周瑜欲出行,令出行间( )鲁肃代职。途中见草屋八九间(  ),令卒查之。少间( ),屋内掷一纸出,令其道后山间(  )行。小人间(  )进言,欲令周瑜、鲁肃不和,鲁肃知小人间(  )之,曰:“吾二人之事,汝何间(  )焉?瑜闻之,于行间(  )致书一封于肃,令其与外人间(  )隔。肃曰:“君子纳言须察其真。人进言理当如此,勿罚。”小人闻言甚愧,终不再言。

【练习答案】

周瑜欲出行,令出行间(处于一定的空间或时间里)鲁肃代职。途中见草屋八九间(量词),令卒查之。少间(一会儿),屋内掷一纸出,令其道后山间(从小路)行。小人间(间或)进言,欲令周瑜、鲁肃不和,鲁肃知小人间(挑拨)之,曰:“吾二人之事,汝何间(参与)焉?瑜闻之,于行间(间隙)致书一封于肃,令其与外人间(隔离)隔。肃曰:“君子纳言须察其真。人进言理当如此,勿罚。”小人闻言甚愧,终不再言。

【高考链接】

(2018·全国卷Ⅰ)芝(人名)倾心镇卫,更造城市,数年间旧境悉复  间:之间,期间

(2018·全国卷Ⅰ)使军兵为作屋五十间  间:量词

(2018·天津卷)五亭间开,万象迭入,向背俯仰,胜无遁形  间:间隔

(2016·全国卷Ⅰ)与盗物民家有间矣  间:间隙,引申为“不同,区别”

(2016·天津卷)时予为奉新县令,屡谒之,不知其母子间也  间:中间,……之间

(2016·全国卷Ⅱ)其间岂无刚直之人  间:中间,期间

高中语文(id:gzyw11) 

43

【词义推导】

“见”的本义就是“看见”。看见的东西多了,就会有“见识、见解”;至于“召见、谒见”等都与“看见”有关。被看见即“出现”在别人眼睛里,(后作“现”),由此被动意义虚化出介词“被”。

【词义例释】

读音一:jiàn

(1)动词

①看见,看到

我见相如,必辱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我见到蔺相如,一定要羞辱他。

②会见

项伯即入见沛公。(《鸿门宴》)

——项伯立刻进去会见沛公。

③谒见,拜见

曹刿请见。(《曹刿论战》)

——曹刿请求谒见(庄公)。

④召见,接见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

——秦王坐在章台宫召见蔺相如。

(2)名词

①见识,见解

汝真女子之见。(《失街亭》)

——你真是女人的见识。

②看见的东西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游褒禅山记》)

——进入的越深,前进就越困难,见到的景色也就越奇特。

(3)代词,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有所动作

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孔雀东南飞》)

——你既然这样惦记着我,就希望你不久前来(接我)。

(4)介词,表被动,相当于“被”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想(把宝玉)给秦国,恐怕得不到秦国补偿的城池,白白地被欺骗。

读音二:xiàn

动词

①引见,使……见

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荷蓧丈人》)

——杀鸡做饭给他吃,并让自己的两个儿子来见他。

②表现、出现、显露

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

——微风吹过,牧草低下身子,显露出草地上的牛羊。

【成语助记】

相形见绌:见:看见,显出。指和同类的事物相比较,显出不足。

相见恨晚:恨:遗憾; 见:见面。只恨相见得太晚。形容一见如故,意气极其相投。

见贤思齐:见到有才德的人就想着与他齐平。

捉襟见肘:襟:衣襟;肘:胳膊肘;“见”通“现”:露出。拉一下衣襟就露出胳膊肘儿,形容衣服破烂。比喻顾此失彼,穷于应付。

图穷匕见:图:地图;穷:尽;见:通假字,同“现”。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见微知著:意为看到微小的苗头,就知道可能会发生显著的变化。比喻小中见大、以小见大。作谓语、宾语,指根据事物的苗头推断发展趋势。

见异思迁:迁:变动。看见另一个事物就想改变原来的主意。指意志不坚定,喜好不专一。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真知灼见:灼:明白。指真正知道,确实看见。也指正确而深刻的认识和高明的见解。作宾语、定语,含褒义。

一孔之见:孔:小窟窿。从一个小窟窿里面所看到的。比喻片面的见解。作宾语,指片面的见解,多用于自谦。

见笑大方:见:被。被见识广博的人所笑话。也指让内行人笑话。作宾语,常用于谦辞。

【迁移练习】

王昭君天生丽质.入宫后籍籍无名。后匈奴朝见(      )汉元帝,求和亲。元帝见(   )昭君,方知其绝色,有悔,乃悟见(     )欺,而事成定局,遂放行。昭君行胡地,风吹草低见(    )牛羊,忆与父母无见(      )之日,悲从中来,不由叹道:“昔日入宫时,父母见(      )叮咛,嘱我早还家。今日一去,永生不得见父母矣!”泪落,大雁见之,亦为之落,以此见(       )其美貌也。

【练习答案】

王昭君天生丽质.入宫后籍籍无名。后匈奴朝见(拜见)汉元帝,求和亲。元帝见(召见)昭君,方知其绝色,有悔,乃悟见(表被动)欺,而事成定局,遂放行。昭君行胡地,风吹草低见(通“现”)牛羊,忆与父母无见(见面)之日,悲从中来,不由叹道:“昔日入宫时,父母见(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相当于“我”)叮咛,嘱我早还家。今日一去,永生不得见父母矣!”泪落,大雁见之,亦为之落,以此见(知道)其美貌也。

【高考链接】

(2019·全国卷Ⅰ)后岁余,贾生征见 见:被召见

(2018·浙江卷)将犬吠所怪,桀桀者必见锄也? 见:表被动

(2018·浙江卷)异日有见之者,观其《后车》诗,则不忘鉴戒矣  见:看见

(2018·江苏卷)握手问曰:“何时再见先生?”  见:拜见

(2018·全国卷Ⅲ)归途见匠者作桶,取而戴于首  见:看见

(2017·全国卷Ⅰ)混以刘毅党见诛,妻晋陵公主以混家事委之弘微  见:表示被动,相当于“被”

