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天监醒世良言(三)
生气辨
生气之说,赋中葬乘生气,本注虽已详载,而尚有未及言者。生气固当以认脉为先,其次当辨穴星。如金之生气聚于窝泡,木之生气聚于芽节。水之生气聚于湧苗,土之生气聚于口角,火之生气聚于水窟,谓之水火既济也。
其次,又当相穴形。如孩儿动在囟门,侧掌动在合谷,仰掌动在转皮,腕臂动在鼠肉之类。动乃生气之机也。故当以动为生。
其次,又当察穴晕。晕如上尖下园,则其在下;上园下尖,则其在上。园乃生气之表也,故当以园为生。
其次,又当分阴阳。造化一不能生,生则必两。如龙之雄者,结穴必略生窝;龙之雌者,结穴必略生堆突,是龙穴相交,有阴阳也。穴之中心有上阴下阳,上阳下阴,有边阴边阳,有阳多阴少,阴多阳少,有阴交阴半,阳交阳半,是穴中相交有阴阳也。交乃生气之情也,固当以交为生。
其次,又当看四应。内四应者,生气之证也。上面微起圆球为后应,下面合水尖檐为前应,两边虾须蟹眼水、蝉翼牛角沙为左右应也。外四应者,生气之辅也。后头盖乐山为后应,前面朝案山为前应,两边夹耳山为左右应。若前应有情,则气在前;后应有情,则气在后;左应有情,则气在左;右应有情,则气在右;四应具有情,则气在中。此以四应验生气之法也。
其次,又当详龙虎。龙虎者,生气之用也。左右沙高,则气在高处;左右沙低,则气在低处;左直右抱,则气偏在右;右直左弯,则气偏在左,此以龙虎验生气之法也。
其次,又当观朝山。朝山者,生气之配也。朝山若高,则气在高处;朝山若低,则气在低处。此以朝山验生气之法也。
其次,又当审名堂。堂水者,生气之食也。堂水聚中,则气在中堂;水聚左,则气在左堂;水聚右,则气在右堂,此以名堂验生气之法也。
今术家不知验生气之法,只凭罗经格之,是亥是艮,便谓阴气为真;是乾是寅,便谓阳气为伪;若亥兼乾三分,艮兼寅三分,便谓放倒乾寅之伪气,扶起亥艮之真气,偏左偏右以乘之,以故往往为葬,反失生气,而受死气,贻祸于人,莫可救也!
故乘气之法,先当随龙认脉,因脉察气,次当以上诸法详之,庶不失生气之所在,得以乘之而无差也。
意译:关于“生气”一说,来自郭璞《葬经》中的“葬乘生气”一语,虽然原注已有详细分解,但还没有说到位。要察生气,先当认脉,知其起止,再辨穴星。金星的生气聚于窝泡,木星的生气聚于芽节,水星的生气聚于湧苗,土星的生气聚于口角,火星的生气聚于水窟,这叫做水火既济。
其次,就当察看穴形。结穴之所,其形犹如小孩头顶上的囟门,在开窝脉动之处;侧结之穴则如掌侧的合谷穴,在拇食二指交接的脉动处;仰掌穴则在手心或转皮处;腕臂穴则在曲池或鼠肉动处等。天下万物,均以动来显示生机,故生气呈现于动处,点穴则当从脉动处下手,以动处为得生气。
其次,则当察看穴晕。所谓“晕”就是穴场微茫沙水所构成的太极晕。晕若呈上尖下圆状,则穴靠下;晕若呈上圆下尖状,则穴靠上。为什么呢?因为圆形为生气所呈现的表象,所以,点穴当从圆形处下手,以圆形处为得生气。
其次,则要分阴阳。造物主造物,不造单一,造必成双,使阴阳相配。若是雄龙,则必然会结出阴形的窝状之穴,而雌龙则必然会结出阳形的突状之穴。这是龙与穴的阴阳相交。穴的中心又有上阴下阳、上阳下阴、边阴边阳、阳多阴少、阴多阳少、阴交阴半,阳交阳半等多种情况,这是穴中的阴阳相交。阴阳相交是生气之情的流露,所以,点穴要从阴阳相交处下手,以阴阳相交处为得生气。
