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峰:长安方言是中华民族伟大的文化宝库
长安方言是中华民族伟大的文化宝库
王 峰
方言,顾名思义,是地方语言,是一种语言在演变过程中形成的地域分支,跟“标准语”相对应,多在一个地区使用。汉语方言是指汉民族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因地域不同而形成的种种富有地域性特征的地方性语言。地域方言在一定时期,一定的范围内也就有一定的全民性。
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都有标准语言和方言两种语言形式同时存在。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而同一民族又有许多地域性语言分支。我国主要有七大方言区,这是根据语音语义方面的差异来划分的。这七大方言区分别是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和粤方言。
在当代,以北京话为代表的普通话,是以北方方言为基础的。北方方言是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语言,使用人数占汉族总人口的百分之七十。北方方言又分为华北、东北、西北、西南和江淮方言等四个次方言。长安方言(本文所指的长安方言是现在在长安区域内广泛使用,大部分字词条目也在关中地区和陕西省内广泛流行使用,有些流通全国的方言。主要以现在流行、使用的为主。)是西北方言的基础。
长安方言从诞生起至今,就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漫漫长史中,起到了沟通人们思想,交流信息,传播文明,促进社会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而不可替代的作用。长安方言在各民族,各地域的方言中的所起的作用是首屈一指的,在七大方言体系中占有着独一无二的重要地位,在中华民族灿烂的语言文字中是一颗璀璨的明星,在中华文明史上占有其重要的、光辉的篇章。它具有显著而独特的特点,是中华民族最伟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生在长安,长在长安,工作和生活始终在长安。对长安家乡有着深厚的感情,对长安的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长安方言深深地挚爱,在公开场合与私下交谈中一直使用着长安方言。也深深感到长安方言言简意赅,丰富多彩,有填补普通话不能精准表情达意的功效。作为一个长安文化工作者,我有责任把长安优秀的传统文化,精准的长安方言传承下去,使长安方言不断发扬光大。为促进全国各地、各民族的精英在汇聚长安发展经济中,与长安人民的共同交流、沟通;为抢救面临消亡的长安方言和传承古老的“雅言”中国最早的“普通话”而贡献出自己的绵薄之力。因此,我用了五十年时间采集、考证而编著了《长安方言析义》一书,第一部收录长安方言4200余条,(71万字已于2014年出版,2016年荣获陕西省社会科学作品奖和第十八届全国社会科学作品奖两项大奖)。第二部(收录长安方言3600余条)近期脱稿待岀。
通过多年的考证和研究,我认为长安方言具有优于其他任何方言和部分普通话的显著特点,是中华民族最伟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它的主要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言简意赅,表情达意既丰富多彩,又精准到位。
以普通话为例,普通话中表示人与事物美好的词汇是美、美好、美观、漂亮。而长安方言则是婡、婡得很、俏、孥、俊、嫽、嫽扎咧、嫽的泰、刚嫽、晳样、蒇、刚蒇、囊、刚囊等;
普通话中表示人傻笨、不灵活的词汇是笨拙、痴呆。而长安方言则是:悗人、老悗、悗货、悗蛋、悗倯、笨倯、倯东西、瓜子、瓜娃、瓜蛋儿、瓜不唧唧、瓜不愣登、瓜种、瓜眉势眼、瓜搭老实、瓜货、瓜倯、瓜大倯、瓜实咧、瓜的没眉眼、瓷槌、瓷核儿、瓷豆儿、痴苶败呆、媸苶败呆、苶马割蹬、瓷马割蹬、苶蝇子、苶不踏踏、苶笃儿、苶佯子、死相、死顶儿、死倯、殃打咧、性儃、倯攮鬼等;