(2017·全国卷Ⅲ)自王沂公后五十六年,始再见狱空耳  见:看见

(2017·天津卷)见污伤,不肯自明  见:表示被动,相当于“被”

44

【词义推导】

“解”的本义是“分解动物”。“解释、解说”道理时需要条分缕析;解说之后就会让人“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思考,就会形成自己的“见解”。“分解动物”义后又引申为“解开”一切纠结之物,故有“解放、解脱”的意义,解开纠结之物后,纠结之物就会“松弛”下来,进一步引申为“懈怠”(心理上的松弛,后写作“懈”)。解开心中的结,就是“和解”。

【词义例释】

读音一:jiě

动词

①剖开,特指解剖动物的肢体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庖丁解牛》)

——庖丁替文惠君解剖牛。

②解开,脱去

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病梅馆记》)

——毁掉那些盆子,(把梅)全都埋到地里,解掉那些绑缚的棕绳。

③分开

少年大骇,急解令休止。(《促织》)

——那小伙子非常惊骇,急忙把它们分开,使它们停了下来。

④解释,解答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老师,是用来传播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的。

⑤理解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师说》)

——有了疑难问题不向老师请教,那些疑难问题最终也不能理解。

⑥解救,消除

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荆轲刺秦王》)

——如果有这样一句话,既可以解除燕国的灾祸,又可以报您的仇,(您将)怎么样?

读音二:xiè

动词,缓和,消减

太后之色少解。(《触龙说赵太后》)

——太后(愤怒的)神色稍微缓和了一些。

【成语助记】

不求甚解:解:了解,理解。指只领会全文大意,不在字句上过分追究。现多含贬义,形容用心不专。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指人学习不深入。

解囊相助:解:解开。解开口袋掏钱帮助别人。用来形容以财物资助别人。作谓语、定语、宾语,指帮助别人。

慷慨解囊:慷慨:豪爽,大方;解囊:解开钱袋拿出钱来。形容极其大方地在经济上帮助别人。作谓语,含褒义。

迎刃而解: 解:解决。原意是说,劈竹子时,头上几节一破开,下面的顺着刀口自己就裂开了。比喻处理事情、解决问题很顺利。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褒义。大惑不解: 惑:迷惑;解:理解。感到非常迷惑,不能理解。

解甲归田: 解:脱下;甲:古代将士打仗时穿的战服。脱下军装,回家种地。指战士退伍还乡。浑身解数: 浑身:全身,指所有的;解数:套数,指武艺。所有的本领,全部的权术手腕。

其他如:庖丁解牛  衣不解甲  善解人意  解衣衣人  解骖推食  解民倒悬  不解之缘  难解难分  马不解鞍  妙语解颐  宽衣解带  不求甚解

【迁移练习】

庖丁为文惠君解(   )牛。牛怒且吼,王惧,庖丁以刀刺之,牛毙。王见其技甚高,疑之,庖丁解(  )其惑也。文惠君方解(  )其理,色少解(  )。文惠君后以之治国,终解(  )内忧外患。

【练习答案】

庖丁为文惠君解(解剖)牛。牛怒且吼,王惧,庖丁以刀刺之,牛毙。王见其技甚高,疑之,庖丁解(解释)其惑也。文惠君方解(理解)其理,色少解(缓解)。文惠君后以之治国,终解(免除)内忧外患

【高考链接】

(2018·江苏卷)虽一庖湢、一井匽,对之情生,亦不自解其何故  解:理解

(2015·全国卷Ⅱ)后怒解,方被引入  解:缓解,解除

(2015·重庆卷)巫之祸盘错深固不解矣  解:解决

45

【词义推导】

“就”的本义是“走近、靠近、走上、趋向”。引申为达到目标的含义“成就、成功、完成”。走上领导岗位,就是“担任、赴任”。

【词义例释】

动词

①靠近,接近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所以木料用墨线量过就能使它更直,金属的刀剑放到磨石上去磨就会锋利。

②趋,赴

臣之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廉颇蔺相如列传》)

——我知道欺骗大王的罪过应判处死刑,请让我走到汤锅里去。(意即“请让我受汤镬之刑”)

③登上(车、路)

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荆轲刺秦王》)

——荆轲于是上车离去,始终没有回头。

④赴任

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

——被推举为孝廉没有去,连续被官府征召也没有到任。

⑤担任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季氏将伐颛臾》)

——能施展才能就担任职务,不能施展才能就退下来。

⑥成就

然嬴欲就公子之名,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信陵君窃符救赵》)

——可是我想要成就您礼贤下士的名声,所以让您的车马长久的停留在市井中。

⑦完成,成功

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活板》)

——交替着使用它,很快就可以完成。

【成语助记】

一蹴而就:蹴:踏; 就:成功。踏一步就成功。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

按部就班:部:门类;班:次序; 就:归于。原意是写文章时篇章结构安排得体,用字造句合乎规范。后来引申为照章办事,依次进行,不越轨,不逾格。也指按老规矩办事,缺乏创新精神。

行将就木:行将:将要; 就:接近;木:指棺材。指人寿命已经不长,濒临死亡。

半推半就:推:推开; 就:接近,靠上去。形容心里愿意,表面上却推辞的样子。各就各位:各自到自己的岗位上。

其他如:功成名就  将计就计  慷慨就义  删繁就简  另谋高就  一蹴而就  一挥而就

【迁移练习】

晋武帝征李密为太子洗马,李密以赡养祖母具表不就(     )职。州官令人持刀就(    )之,迫曰:“不者,请就(      )汤镬。”李密不为所动。遂不就(     )车。