其次,又当看四应。穴场有四应,是穴内得到生气的凭证。穴内四应即:穴场上面有微微凸起的圆球状沙分水,为之后应;下面有微微两股水交合,为之前应;两边有隐隐的虾须蟹眼水和蝉翼牛角沙拱卫,为之左右应。穴外有四应,是生气得到辅佐的凭证。穴外四应即:穴场后面有乐山,为之后应;前面有朝案山,为之前应;两边有夹耳山,为之左右应。若是前应有情,则生气在前;后应有情,则生气在后;左应有情,则生气在左;右应有情,则生气在右;四应有情,则生气在中间。这内外四应是验证穴场是否得生气的方法。
其次,还要看龙虎。龙虎,是穴场生气所发挥的作用。若是左右沙高,则生气在高处;左右沙低,则生气在低处;青龙直去而白虎环抱,则生气偏在白虎;白虎直去而青龙环抱,则生气偏在青龙。这是以龙虎验证穴场是否得生气的方法。
其次,尚需看朝山。朝山,是与穴场生气匹配的对应物。朝山高,则生气在高处;朝山低,则生气在低处。这是以朝山验证穴场是否得生气的方法。
其次,更要看名堂。名堂中的水,是穴场生气所需的食物。水若汇聚于名堂正中,则生气也在堂中;水若汇聚于名堂左方,则生气也在堂左;水若汇聚于名堂右方,则生气也在堂右。这是以名堂验证穴场是否得生气的方法。
当今的风水师啊,不懂验证生气的方法,只知道手捧罗经在穴场上格来格去,见来脉位于亥艮位,就说是得到了真阴;见来脉位于乾寅位,便说没有得到真阳;见是亥兼乾三分,艮兼寅三分,便说是放倒乾寅之伪气,扶起亥艮之真气,然后偏左偏右以乘之。他们以为这样就得到生气,孰知反而失去了生气,得到的是死气,害了人家还不自知,真是不可救药啊!
因此,乘生气的方法,要先认清来龙去脉,然后循脉察气,并以上述验证生气的种种方法逐条逐条验证,这样才有可能找准有生气的穴位,真正做到“葬乘生气”。
浅深辨
浅深之说多端,有以来脉定浅深者,如来脉入首强,作穴凹,出口尖,此乃脉浮而属阳,法当浅葬。来脉入首弱,作穴凸,出口园,此乃脉沉而属阴,法当深葬。然概而言之,阳脉当浅,阴脉当深。若详而言之,阴脉中有浅深,阳脉中亦有浅深,又当变而通之也。
有以到头峡脉定浅深者,如峡脉高则宜浅,峡脉低则宜深。然此法或可施之于平冈平支,至于高垅之穴,则又非此论也。
有以从佐定浅深者,如四山高,则气浮而宜浅;四山低,则气沉而宜深。然亦当看其宽紧如何,如四山高而宽缓,则气或有浮而反沉;四山低而紧夹,则气或有沉而反浮,不可以此为拘也。
有以名堂定浅深者,如名堂水低,则宜深葬;名堂水平,则宜浅葬。然此法只可用之于平支。至于冈垅之穴,又岂可以此为法哉!
有以阴腮二合水定深浅者,然高山与平地不同,亦不可以此概论也。
有谓藏于涸燥者,宜浅;藏于坦夷者,宜深。然坦夷指窝言,涸燥指突言,如突在平地则宜浅,若在高山又宜深也。窝在高山则宜深,若在平地又宜浅也。亦不宜执一而不通也。
至以地母卦尺数与紫白寸数定穴之深浅者,皆为谬说,断断不可用也。
大约浅深之法,在冈垅则察其来脉之浮沉,以四山从佐证之;在平支则相其界水之浅深,以水土厚薄度之,再辨其窝钳乳突之四穴,以支垅地势较之。总而言之,莫妙于临时斟酌,辨其土色以准之。盖坚细而不松,油润而不燥,鲜明而不暗,此生气之上也。验其质,观其色,察其气,以求其中,则浅深之法,不外是矣。
若详而推之,开井除浮土外,遇此生气之土,土薄则开下一尺三四寸;土厚则一尺七八寸,只要包过棺内骸骨,不必论其棺之高低也。大要多留气土,以垫棺底,使其运蒸悠久。断断不可掘深,发尽气土,更不可掘过金银底土,打破穴底,以致受冷犯湿,不可复救也。杨公云:浅深之法,亦难定矣,然失之于深,宁失之于浅。浅如架甑,气犹可运蒸而上;深犹泼尽锅水,焉有气蒸?盖脉从后来,气从下升,土为气体,土尽则气尽,故不能上蒸也。至于平洋之穴,惟堆土成坟,不必验其土色,只有水局之大小,以堆塚高低配之,而浅深非所论也。