普通话把人死了叫死亡、逝世、去世等。长安方言的用语是、倒头咧、走咧、老咧、不在咧、过世咧、毙咧:毙蹬咧、送终咧、咽气咧等。忌讳一个“死”字,讲究避讳不吉利的字眼;
普通话表示人生病的词汇就是病了、生病了,很直白,很单调。而长安方言则是:不受活、不精神、不囊哉、不囊将、不喝吃、不蒇和、得灾吃、人不好、人不蒇、身不轻省、不美气、不乖(特指幼么)、变狗(特指幼儿)等,通常用语不涉一个病字,忌讳一个“病”字,但很委婉地告诉某人生病了;
长安方言把有性格缺陷,不按常理为人处事,性格蛮横、脾气暴躁的人叫半吊子、吊吊客、半杆子、半憨子、半狰子、二杆子、二唓子、唓货、唓倯、二道毛、二愣子、二混子、二糗(读qiu)货、二仇(读qiu)货、二气儿、二货、二百五、二垂子、二圪囊子、二腻八狰、玍(读ga)骨子、玍杂子、狰狰不棘、狰的倯、狰不拉拉、睁眉矐眼、货搭、恶倯、流捣鬼、架杆等。准确地描述了被述者的性质类别;
普通话把打人、打架的词汇基本限囿于打字以下,而长安方言体现打人、打架的词汇则是丰富多彩的。如打了一顿:说成挃(读jie)咧一顿、捼咧一顿、捶咧一顿、揙咧一顿、揙刮咧一顿、挕咧一顿、憋咧一顿、搧咧一顿、擂咧一顿、搉咧一顿、挌(iu)咧一顿、伤咧一顿等而不用打字;把打架用打捶、打刮咧、撇刮咧、撕搲咧、撕捰咧、撕打捰捶、添乱捶等来表述,几乎不用一个“打”字,却形象地描绘岀打人或打架的场面;
综上所述,我们明显地看到,普通话在表示人与事物上常用的语言词汇是单调的,直白的,笼统的。这种语言不能达到恰如其分地表述人与事物的效果。而从上述方言语例可以看出,长安方言在表述人与事物上的最佳效果,就形状上讲,千姿百态,形象逼真;从性质、程度上说,表里层次,纹理清晰;由表述情感上分析,爱恨情仇,旗帜鲜明;在表示表述人立场观点上看,褒扬贬损,旗帜鲜明。且用字词词性都非常讲究,有褒词、有贬义,有戏语、有谑言、有引伸借代,而多属中性。既丰富多彩,又准确到位,恰到好处地充分表达了表述人对被表述者的认知。
还有在对人与事物的叫法上和普通话也有明显不同。如把头叫颡、月夭韭(合成字)壬页(合成字)(音duo)郎;把额头叫额颅;把脖子叫脖项;把腋窝叫胳肢窝、胳佬窝;把肚脐叫脖(音pu)脐窝;把屁股叫沟子、沟蛋子;把肛门叫沟门子;把膀胱叫尿脬;把吝啬叫赍皮、赍客、啬皮、抠掐、抠吃屎圿子;把表示吃的叫咥、憋、搡、铲、啖、喂颡等。等等,等等。所有这些举不胜举,无不体现着它表述的准确性,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二是长安方言历史最为悠久,流传至今盛行不衰。
我国古代各族人民,各地人民是怎样进行人与人之间的思想交流呢?据《辞海·雅言》释义:“雅言,古时指'共同语’,同'方言对称。’”这就是说,“雅言”指我国古代的“通用语”,相当于现在的普通话。
我国古代的“雅言”又是什么语言呢?据史书记载,我国最早的“雅言”是以周朝都城地方语言为基础。约在公元前1027年,周文王打败商纣,建立了周朝,在长安境内建都丰、镐二京,史为中华神州首邑。周地理所当然地成为全国政治、文化的中心。周朝的国都丰镐地区的语言就成了全国的“雅言”。史载孔夫子在山东讲学,他对来自全国各地的三千学子就是用“雅言”---即长安人的语言来讲的。
《诗谱》载:“商王不风不雅,而雅者放自周”。《论语·述而》说:“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论语骈枝》释“雅言”曰:“夫子诵诗、读书、执礼必正言其音。”可见周朝雅言作为国家标谁语言已远及山东等地。《周礼·秋官·大人行》中有重要记述:“王制曰,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为此,周朝定期召集诸侯国雅语推广人员,进行语言文字教育和语音训练,统一通用文字和发音标准,以“达其志,通其欲”。在全国推行普通话的当代,长安方言不仅在长安的百万人群中盛行不衰,而且仍然被各族各地人民所喜爱和使用。
三是长安方言传播最广,遍及国内外各民族。