【练习答案】

晋武帝征李密为太子洗马,李密以赡养祖母具表不就(就职)职。州官令人持刀就(靠近)之,迫曰:“不者,请就(受,接受)汤镬。”李密不为所动。遂不就(登)车。

【高考链接】

(2018·全国卷Ⅰ)舍此而去,欲就东市,岂不痛哉! 就:去,前往

(2017·江苏卷)先生往就之,为撰《黄鹤楼铭》  就:接近,投靠

(2016·全国卷Ⅰ)使者即就席  就:赴,到

46

【词义推导】

“举”的本义是“举起、抬起”。这是一个“举动”,活用为动词即“举行、发动”。举有由低到高的含义,所以有引申出“提拔、举荐”之义;由此又引申出一般意义的“应举”。举起东西应该是有所用,故又引申出“拿、用”,进一步引申为“占领”之义。后又虚化为范围副词“全”。

【词义例释】

(1)动词

①举起,抬起

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齐桓晋文之事》)

——我的力量足以举起三千斤重的东西,却举不起一根羽毛。

②拿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我不能拿着全吴的土地,十万军队,去被别人控制。

③举出,提出

聊举数人以训汝。(《训俭示康》)

——姑且列举几人来教训你。

④举行,施行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陈涉世家》)

——现在逃跑是死罪,举行起义也是死罪。

⑤攻克,占领

戍卒叫,函谷举。(《阿房宫赋》)

——陈胜吴广的一声喊叫,函谷关就被攻下来了。

⑥推荐,选拔

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

——被推举为孝廉没有去,连续被官府征召也没有到任。

⑦升起

中江举帆,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在江中升起船帆,其余的船按照次序一同前进。

(2)形容词

①全,合

大喜,笼归,举家庆贺。(《促织》)

——非常高兴,用笼子装回来,全家庆贺。

②尽

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鸿门宴》)

——杀人惟恐不能杀尽,对人用刑惟恐不能用尽酷刑。

(3)名词,举动

荣禄密谋,全在天津阅兵之举。(《谭嗣同》)

——荣禄的密谋,全在于天津阅兵的举动。

【成语助记】

举案齐眉: 举:托举,举起。送饭时把托盘举得跟眉毛一样高。后形容夫妻互相尊敬、十分恩爱。

举足轻重: 举:举起、抬起。只要脚移动一下,就会影响两边的轻重。指处于重要地位,一举一动都足以影响全局。作谓语、定语,用于指人的地位等。

举手之劳: 举:抬起。一动手就能办到的小事。指办事情轻而易举,毫不费力。作宾语,比喻事情轻而易举。

举一反三: 举:举出,提出。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他许多事情。

举世无双: 举:全。世界上再没有第二个这样的人或物。形容极其罕见稀有。作谓语、定语,指罕见。

选贤举能: 举:选举,推举。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包举宇内: 包举:统括;宇内:天地之间,即天下。并吞天下,占有一切。

不识抬举  举国上下  举案齐眉  举目无亲  举棋不定  举手投足举贤任能  举一反三  举重若轻  举足轻重  纲举目张  轻举妄动  一举成名  以言举人  不识抬举

【迁移练习】

陈涉亡,众豪杰举(     )项羽为帅。约定先入咸阳者为王。不意刘邦先举(     )咸阳,项羽设宴于鸿门,欲杀刘邦,然意不决,范增举(    )玉玦促之。樊哙闯入,声讨秦王杀人如不能举(    ),且举(      )沛公待项王之事,告项王莫令事不举(    )。

【练习答案】

陈涉亡,众豪杰举(推举)项羽为帅。约定先入咸阳者为王。不意刘邦先举(攻取)咸阳,项羽设宴于鸿门,欲杀刘邦,然意不决,范增举(举起)玉玦促之。樊哙闯入,声讨秦王杀人如不能举(尽,全都),且举(举出)沛公待项王之事,告项王莫令事不举(像样子)。

【高考链接】

(2019·全国卷Ⅱ)愿王举国而听之 举:拿

(2018·全国卷Ⅰ)郡举上计吏(上计吏:官职名),州辟别驾  举:举荐

(2018·全国卷Ⅰ)帝为举哀,谥曰贞,赐茔田百亩  举:举行

(2018·全国卷Ⅱ)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  举:举出,提出

(2017·全国卷Ⅰ)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  举:行动

(2017·全国卷Ⅱ)于是擢举义行,诛锄奸恶  举:推荐,推举

(2017·全国卷Ⅲ)举进士第一  举:考中

47

【词义推导】

“绝”的本义是“绳索断”。由此引申出一般意义上的“断”。比喻引申出“横渡”的意义。由“断”义可引申出许多意义:与人断绝关系叫“绝交”;气断自然就是“死,绝命。”;路断了当然就是“到了尽头,极点”。由“到了极点”引申出程度副词“极”和动词“超越”(到了极点就是超越一切)之义。

【词义例释】

(1)动词

①断绝

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

——就请允许我立太子为王,来断绝秦国要挟赵国的野心。

②绝交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赤壁之战》)

——如果能够凭借江东的军队同中原的曹操相对抗,不如及早和他绝交。

③横渡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借助舟船的,不是善于游泳,却能横渡江河。

④停,止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口技》)

——忽然听见醒木一拍,各种声音全都停止了。

(2)形容词

①达到极点

以为妙绝。(《口技》)

——认为(这段口技)妙到了极点。

②陡峭的

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石钟山记》)

——独自和儿子苏迈坐着小船来到这陡峭的岩壁之下。

③隔绝的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率领着妻子儿女和同乡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

(3)副词

①很,非常

佛印绝类弥勒。(《核舟记》)

——佛印很像弥勒佛。

②全然

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促织》)

——心力、眼力、耳力都用尽了,蟋蟀的踪迹和声音全都没有。

【成语助记】

韦编三绝:韦:熟牛皮;韦编: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三:概数,表示多次; 绝:断,断绝。孔子为读《周易》而多次翻断了编联竹简的牛皮带子。比喻读书勤奋。做谓语、宾语;指人读书勤奋。

络绎不绝: 绝:断绝、穷尽。络绎:前后相接,连续不断。形容人、马、车、船等连续不断。绝处逢生: 绝处:死路。形容在最危险的时候得到生路。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生死攸关。不绝如缕: 绝:断;缕:细线。多形容局面危急或声音、气息等低沉微弱、时断时续。作谓语、定语,用于声音、书信、情绪等。