意译:关于下葬深浅的问题,有多种说法。有的以来脉定深浅,比如来龙入首高强,穴场低凹,出口拖尖,这是属于阳性的浮脉,宜于浅葬;若是来脉入首低弱,穴场凸起,出口半圆,这属于阴性的沉脉,宜于深葬。总体来说,阳脉均宜浅葬,阴脉均宜深葬。若详细论之,则阴脉中又有浅深,阳脉中也有浅深,则当变通处理,不可一概而论。
有的以到头来脉定深浅,比如过峡高则宜浅葬,过峡低则宜深葬。但是,这种方法只适合平冈龙,对于高山之穴,就不能这样论了。
有的以护龙护沙定深浅,比如四山很高,则气浮,宜于浅葬;四山低伏,则气沉,宜于深葬。但还要看护龙护沙与穴场的宽紧程度而论,若四山虽高,但与穴场距离宽缓,则气浮而反沉,又宜深葬;若四山虽低,但与穴场紧夹,距离很近,则气沉而反浮,有宜浅葬。这是需要灵活处理的。
有的以名堂定深浅,比如名堂的水低下,就宜深葬;名堂的水与穴场持平,便宜浅葬。只是这种方法仅适合于平支龙,至于高山龙,就不能按此法处理了。
有的以穴场的阴腮水定深浅,水低则深葬,水平则浅葬,但高山与平地不同,是不可以都按此法处理的。
有的以穴场的涸燥坦夷定深浅,穴场涸燥,就宜浅葬;穴场平坦,就宜深葬。这里说的“涸燥”是指突,而“坦夷”是指窝。若是突在平地,则反宜浅葬,若是突在高山,则又宜深葬了。窝在高山也宜深葬,若在平地则又宜浅葬,切不可执定一端而不知变通。
至于匠师们所传的什么“天父地母卦尺白寸白口诀”,以及用“紫白尺法”定深浅等方法,那都是错误的,千万不可采信啊。
定深浅的正确方法大约是这样的:高冈龙则察其来脉沉浮,以四周护龙护沙的高低宽紧来确定;平冈龙则观察其界水的深浅,相度水土的厚薄,然后再根据窝钳乳突四个穴形,参看支垅的地势来确定。总而言之,具体情况具体对待,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最后,还要看穴土的质地和颜色,穴土若是坚细而不松散,油润而不枯燥,鲜亮而不晦暗,这说明就很有生气。对穴土要验其质而观其色,看其是否有生气,以求达到点穴准确的效果,深浅之法也不外如是。
要进一步详细讲,就是在穴场除去浮土之后,看到了这样有生气的穴土,若是土薄就往下挖一尺三四寸;若是土厚就下挖一尺七八寸,只要两旁的土能包过棺内骸骨就行,不必管棺木的高低。关键是要在棺木底下多留一点有生气的土,使其渐渐向上蒸发。千万不可往下挖得太深,把气土都挖尽了,更不能挖过地底层的硬土,打破穴底,这样就会使骸骨受冷犯湿,不能补救了。杨公说:“浅深之法,比较难定。但宁可失之于浅,不可失之于深。”为什么呢?因为葬得浅,棺木便如锅中蒸饭的甑子,下面穴土的生气可以渐渐蒸发向上,骸骨最终还能得到生气。但若葬得太深,挖掉了带有生气的穴土,便如泼掉了锅中的水,生气就无法向上蒸发了。龙脉都是从后往前来的,生气都是从下往上升的,土是储存生气的器物,若是连底土都挖掉了,生气也就不能往上蒸发了。至于平洋龙的穴,一般都是推土成坟,不必察看其土色,只看其水局的大小,来确定坟堆的高低,深浅之法在这里是用不上的。
水不上堂休点穴辨
此言水不上堂,谓其真水不上小名堂也。盖结穴之处,必有两路隐隐真水交聚于小名堂内,而外有两股微微真沙交收小名堂真水,方是气止水交,而为真穴也。否则,水浅气散,焉有结作?故云“休点”,非谓外来界水必欲上堂,方可点穴也。且外水不但不能入小名堂,并不可径入内堂。凡水将到内之处,须要一股上沙遮阔,使其屈曲环绕而来,不见有穿割冲激之势,斯内堂气聚,元辰水静,而为真名堂也。卜氏云:“逆水来朝,不许内堂之泄气。”正此之谓也。