继西周之后,秦、西汉、王莽新朝、东汉(献帝)、西晋(愍帝)、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均建都于长安。作为国都历史一千余年的长安,在中华民族文明发展史上具有独一无二的重要地位,是全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中国的封建时代从建立到顶峰都和长安联系在一起。在千余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一个个历史奇迹,积淀了丰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深邃的周礼和儒家经典文化,影响和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向前发展,向世界展示了东方文化的巨大魅力,为人类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这些重大贡献中,长安方言是有独特地位的。由于长安是中国的首邑,又是十三个王朝的京畿之地,文人墨客聚集长安,《周礼》《仪礼》出自长安。汉唐时期,大一统的格局和民族大融合更使长安话成为时尚,上至皇帝、妃子、大臣,下到黎民百姓,乃至国外使节都崇尚长安话。推广使用长安话的原因一是王朝一统天下的必然需要,二是长安话语调高雅、釆字精准文雅,语句有风雅、清雅、幽雅等大雅脱俗之义,而且各音节之间界线清晰。娓娓道来,圆润清丽,美妙悦耳。
再则,由于历史的沧桑巨变,长安几经战乱,成为全国各民族人民大融汇之地,长安方言吸收借鉴了各民族、各地域的经典方言,充实了自已,完善了自已的语言,所以长安的方言得天独厚,成为汉语言文字的精萃。长安方言又随着原长安籍移民的迁徙,影响到全国各地,甚至流传到不少国家。长安方言的漫延大体有四大方向:一是沿陆上丝绸之路传向大西北;二是由渭北越过黄河到华北、东北;三是通过蜀道进入大西南;四是经汉水到大东南。不仅汉语人群跟着说长安话,人们以说长安话为荣,说长安话成为一种风尚,使长安话迅速扩展、影响到全国七大方言区域。而且拓展到世界的日曼语系、斯拉夫语系、突厥语系、阿拉伯语系。日语、朝鲜语就更不用说了。英语、俄语中至今仍可找出一些汉语的单词。而离我们最近的突厥语系,汉语的影子更是比比皆是。难怪香港知名人士安子介先生有一句名言:汉语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第五大发明。
四是长安方言最精确的含义和最精准的用字无法替代。
长安方言至今还保留着相当丰富的历史词语,它所表达的古音、古义是汉语言最贴切,最准确的本真表述。它的字词含义、韵味是现在普通话所不能完全解释到位和代替的,它在对事物、问题表述的准确性、定位性、情感性等方面,是别的词语无法替代的。长安方言是一种深度化的语言,内在的语境关联复杂而精微,在表层的能指之下,隐含着难以明言的几乎“只可意会,无法言传”的特殊韵味。而且言从典出,不凭空捏造。
比如:长安方言中的“嫽”字,可以说在三秦大地普遍使用,也流传到全国。这个单字“嫽”代表了对一切美、好、美丽、漂亮等凡是值得肯定、称赞的人和事物的赞美和褒奖。“嫽”的本字是“僚”《说文》:“僚”,好儿”《诗·陈风·日出》:“佼人僚兮。”毛传:“僚,好貌。”孔颖达疏:“谓其形貌好。言色美,身复美也。”宋苏轼《西江月·再用前韵戏曹子方》:“月与佳人共僚。”长安方言的一字“嫽”,用女字旁代替了单人旁,是历史文化的与时具进,更加完美,也被广大群众和专家学者所认可和称赞,其字言简意赅。如果要用普通话来表达,就需要用好多文字或语言来表述,也不一定能表述得准确到位。
又如:表示某人听说听道,对对方或上级向他提出的条件、要求等绝对认同或服从,全盘接受时用的方言是“不剥核儿”。就非常准确、形象地表达了出来。
再如,就连普遍认为是最粗俗、最脏臭、最下流、最禁忌、最不堪入耳入目的长安骂人话字词“狗适的”,也是一句很文雅,很巧妙的骂人话。这句话在全国范围内普遍流行的表述是“狗日的”,在文学作品中也是写成“狗日的”。“狗日的”很粗野不要说,从字义上讲根本解释不通。而长安虽是同类骂人的话“狗适的”,就显得文义很精准,而且非常巧妙。不懂的人也认为它粗野脏臭,其实它並不粗野脏臭。它的意思是把被骂者“嫁给狗”,但采用了陕西话的倒装句说出来 。这和陕西人把“馍夹肉”叫成“肉夹馍”,“不知道”说成“知不到”一样。只所以用“适”字,因为“适”有“嫁”义。《玉篇·辵部》:“适,女子出嫁。”《仪礼·丧服》:“大夫之妾为庶子适人者。”郑玄注:“君了庶子,女子子也。庶女子子在室大功,其嫁于大夫亦大功。”胡培翚正义引李氏云:“'郑氏曰:凡女行于大夫以上者曰嫁,行于士庶人曰适人’”《家语》曰:女年十五,有适人之道,适,谓往嫁也。”