千古绝唱: 绝:绝妙。指从来少有的绝妙佳作。

绝无仅有: 绝:绝对。只有一个,再没有别的。形容非常少有、极为稀有。也用来形容人或物非常珍贵。作谓语、宾语、定语,形容稀少事物。

艰苦卓绝: 卓绝:超出一般。形容斗争十分艰苦,超出寻常。常用于形容斗争环境艰苦。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精美绝伦:精美:精致美好; 绝伦:无与伦比,没有可以相比的。精致美妙的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比得上它。作谓语、定语,含褒义,同“精妙绝伦”。

与世隔绝:与文明社会上的人们隔离,断绝来往。形容隐居或人迹罕至的极偏僻地方。

其他如:冠缨索绝   绝裾而去  惨绝人寰  冠绝一时  风华绝代  空前绝后  赞不绝口  悲痛欲绝  络绎不绝  拍案叫绝  深恶痛绝

【迁移练习】

晋人有美玉,邻人凯靓,屡盗而不得,为绝(    )邻人之念,晋人遂率妻子至桃源绝(   )境,途遇江河,假舟揖而绝(    ),后至无人处,而闻妙声,目力所绝(     ),亦无所见,其子仰望,见一大鹏,绝(    )云气,图南飞。妻子皆以为妙,遂居于此

【练习答案】

晋人有美玉,邻人凯靓,屡盗而不得,为绝(断绝)邻人之念,晋人遂率妻子至桃源绝(与世隔绝)境,途遇江河,假舟揖而绝(横渡),后至无人处,而闻妙声,目力所绝(尽),亦无所见,其子仰望,见一大鹏,绝(直上穿过)云气,图南飞。妻子皆以为妙,遂居于此

【高考链接】

(2017·全国卷Ⅲ)是绝其自新之路也 绝:停止,断绝

(2017·山东卷)丁父艰,号顿于地,绝而复苏者数矣  绝:停止,气绝

48

【词义推导】

“堪”的本义是“经得起,受得住”,引申出“胜任”之义;虚化成助动词“可,能够”。

【词义例释】

动词

①经得起,受得住

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指南录〉后序》)

——可是处境是那样危急险恶,一个接一个出现,就不是在人世间所能忍受的了。

②胜任

不堪吏人妇,岂合令郎君。(《孔雀东南飞》)

——连作一个小官吏的妻子都不能胜任,怎能跟县令的公子相配。

③能够,可以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不能回想,在敌人的祠堂前面,祭祀的香火旺盛,非常热闹。

【成语助记】

不堪设想:堪:能,能够。未来情况不能想象。指事情会发展到令人难以预料的地步。多指较坏的情况。作谓语、补语,用于指消极方面的事。

狼狈不堪:堪:忍受,能支持。困顿、窘迫得不能忍受。形容疲惫、窘迫的样子。多作贬义。不堪入目:堪:能,能够。指形象丑恶、印象不好,使人看不下去。

不堪一击:不堪:经不起;击:表示击打,也用作精神上的打击。整个词语形容力量薄弱,经不起一次打击。也形容文章论点不严密,经不起反驳。

其他如:不堪回首  不堪入目  苦不堪言  不堪其忧

【迁移练习】

刘兰芝昼夜勤作息,阿姥仍不满,曰:“不堪(  )吾儿妇。”令其子休之。其子与兰芝情真,以为堪(  )与贤人比,而畏其母,亦无术,遣之。每至节气,心痛难堪(  )。

【练习答案】

刘兰芝昼夜勤作息,阿姥仍不满,曰:“不堪(胜任)吾儿妇。”令其子休之。其子与兰芝情真,以为堪(能够)与贤人比,而畏其母,亦无术,遣之。每至节气,心痛难堪(忍受)。

49

【词义推导】

“克”的本义是“战胜、攻克”。攻克堡垒,意味着杀敌致胜,故又引申出“杀”的意义。进一步引申出“去除,削减”等义。后又虚化为助动词“能够”。

【词义例释】

动词

①能够

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赤壁之战》)

——如果这件事能够圆满成功,那么天下的格局就可以定下来了。

②战胜,攻下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殽之战》)

——攻打它又攻不下来,包围它又没有后续部队,我们还是回去吧。

③成功,完成

前虞跋胡,后恐疐尾,三纳之而未克。(《中山狼传》)

——前边怕踩到狼下巴上的垂肉,后面又怕压到狼的尾巴,装了几次都没有成功。

④克制,约束

克已复礼。(《论语》)

——克制自己,恢复周礼。

⑤通“刻”,刀刻,雕刻

更克画,平斗斛度量文章。(《史记·李斯列传》)

——更改器物上的雕刻,统一度量衡和书奏文牍的格式。

【成语助记】

攻无不克:克:攻下;无:没有。攻打城池,没有攻不下的。形容英勇善战,百战百胜。也形容力量无比强大。

以柔克刚:克:克制。用柔软的去克制刚强的。

其他如:克敌制胜  克己奉公  克勤克俭  克尽职守  相生相克

【迁移练习】

齐将率众与魏战于桂陵,既克(  ),威震天下。齐兵战后日益骄纵,未能克(  )己,以致民怨四起,皆以为身处富强之国而不克(  )蒙其泽。

【练习答案】

齐将率众与魏战于桂陵,既克(战胜),威震天下。齐兵战后日益骄纵,未能克(约束)己,以致民怨四起,皆以为身处富强之国而不克(能够)蒙其泽。

【高考链接】

(2018·北京卷)《诗》曰:“德(分量轻)如毛,民鲜克举之。” 克:能够

50

【词义推导】

“类”的本义是“种类”,同一“种类”就是“同类”,同类的事物当然就会有“类似,像”的地方喽。

【词义例释】

(1)名词

①种类

世间沟壑中水凿之处,皆有植土龛岩,亦此类耳。(《雁荡山》)

——世上的沟壑等水流冲刷的地方,都有直立的土层或上部凹陷的岩石,也是这一类情况罢了。

②事例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屈原列传》)

——它写的事情虽然细小,但主旨却十分重大,所举的事例虽说浅近,表现的意义却十分深远。

(2)动词

①类似,相似

中绘殿阁,类兰若。(《促织》)

——中间画的宫殿楼阁一类的东西,很像是寺庙。

②类推

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墨子·公输》)

——你坚持道义,不肯杀少数人,却要去杀许多人,不能算是懂得类推事理。

(3)副词。大都、大多

近岁风俗尤多侈靡,走卒类士服,农夫蹑丝履。(《训俭示康》)

——近年来风气尤其奢侈浪费,当差的人多穿上了士人的衣服,农夫穿上了丝织品做的鞋子。

【成语助记】

有教无类:教:教育;类:类别。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不因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

出类拔萃:拔:超出;类:同类;萃:原为草丛生的样子,引申为聚集。超出同类之上。多指人的品德才能。含褒义,用于人或事物。

触类旁通:触类:接触某一方面的事物;旁通:相互贯通。掌握了某一事物的知识或规律,进而推知同类事物的知识或规律。

物以类聚:指同类的东西常聚在一起。现多比喻坏人和坏人常在一起。中性词。以此类推: 类:类推。根据这一事物的道理,去推出与此类似的其他事物的道理。画虎类犬: 类:象。画老虎不成,却像狗。比喻模仿不到家,反而不伦不类。

其他如:物以类聚   连类比物  画虎类犬  刻鹘类鹜  不伦不类  有教无类

【迁移练习】

宋人刘某,形类(    )橐驼者,树之茶类(  ),其法异。众人怪之,问其以。刘举类(   )讲解之,众皆以为其义之深。

【练习答案】

宋人刘某,形类(类似)橐驼者,树之茶类(种类),其法异。众人怪之,问其以。刘举类(事物)讲解之,众皆以为其义之深。

【高考链接】

(2018·天津卷)康之由,革弊兴利,若改茶法、变税书之类是也 类:种类,类别

(2016·全国卷Ⅲ)珪居闲类木讷者  类:类似,像

(2015·全国卷Ⅰ)别求状类宦者二人杀之,并斩十数死囚  类:类似,像

51

【词义推导】

“怜”的本义是“怜悯”,怜悯不就是有爱心吗?故引申出“爱怜”之义。

【词义例释】

(1)动词

①哀怜,同情

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耶?(《信陵君窃符救赵》)

——您纵然轻视我赵胜,抛弃我,使我投降秦国,难道你就不怜惜你的姐姐吗?

②疼爱,爱惜

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触龙说赵太后》)

——男人也疼爱他的小儿子吗?

③爱戴

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陈涉世家》)

——项燕做为楚国的将军,多次立功,爱护士兵,楚国人爱戴他。

【成语助记】

顾影自怜:顾:看; 怜:怜惜。回头看看自己的影子,怜惜起自己来。形容孤独失意的样子,也指自我欣赏。形容孤独失意。

楚楚可怜:楚楚:植物丛生的样子,也形容痛苦的神情。怜:可爱。原指幼松丛密柔弱,后形容女子形体姿态惹人怜惜。也形容神情凄楚或处境令人可怜,当然,不一定是形容女性。

同病相怜:怜:怜悯,同情。比喻因有同样的遭遇或痛苦而互相同情。。

其他如:怜香惜玉  我见犹怜  摇尾乞怜

【迁移练习】

陌上有丽人,可怜(     )体无比,而家无亲人怜(     )之。逢战火,随众流浪,一路艰辛,众皆怜(      )之。祸后归家,可怜(    )焦土一片。

【练习答案】

陌上有丽人,可怜(可爱)体无比,而家无亲人怜(爱惜)之。逢战火,随众流浪,一路艰辛,众皆怜(怜悯)之。祸后归家,可怜(可惜)焦土一片

【高考链接】

(2018·浙江卷)妻子弱不能自诉,太初(人名)素与令善,怜其冤死 怜:同情,怜悯

52

【词义推导】

“弥”的本义是“弥补”。“弥”原作“彌”,表示弓上加柲,增加弓的弹射力,这不正是“弥补”其本身的不足吗?弥补了不足之后,弓可以“长久”使用,故有“长久”之义。后又虚化为表程度的副词“更加”。

【词义例释】

(1)形容词,满,遍

马畜弥山(《苏武传》)

――马和其他牲畜满山。

(2)副词,更加,越发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六国论》)

——奉送的越多,侵犯得就越厉害。

【成语助记】

欲盖弥彰:盖:遮掩; 弥:更加;彰:明显。想掩盖坏事的真相,结果反而更明显地暴露出来。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弥天大谎:弥天:满天。形容天大的谎话。

历久弥坚:历:经历;久:时间久,很长的时间;弥:越,更加;坚:坚强,坚定。经过长久的时间后,意志更加坚定。经历时间越长久,越显得坚定不移。

其他如:旷日弥久  弥留之际  弥缝其阙  须弥芥子  弥天大罪  仰之弥高

【迁移练习】

古时有一人,治学旷日弥(     )久,烦之。一。外出,遇雨,久不止,仰弥(    )天之云,心之弥(    )烦,归家,方心安。

【练习答案】

古时有一人,治学旷日弥(长久)久,烦之。一。外出,遇雨,久不止,仰弥(满、遍)天之云,心之弥(更加)烦,归家,方心安。

【高考链接】

(2015·四川卷)及至期月,所观弥博,所习弥多 弥:越,更加

(2014·天津卷)君之伯性刚卞,君事之弥谨  弥:越,更加

高中语文(id:gzyw11)

53

【词义推导】

“莫”,即现在的“暮”字,其字形是太阳西沉在荒野草丛中。所以本义是指“日落时分”即“傍晚、黄昏”。由“日落”,太阳不见之义,引申出“没有、无”的意义,也正因为这样,莫被借为否定性的代词“没有谁,没有什么事物”。产生这一意义后,为了与“莫”区别,另造了“暮”字。

【词义例释】

(1)副词

①表否定,不

成仓猝莫知所救,顿足失色。(《促织》)

——成名在仓促之间不知用什么办法来解救,跺着脚,急得变了脸色。

②表禁止,不要

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赤壁之战》)

——希望及早确定对策,不要采纳那些人的意见。

③表测度,或许

其事体莫须有。(《宋史·岳飞传》)

——那些事情或许有吧?