因此,长安方言中骂人的“适”,大都可当“嫁”义理解。“适”的第二层意思有惩罚、责备和遣责被骂者,如普遍流行的长安骂人方言“适他妈”。除了有“嫁”义外,还有惩罚、责备和遣责之义,并无任何性禁忌用语之义。因为在古汉语中,“适”通“谪”。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解部》:“适,假借为谪。”1,“适”有惩罚义。《集韵·麦韵》:“谪,《说文》:'罚也。’或作谪,亦省。”《史记·郦生贾列传》:“楚人拔滎阳,不坚守敖仓,乃引而东,今适卒分守成皋。”司马贞索引:“《通俗文》云'罚罪云谪’即所谓谪戍。”《汉书·食 货志下》:“故吏皆适令伐棘上林,作昆明池。”颜师古注:“适读曰谪。谪,责罚也。”2,“适”有责备;谴责义。《诗·啇颂·殷武》:“岁事来辟,勿予祸适,稼穑匪解。”毛传:“适,过也。”王引之述闻:“谪与适通……言不施谴责也。”综上所述,“适他妈”一词是对被骂者连带他妈的责备、谴责和发泄与威胁。
就连普遍认为是最脏臭,最性禁忌的长安骂人话字词,诸如:倯管、倯东西、贼他妈等。经笔者严密考证:“倯”有庸贱、懒、愚蠢等义;“贼”有破坏;毁败;伤害、杀等义。《现代汉语词典》中“贼”字的解析也有“伤害等义。其词义都不是普遍认为的下流赃臭禁忌语汇,大多数都是非常巧妙的,文雅的,含义准确深邃的巧妙骂人话,有的根本不是骂人话,而是准确表述了特殊意图的的文雅话语。
而现在普通话中有大量苍白的、浅陋的、不堪入耳入目的字词却替代了长安方言文雅、准确、深邃的词汇。比如普通话中的“性交”“交媾”就很浅陋、直白、苍白,就让人难以入耳入目。而长安方言表述“性交”的词汇是“叠合”,“叠合”一词既形象又含蓄。“叠”表示两个人重叠在一起,“合”则表示两个人从肉体到精神上的合二而一。但是,现在却被普遍认为是粗俗的、下流的。像这样大量被普通话代替的、被遗忘的,尤其是被误解、被曲解的长安方言,不能不说是汉语言文化的时代悲哀,不能不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悲哀。从长安方言在中国文化典籍《诗经》《史记》汉赋、唐诗、宋词和《红楼梦》《水浒》等叙述语言中随处可见的妙用,从现代、当代著名作家作品中长安方言的大量运用,足见长安方言的诗学魅力。足见长安方言在中华文化宝库的中的独特位置和非凡的魅力。它是以长安人为代表的汉民族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贡献,是留给中华民族千秋万代伟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五是有些古代典籍用长安方言阅读才能准确领会其义。
《史记》、唐诗、宋词等古代典籍、有的只有用长安方言诵读才能理解其中的一些词汇的意思,才能品出其中的真实情感和韵味。如诗仙李白的名篇《梦游天姥吟留别》。写于天宝四年,是李白在长安遭受到权贵们的排挤,离开山东到江浙一带漫游的留别之作。他借题发挥,畅述自己对自由神仙世界的追求。诗中“列缺霹雳”属写景,《唐诗选》注释为“电闪雷鸣”无疑是正确的。实际上列缺二字就是长安方言的“趔趄”,指人走路时步子不稳,身子不规则扭曲的样子。“列缺”的应用,起一语双关的作用,不但生动形象地描画出电闪雷鸣的景象,还可窥视到清高孤傲,目空一切的李白在长安经受官场“风雨雷电”交击,站不稳脚跟的无奈与愤懑。再如李白的名诗《蜀道难》,开卷便是“噫吁嚱”的咏叹,殊不知,这“噫吁嚱”便是陕西关中、长安老百姓至今但见叹息惊讶之事的方言俚语。在这首诗里,他通过“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咏叹,发出声声自已在官场上“仕道难”的“噫吁嚱”悲叹。又如诗圣杜甫,他写诗作文,更是法度森严。他在《梦李白》诗中写道:“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水深波浪阔,天使蛟龙得。”如果按长安方言来发音,即“测”读cei,“黑”读hei,“色”读sei,“得”读dei,全诗则合辙押韵。再以白居易的《卖炭翁》为例,诗的开头写道:“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灰尘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这几句诗中的“色”和“黑”如果按现在的普通话发音为se,便不能与“黑”hei字押韵,就不能成为一首好诗。从长安方言中,可领略到它溢于言表的真实情感。