(2)代词

①没有(谁)

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赤壁之战》)

——除了刘备没有谁能够抵挡曹操的。

②没有(什么)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者,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鱼我所欲也》)

——假如人想要得到的没有什么比生存更重要的,那么,凡是可以使人生存下去的方法有什么不能使用的呢?

(3)名词,通“暮”,晚上(“暮”的本字)

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石钟山记》)

——到了晚上,月光明亮,独自和儿子苏迈坐着小船来到这陡峭的岩壁之下。

【成语助记】

莫衷一是:莫:不。不知哪个是正确。形容很多人之间意见分歧,人多口杂,没有一致的看法。讳莫如深:莫:没有;讳:隐讳;深:事件重大。原意为事件重大,讳而不言。后指把事情隐瞒得很紧。莫名其妙:莫:不能。说不出其中的奥妙。指事情很奇怪,说不出道理来。作谓语、定语、状语,常与“让人”等组成兼语式。

鞭长莫及:我国古代成语,出自《左传》。比喻距离太远而无能为力。

一筹莫展:筹:筹划,计谋;展:施展。一点计策也施展不出,一点办法也想不出来。

其他如:莫名其妙  高深莫测  莫逆之交  概莫能外  讳莫如深  一筹莫展  岁聿其莫

【迁移练习】

日莫(     )时分,有好友二人离于沧州,二人皆语友人曰莫(    )相忘,其一人曰:“人当重义,不义之财莫(    )取。如此,莫(    )能加害于尔也。”

【练习答案】

日莫(同“暮”,晚)时分,有好友二人离于沧州,二人皆语友人曰莫(不要)相忘,其一人曰:“人当重义,不义之财莫(不)取。如此,莫(没有谁)能加害于尔也。”

【高考链接】

(2018·全国卷Ⅱ)其冤嫌久讼,历政所不断,法理所难平者,莫不曲尽情诈,压塞群疑    莫:没有

(2017·山东卷)亲族莫不奇之  莫:没有谁

(2016·浙江卷)视其所枕书,皆蝌蚪文,莫能辨  莫:不

54

【词义推导】

“乃”主要有两个意义:一是代词“你”;一是连词“于是,就”。

【词义例释】

(1)代词,你(们),你(们)的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意愿。

(2)动词,表判断,相当于“是”

无伤也,是乃仁术也。(《齐桓晋文之事》)

——没关系,这是仁政之道啊。

(3)副词

①表承接,就、便、即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好雨知道时令,到春天就会来临。

②表时间间隔之长,才,再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估计我到了军营之中,你再进去(见项王)。

③表范围,只,仅仅

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史记·项羽本纪》)

——到了东城,(项羽身边)仅剩了二十八名骑兵。

④表意外,竟然,却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求之,自以为得其实。(《石钟山记》)

——可是那些见识浅薄的人竟然用斧头敲击(的方法)来寻找(石钟山得名之由),自以为找到了它的真实原因。

(4)连词,表承接,于是,就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曹刿论战》)

——曹刿说:“那些做官的人见识短浅,不能深谋远虑。”就进入宫廷去见庄公。

【成语助记】

胜败乃兵家常事:不要把偶然一次的胜利或失败看得太重。就是说一次失败了不要紧,只要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定会成功!

何其相似乃尔:二者多么相像,竟然到了这样的地步。形容十分相像。

 55

【词义推导】

“内”的本义是“自外入内”。由此引申出两个基本的意义:一是“内部、内室”;一是“使进入,接纳,”这一意义后写作“纳”。妻妾一般在内室操持家务,很少出门,故古人由把妻妾称为“内”。后妻子的亲属也用“内”称呼,如“内侄、内弟”等。

【词义例释】

读音一:nèi

(1)名词

①里面

少时,帘内掷一纸出。(《促织》)

——不多会儿,帘子里面扔出一张纸。

②皇宫,宫内

近日士大夫家,酒非内法,……不敢会友。(《训俭示康》)

——近来士大夫家庭,就如果不是按照宫内方法制造出来的,……不敢约会亲友。

③内部,常指国内、朝廷内

内立法度,务耕织。(《过秦论》)

——内部订立法令制度,致力于农业生产。

④内心

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赤壁之战》)

——现在您表面上假托服从的名义,内心却怀着犹豫不决的打算。

读音二:nà,通“纳”

动词

①让进

距关,毋内诸侯。(《鸿门宴》)

——把守住函谷关,不要让诸侯进来。

③放进

内狼于囊。(《中山狼传》)

——把狼放进口袋里。

③接纳,收容

亡走赵,赵不内。(《屈原列传》)

——(怀王)逃到了赵国,赵国不肯收容他。

④交纳

百姓内粟千石,拜爵一级。(《史记》)

——老百姓缴纳一千石粮食,就授官一级。

【成语助记】

色厉内荏:色:神色,模样;厉:威严,凶恶;内:内心;荏:软弱,怯懦。形容人外表严厉而内心怯懦。

其他如:内外交攻  五内俱焚

【迁移练习】

李密自小家穷,家无应门之僮,内(     )怀忧国之计,而朋友亲之。李密常内(   )朋友于家,晤言一室之内(   ),抒满腔豪情,歌窈窕之章。

【练习答案】

李密自小家穷,家无应门之僮,内(内心)怀忧国之计,而朋友亲之。李密常内(通“纳”,接纳)朋友于家,晤言一室之内(里面),抒满腔豪情,歌窈窕之章。

【高考链接】

(2016·浙江卷)华之未读者,二十年内书 内:里面,……以内

(2015·山东卷)战胜于外,功立于内  内:国内,此处指朝廷

56

【词义推导】

“期”的本义是“一定的时间、期限”。所以引申为“时间、日期”“约会、约定”“限度、限量”。由“日期”引申出“一整年、一整月”的意思。由“约会”又引申出“期望”的意义。

【词义例释】

读音一:qī

(1)动词

①约会,约定

与老人期,何后也?(《留侯世家》)

——和老年人约会,为什么落在后面?