六是长安方言是中华民族风俗文化的活化石。
方言本身就是一种社会风俗。荀子在《儒效》篇中说:“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是非天性也,积靡使然也。”在《荣辱》篇中又说:“越人安越,楚人安楚,君子安雅,是非智能材性然也,也是注错习俗之节异也。”这一段文字原义是讲风俗习惯的,按荀子的意思,语言属于风俗习惯。作为社会习俗,长安方言中至今还保留着相当丰富的历史词汇,从这些历史词汇中,我们可以窥视到历史发展的文化轨迹,领略到古代风俗习惯的沿袭与变化。
比如,一句长安方言“大头爷”,就把三千多年前上古时期后稷教民稼穑的事迹记录了下来,就把长安人民三千多年来对后稷的敬仰和怀念心情表述了出来。人们深深地记得,后稷是周的始祖,名叫弃。他的母亲是有邰氏,叫姜嫄 。姜嫄到野外去,看见巨人的脚印,心里喜欢,就去踩它,一踩上去便觉得腹中有什么在动,好像怀了孕一样。她怀胎满月生下个孩子,觉得不吉利,就把孩子丢在小巷子里,但经过的马牛却都躲开不去踩他;把他丢在水渠的冰面上,又有飞鸟用它们的翅膀铺在上面垫在下面保护他。姜嫄认为是奇迹,便把他抱回抚养。因为最初想把这个孩子扔掉,所以给他取名叫“弃”。
弃还是孩子时,就高大勇武,有巨人之志。他喜欢栽麻种豆,种下去的麻、豆都长得茁壮茂盛。他长大成人后,就爱上了种庄稼,他能根据土地的栽培特性,选择适宜的谷物加以种植培育,人民都效仿他而获得很好的收成。帝尧听说了,便举用弃为农师,天下的人都深受其惠。帝尧知道后夸奖说:“弃,百姓们当初忍饥受饿,全靠你播种谷物。”所以封弃于邰,号称后稷。后稷更加精心教民稼穑,从此人们农耕传家,过上五谷丰登,丰衣足食的好日子。后稷临终前立下遗嘱,埋葬他时将他的头露出地面,他要永远看着人们及时耕种收获。后又变成催种催收的黄鹂鸟,每到收获播种季节,就用它清脆的声音提醒人们“算黄算割,割倒种上。”几千年来,在长安和关中农村,人们为了纪念后稷,就用石头雕刻成他的头像,用泥塑成他的头像,供俸在田间地头、庙宇之中。人们祖辈相传这大头爷的功绩,至今盛行不衰。
又如,长安方言“伐马脚”一词,即是旧时一种求神降雨的迷信活动。《广雅·释古》:“罚,伐也。”引伸为装神、顶神、出神等形为。记录了新中国成立前几千年间,陕西三秦大地和长安在干旱季节,人们“求神取水”的祈祀活动。“伐马脚”取水,即是古书上说的“跳神取水”。和现在云南、贵州等苗族同胞“跳月、野婚”等遗俗相似。这在《诗经·陈风》中的《宛丘》和《东门之扮》等篇及屈原的《九哥》中都能找到它的影子。这种活动反映了古时人们对自然灾害的认知及抗拒能力都非常有限,往往把自己美好的愿望,合理的诉求寄托在求神降福上。这种“伐马脚取水”就是其遗风之一。
再如,长安方言中的“石婆”“石爷”即是指汉武帝在长安区域内修昆明池时,在昆明池两边矗立的“织女”和“牛郎”石头雕象。“石婆”“石爷”在长安演译了几千年的爱情故事,激励着长安人民对爱情的忠贞和恪守。长安人民每年定期祭拜。从上述长安方言看,足见长安方言在中华文化宝库的中的独特位置和非凡的魅力。可以说,它是民族语言的活化石,它是鲜活的历史。
七是长安方言与普通话有良好的互补关系。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中,长安方言有着他辉煌的历史,也有面临消亡的困境。从“雅言”“官话”到现在长安的“土话”“方言”,虽然长安话已不再光鲜,但绝不应就此遗忘。它们还静卧在浩濣的典籍中。翻开几千年的文化典籍,细细品读,深深咂摸,我们会为古人在文化上对汉民族的重大馈赠而敬畏,而崇尚,而骄傲。