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孙膑》)

——约定说:“晚上看到(树下)点起火就一齐放箭。”

②期望,希望

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铘。(《察今》)

——好的宝剑是指望用它砍断东西,不是指望他一定是镆铘剑。

(2)名词,预定的时间;选定的日子;期限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陈涉世家》)

——赶上天下大雨,道路不通,估计已经耽误了约定的期限。

读音二:jī

名词。一周年,一整月。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满一年之后,即使有想要进谏的,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成语助记】

不期而遇: 期:约定时间。没有约定而遇见。指意外碰见。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意外相遇。

不期修古: 期:希望;修:遵循。不要照搬老办法。指应根据实际情况实行变革。

其他如:不期而遇  遥遥无期  贵不期骄  不期修古

【迁移练习】

陈人母逝,遵乡人之规,期(     )功之亲皆来吊唁。后陈人外出,其妻与之约以一年为期(      )。期(    )年之后,妻未见其归,又数年,仍未见其归,悲而曰:“为何不见归?一年之期早逝,吾期(     )归。莫非与佳期(   )而忘归耶?”

【练习答案】

陈人母逝,遵乡人之规,期(穿一周年孝服的人)功之亲皆来吊唁。后陈人外出,其妻与之约以一年为期(规定的时日)。期(一周年)年之后,妻未见其归,又数年,仍未见其归,悲而曰:“为何不见归?一年之期早逝,吾期(期望)归。莫非与佳期(约会)而忘归耶?”

【高考链接】

(2019·全国卷Ⅱ)令行于民期年 期:一周年

(2017·浙江卷)自然不敢以辈流间期足下也  期:期望,期待

(2016·江苏卷)还教子读书,以期不坠先业  期:期望,期待

 57

【词义推导】

“奇”的本义是“异乎寻常”。“异乎寻常”说明是与众不同的,独特的,故有“单数,不成双”之义。在战争上,则特指“军事上或斗争策略出人意料的措施”。其意动意义则是“以……为奇”。由“不成双”又引申出“命运不好”之义。

【词义例释】

读音一:qí

(1)形容词

①奇特,罕见

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游褒禅山记》)

——前进越是困难,见到的景物也越发奇特。

②特殊,不平常的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六国论》)

——拿事奉秦国的心思来礼待天下有特殊才能的人。

③珍贵的,稀奇的

里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居为奇货。(《促织》)

——乡里那些游手好闲的年轻人捉到好的蟋蟀,就用笼子把它们养起来,当作珍奇的货物储存起来。

④出人意料的(措施)(计谋)

若兵来则出奇兵击之。(《失街亭》)

——如果魏军到来,我们就派出他们意料不到的军队来攻打它。

⑤美好的,合宜的

今日违情义,恐此事非奇。(《孔雀东南飞》)

——现在如果违背了他的情意,恐怕这件事不太合适。

(2)动词

①惊异

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益奇之。(《促织》)

——每当听到弹奏琴瑟的声音,就会按照节拍跳舞,(宫里的人)更加感到惊异了。

②以……为奇,认为出众

大将军邓骘奇其才。(《张衡传》)

——大将军邓骘认为他才能出众。

读音二:jī

(1)形容词,命运不好,运气不好,常“数奇”连用

以为李广老,数奇,毋令当单于。(《史记·李将军列传》)

——认为李广老了,命运不好,不叫他与匈奴的单于对敌。

(2)数词,表单数、零数或余数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核舟记》)

——船从头到尾大约八分多一点,高约两个米粒左右。

【成语助记】

出奇制胜: 奇:奇兵,奇计;制:制服。出奇兵战胜敌人。比喻用对方意料不到的方法取得胜利。含褒义,用于军事或其他行动。

不足为奇: 足:值得。不值得奇怪。指某种事物或现象很平常,没有什么奇怪的。含贬义,形容事情等很普遍。

囤积居奇: 居:存储;奇:少有的东西。将稀少的货物储藏起来。指商人囤积大量商品,等待高价卖出,牟取暴利。含贬义,用于商人等。

其他如:奇闻逸事  千奇百怪  奇耻大辱  奇文共赏  不足为奇

【迁移练习】

魏人见一舟,约七分有奇(   ),甚奇(   )之,叹曰:“天下奇(   )才多矣!'

【练习答案】

魏人见一舟,约七分有奇(余),甚奇(引以为奇)之,叹曰:“天下奇(奇异的)才多矣!

【高考链接】

(2019·全国卷Ⅱ)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 奇:不平常的,不寻常的

(2017·山东卷)亲族莫不奇之  奇:以……为奇,惊异

58

【词义推导】

“迁”的本义是“变换地方,迁移”。“调职”正是换一个地方为官。

【词义例释】

动词

①由下面移至上面,泛指迁移

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指南录〉后序》)

——当时元兵已迫近京城门外,无论是迎战、拒守、迁都都来不及了。

②调动官职,一般指升官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张衡传》)

——安帝素常听说张衡擅长术数之学,派公车特意召请,任命他做郎中,后来又提升为太史令。

有时也指降职

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琵琶行(并序)》)

——被此人的话所触动,这天晚上才有了被贬官的感觉。

③放逐,征发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过秦论》)

——然而陈涉是以破瓮做窗户,用草绳拴门轴的穷人家的孩子,是农村中耕田为生的人,又是被征发戍边的人。

④改变,改动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齐国人没有贿赂秦国,结果还是在五国之后政权易主,为什么呢?