语言文字是人类智慧和文明的结晶,是文化传承、发展、繁荣的重要載体。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灵魂,语言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包含的意义十分重大。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方言则是共同语言和文化的根系。文化的可贵之处又在于有差异性,在于多彩多姿,在于百花齐放,在于语言互补。我国是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文种、多方言的国家。既要有作为国家通用语言的普通话,有通用文字—-规范汉字,与此同时,我们还要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各民族的语言文字和普通话在法律上是一律平等的,各民族都有发展自己语言文字的自由。多语言、多文种、多方言使得我国的语言苑圃绚烂多彩,这是增进民族间、地区间的交流、促进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发展的必要条件,其承载的文化也会丰富多样。如果没有各地域方言的支撑,为规范语言提供丰富的营养,普通话必将会减弱它的生机,失去不少色彩。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员流动的增加,语言也在不断发展变化,不少语言、方言逐渐衰微甚至消亡。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特别是各地方言,有利于树立大气包容、兼收并蓄的国家形象。有利于民族团结、政治稳定与社会和谐,有利于保持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创造力、以及丰富性、多样性和先进性。因此,处理好语言规范化和方言的关系,才能充分发挥各民族语言和方言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从我国的语言国情出发,语言文字工作必须要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肯定它的主导作用和核心地位,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它们的主体性和多样性辩证统一的关系,正确对待文化遗产,善于继承文化遗产。人类之所以能够不断前进和发展,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善于继承。如果文化失去了固有的民族特色,文化本身就会变得单调,也会使我们的思维变得单调和空洞。各种文明和文化,尤其是各地方言之间应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努力满足多样化的语言社会需求,才是文化大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保护和继承优秀传统的方言文化是政府和人民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近年来,国家、省、市各级档案部门对地域方言都高度重视,都在极力抢救、挖掘、整理、保护方言建档工作,已取得了很好的显著成就。
八是长安方言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
在任何一个地域,使用普通话进行交流的,只是极少数一部分人群。而大量的民间交流、沟通是靠方言进行的。长安方言和全国各地的方言一样,在民间,在私下,百万长安人群还是主要用长安方言来进行人际沟通,信息交流,文化传播的。还是以长安方言来对人和事物进行评判和褒贬的。长安方言仍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起着主流的交际作用。但是,和各民族各地域的方言一样,在当代,都面临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长安方言也面临消亡的危险,存在着许多问题,其主要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很多人不愿说长安方言,误认为方言不文雅,粗俗、甚至脏臭,造成方言断流。其实,这是对长安方言字词的不了解,或一知半解,甚至是误解、曲解而造成的。
比如,长安方言中甲乙对话中甲对乙说,“你说的是qiu话。”而一般人只凭音认为这是甲说话粗俗,是对乙的不恭,甚至是骂人。但原始长安方言中“qiu”话中的“qiu”字用字是“丘”字,这个“丘”字的意义其中一个义项就是“空”的意思。用现在普通话讲,就是“你说的是空话”。这句话哪有一点粗俗或对对方不恭甚或骂人的意味呢?
又如,有个长安方言“一qiu色的笑话:长安一个在外工作的儿子和他的未婚妻在大商场为老父亲老母亲买衣服,拿了两件颜色稍有区别的衣服让父母挑选,老父亲看不上这类颜色,顺口说了句:“这俩是一qiu色嘛。儿子以为老父亲说的是粗话,臭话,在未婚妻面前当时就挂不住有些脸红。回家后抱怨老父亲不该说一qiu色那样的粗话。而老父亲却是个上过私塾,对古文和长安方言有了解的人。他反问:“你知道一qiu色怎么写和它的意义吗?”儿子不好意思说出口。于是他就给儿子说:“一qiu色的qiu字是仇人的“仇”字,这个字是多音字,又念qiu。它的意思是“同类”。我是说你让我看的那两件衣服是同一类颜色,咋就粗了?咋就俗了?咋就臭了?长安方言说两样基本相同的人或东西都是这样说的。面对老父亲有理有据的质问,儿子才深知自己对长安方言的了解不如父亲。
二、很大一部分人不知道长安方言词汇的精妙,不会写方言字词,阻碍了方言的传播。如长安人劳累得非常疲倦时常说:“我累得肹盻的了。”很多人是不会写“肹肹”二字的,也不懂“肹肹”二字的意思。肹肹儿是指辛勤苦累至极的样态。《孟子·滕文公上》:“使民肹肹然。”赵岐注:“肹肹,勤苦不休息之貌。泛指人累极了。”
三、有些人不会写方言的精准用字,只取其音,乱用错字。或错解其义误导读者。如有的人把表示眼花缭乱或心绪烦乱的长一安方言“瞀乱”,自作聪明地写成“谋乱”,错解成再没有被人阴谋叛乱感到心烦;把表示胡抹乱画,胡言乱为造成的事物失去本来面目而产生乱象的长安方言“五抹(mq)六道写成“五马六刀”。误解为是五匹马六把刀的乱象。更令人害怕的是把表示计算、计划、谋划的长安方言“尺谋”或“尺毣”写成“吃目”。最普通不过的是还有很多人把陕西人表示“好极了”意思的长安方言“嫽扎咧”写成“嘹咋咧”。这种乱象很普遍,文章里这样写,文化衫这样印,店铺门匾的名人也这样写,前些日子看到一家国家级的新闻报刊,在报道长安的一条新闻标题中就用“嘹咋咧”。文章标题都是这样登出来。我不知道这些从事文化文字工作的人是怎样的素质和水平,这真是长安方言、文化人和报刊编辑的悲哀!