【成语助记】

时过境迁:境:环境,情况;迁:移动,改变。随着时间的推移,情况发生变化。作谓语,指时间变化。

其他如:见异思迁  安土重迁  迁客骚人  乔迁之喜  孟母三迁

【迁移练习】

白居易初入仕时,帝见之,以为奇才,授秘书省校书郎,后迁(     )为翰林学士。白居易不畏权贵近臣,直言上书论事,常论及前朝迁(      )灭之事。后因触怒皇帝,帝左迁(   )其为江州司马。

【练习答案】

白居易初入仕时,帝见之,以为奇才,授秘书省校书郎,后迁(晋升)为翰林学士。白居易不畏权贵近臣,直言上书论事,常论及前朝迁(改变)灭之事。后因触怒皇帝,帝左迁(贬谪)其为江州司马。

【高考链接】

(2018·全国卷Ⅰ)(鲁芝)后拜骑都尉、参军事、行安南太守,迁尚书郎 迁:晋升官职

(2017·全国卷Ⅱ)其年,迁憙平原太守  迁:调动官职

(2017·山东卷)后主乃诏贞入掌中宫管记,迁南平王友  迁:调动官职

59

【词义推导】

“请”的本义是“请,请求。”,后又引申出“请求给予”义。

【词义例释】

(1)动词

①请求。请人做某事。

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廉颇蔺相如列传》)

——我听说赵王喜欢音乐,请你弹瑟吧。

②请人允许自己做某事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石壕吏》)

——我老太婆虽然年老力衰了,还是请允许我跟你们连夜回去。

③谒见,问候

公子闻之,往请,欲厚遗之,不肯受。(《信陵君窃符救赵》)

——公子听说这个人,就前去问候他,想要送他厚礼,他不肯接受。

④邀请,约请

乃请宾客,约车骑百余乘,欲以客往赴秦军。(《信陵君窃符救赵》)

——就邀请门客,准备了百余辆兵车,想率领着门客前去与秦军拼命。

⑤请教,请示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五人墓碑记》)

——之后又以苏州百姓作乱为名向朝廷请示。

⑥说情

文嬴请三帅。(《殽之战》)

——文嬴为三个被俘的秦军将领说情。

(2)副词,表示尊敬,不翻译

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廉颇蔺相如列传》)

——五步之内,我要用我颈上的血溅在您的身上。

【成语助记】

不情之请:不合情理的请求。称自己提出请求时的客气话,自谦之辞。请君入瓮:喻指以其人之法,还治其人之身。

负荆请罪:形容主动向人认错、道歉,给予自己严厉责罚,也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其他如:请君入瓮  束緼请火  另请高明

【迁移练习】

外敌来犯,曹刿请(     )见,曰:“吾虽山野之人,尚能效力,请(    )从将战。”帝许之。胜归,帝设宴,为其庆功。席间,有大臣知曹刿不善音,欲俾其出丑,请(    )其奏瑟以助兴

【练习答案】

外敌来犯,曹刿请(请求)见,曰:“吾虽山野之人,尚能效力,请(请让我)从将战。”帝许之。胜归,帝设宴,为其庆功。席间,有大臣知曹刿不善音,欲俾其出丑,请(希望某人做某事)其奏瑟以助兴

【高考链接】

(2019·全国卷Ⅲ)请与子论功,可乎 请:请人允许自己做某事

(2018·天津卷)时予守官在洛,杨君缄书赍图,请予为记  请:请求

(2017·全国卷Ⅲ)契丹以兵二十万压代州境,遣使请代地  请:请求给予

(2016·全国卷Ⅲ)两京言官交章请留,不听  请:请求

高中语文(id:gzyw11) 

 60

【词义推导】

“穷”的本义是“阻塞不通”。仕途上不通,则是“不得仕进,不能显贵”;生活上“阻塞不通”,则是“生活困难,无依靠”。走到“阻塞不通”之处,当然就是“到尽头”了。由此进一步引申出“走投无路”义,并虚化为程度副词“极,尽。”

【词义例释】

(1)形容词

①贫困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鱼我所欲也》)

——(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供养,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我的恩德吗?

②困厄,处境困难,环境险恶

穷饿无聊,追购又急。(《〈指南录〉后序》)

——处境险恶,饥饿无所依靠,敌人悬赏追捕的又很紧迫。

③不得志,不显贵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滕王阁序》)

——在不得志的时候,则更加坚强,不放弃自己高远的志向。

④荒僻的,边远的

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逍遥游》)

――在那不生草木的极荒远的北方,有一个很深的大海,那就是“天池”。

穷乡僻壤――荒远偏僻的地方。

(2)动词

①终了,穷尽,用尽

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病梅馆记》)

——用尽我毕生的时光来治疗病梅啊!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醉翁亭记》)

――四季的景色不同,而那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②寻到尽头

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又向前走,想要走到那桃花林的尽头。

【成语助记】

穷则思变:指事物到了尽头就要发生变化。

层出不穷:层:重复(多次);出:出现;穷:尽;不穷:没有尽头。形容某些事物接连不断地出现,没完没了,没有尽头。

理屈词穷:谓因理亏而无言以对。

穷且益坚: 穷:穷困;益:更加。处境越窘迫,意志应当越坚定。

其他如:人穷志短  穷形尽相   穷兵黩武  穷而后工  穷寇勿追  穷乡僻壤  穷奢极欲  穷途末路  穷凶极恶  穷形尽相  穷则思变  辞穷理屈  白首穷经  黔驴技穷

【迁移阅读】

苏轼为杭州太守,见一人有才而穷(   )厄,于路泣之,轼助之,并告其曰:“岂效阮籍穷(   )途之哭?当穷(     )且益坚,不可无气节。”此人铭记于心。后至长江叹曰:“吾生须臾,长江无穷(    ),有生之年当如苏太守。”

【阅读答案】

苏轼为杭州太守,见一人有才而穷(失意)厄,于路泣之,轼助之,并告其曰:“岂效阮籍穷(走投无路)途之哭?当穷(处境艰难)且益坚,不可无气节。”此人铭记于心。后至长江叹曰:“吾生须臾,长江无穷(尽),有生之年当如苏太守。”

【高考链接】

(2018·浙江卷)将犬吠所怪,桀桀者必见锄也?何其仕与寿两穷如此? 穷:困厄,穷困

(2017·全国卷Ⅱ)闻其二孙杀人事未发觉,即穷诘其奸  穷:极,尽

(2016·山东卷)今君穷台榭之高,极污池之深而不止  穷:穷尽

高中语文(id:gzw11)编辑整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