四、有些所谓的“方言研究者”不负责任,乱造长安方言,造成语言混乱。有的人除发布抄袭别人一些已发表的研究成果外,生造很多方言;有的自称是方言研究者,其实根本不懂什么叫方言,大言不惭,连篇累牍地在自媒体平台或公众号平台上,发表了许许多多不是长安方言的所谓长安方言,并且随意曲解。这些所谓方言都是人所共知,耳熟能详的字词,已经被国内现代大小字词典收入,进入普通话序列,被全国人民日常所通用的语言文字。随便举几例,如“guang字音头的“光明”“光荣”“光阴”“光头”“光棍”;“fen”字音头的“分界”“分别”“分号”“分头”“分泌”“纷乱”“纷争”;“shou”字音头的“收获”“收成”“收发”“收拢”“收录”“收场”“收口”“收敛”等等之类,多得举不胜举。这哪里是长安方言,这些字词在大小词典里都有收录,难道发布者还被字词典解释得精确到位吗?在公众平台发布,就要对公众负责。这种不负责任的行为,简是欺世盗名呀!可悲的是很多人信以为真,还叫好点赞,简直是贻笑大方。这种谬种流传的方言字词,造成了长安方言的乱象,即浪费了读者的宝时间,又会误人子弟。
五、长安方言需要科学认真地研究,正确地使用和传承。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发展的今天,长安又成为举世瞩目的热土,古老的长安又焕发出勃勃生机。一些外国大企业、中外合资、大型国企纷纷入驻长安,近三十所大专院校在长安兴办,来自全国各地的几十万莘莘学子和全国各地、各民族的精英汇聚长安,每时每刻都在与长安人民进行着友好的交流。作为古老“雅言”“普通话”传承至今的长安方言,仍在起着与各地各族人民的互相了解、沟通思想、交流信息和传播文明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那么如何正确地使用,积极地传承长安方言呢?我认为起码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科学地研究,严格地甄别什么是传统长安方言。凡是《现代汉语词典》《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新华字典》等国家文字权威部门所出字词典已收编的字词条目,因有国家语言文字辞书的标准释义,已进入普通话序列的,一律不能算长安方言;凡上述字词典已收编和注明是方言的字词条目,不宜再在社会上发布;凡上述权威字词典已收入并注明是方言,但和长安方言义项不符者可发布和传播。
二要认真探究长安方言的精准用字。中华民族的汉语言文字是博大精深的,往往一个字词的选用和搭配不当会造成不同的感受,甚至截然不同的效果。同样一个字词如只按它的读音来写,不懂字词的精准含义,轻者会造成混乱,让人不解其义。重则会南辕北辙,造成巨大错误或损失。所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长安方言字词采用的标准应为“音”“义”两全两准(允许个别字词的读音古今不同,小地域有差异,甚或谐音误传)。特别是字义必须准确符合词组本义。凡是词条所用字词,尽可能追溯到本字(本字是指一个字比较早期的书写形式。有些方言用字用词虽然不是本字,但己被广泛认可,约定俗成,并被广泛使用者除外)。凡是用字用词要有典籍出处,经得起考证。
三要提倡在口头交流和文字交流中使用一些文雅、精准的长安方言。尤其是在长安、关中地域的文学作品中,使用一些长安方言,更能使人物鲜活、形象和逼真。公务人员在和农民打交道中多使用一些长安方言,少用一些官腔,更能使群众感到亲切,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
四要文化部门和文化工作者加强对优秀的长安方言传播.正确地指导。对长安方言出现的一些乱象进行纠正。文化部门和文化工作者有责任,有义务正确指导长安方言的正确使用,纠正一些长安方言乱象,使长安方言沿着正确的方向传承下去。使长安方言这一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在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中,发挥其重要的作用。
作者简介:王峰,男,长安区灵沼人。陕西省柳青文学研究会党支部书记兼秘书长,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从事文学创作四十余年,发表文学、文化作品八百余篇,创作出版文学、文化著作十六部,逾六百万字。获全国、省、市、区奖三十余个,八十余篇作品被收录到各种选集之中。从事报纸、书籍、杂志编辑三十余年,编辑文学、文化作品二千八百余万字。个人业绩被收录到国家、省、市十几部大型典籍中。
短篇小说
散文随笔
评 论
写作课
1175314756@qq.com(须首发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