若错认外水不上堂,便休点穴,不惟有失点穴之旨,并昧堂局之势。曷以言之?盖穴前小名堂,外水固不能入,即以内堂言之,平地之内堂,堂与外水相平,犹可使之上堂。至高山之内堂,堂与外水悬绝,必不能使之上堂,此一定之势也。若执定外水不上堂,方可点穴,则只有平地之穴可点,而高山无穴可点矣。若不必外水上堂,亦可点穴,则先贤又何为立此一言,以教后人者耶?由此详之,则堂指小堂,水指真水,也明矣。
盖穴前小名堂合襟水,无论高山平地皆有之,故卜氏云:“登穴看名堂。”正谓此也。然此理亦微矣。杨公云:“有人识得名堂法,五百季中一间生。”诚叹其难也。
意译:先贤说“水不上堂休点穴”,其水是指小名堂的真水,不是中名堂、大名堂的水。凡是结穴之处,左右必然有两路隐隐真水交汇于穴前小名堂之内,而这两路隐隐真水之外还有两股微微真沙也随同交收于穴前小名堂内,这样才是所谓的“气止水交”,也才是真正的穴位。否则的话,没有这种微茫沙水的交汇包裹,生气就会散失,又怎能结穴呢?所以说“休点”二字,其意不是说外来界水要上名堂,方可点穴啊。外来界水不仅不能入名堂,也不可径直入名堂,如果径直进入小名堂,那就是煞水,也有割脚之患。凡是外水入中名堂,都须要有一股上沙遮蔽其宽阔处,使水流屈曲萦回而来,不见其穿臂割脚或冲激穴场。只有这样的来水,才能使气聚名堂,元辰水静,也才是真名堂。卜氏说:“逆水来朝,不许穿破或冲激内堂而泄气。”其意就在于此啊。
若是错误以为外水不上堂,便休点穴,这就不仅会失去点穴的要旨,而且还会错认堂局之势。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穴前的小名堂,外水固然不能进入,就以中名堂而言,平地的中名堂,与外来水大致持平,还可以使之上堂,而高山上的中名堂,与外来水落差就很大,远不在一个水平面上,必然无法使其上堂,这是一定的。若是执定外水不上堂就不点穴,那么,就只有平地的穴才可以点了,高山上的穴就不能点了。但若说无需外水上堂,即可点穴,那先贤为何又要立此一说,用来教我们这些后人呢?如此看来,先贤所说的“堂”,应该是指小名堂,所说的“水”,应该就是真水,其意思也就很明确了。
穴前小名堂的合襟水,无论是高冈龙还是平洋龙,是都有的。因此,卜氏说:“登穴看名堂。”正是这个意思啊。不过,这如何看水上堂的道理也很微妙。杨公说:“有人识得名堂法,五百季中一间生。”这就是在感叹此法很难掌握啊。
穴形正变巧拙辨
上起顶,下垂乳,龙虎均停者,悬乳穴也;重龙重虎者,双劈穴也;龙虎一长一短者,弓脚穴也;或有龙无虎,有虎无龙,单股穴也;坦夷仰掌者,平面穴也。此五者,穴之正体也。
开口穴者,下无乳也;本体穴者,无龙虎也;侧脑穴者,顶不正也;没骨穴者,无顶也。此四者,穴之变体也。
何谓巧?以其穴形完美,地势异常,使人惊也。何谓拙?以其穴形丑陋,出于非常,使人疑也。此巧拙之穴,谓之怪穴也。
怪穴篇云:“或然高在万山巅,天巧穴堪扦。或然低在深田里,没泥穴可取。或然结在水中央,四畔水汪洋。或然结在顽石里,凿逢土脉取。”此皆穴之巧者也。
“也有穴前生尖嘴,枫叶叉三体。也有穴后是空槽,玉筋夹馒头。也有丑穴如鹤爪,突露无人晓。也有丑穴似牛皮,懒坦使人疑。”此皆穴之拙者也。
又有骑龙之穴,如顺骑、倒骑、横骑、正骑、左顺侧骑、右顺侧骑、左倒侧骑、右倒侧骑,此数穴也皆在怪穴之中也。
然穴虽有正变巧拙之异,大要不外于认龙。认得龙真,自知穴的,又何虑于怪哉。故先贤穴多怪异,非好怪也。良由认得龙真穴的,常亦扦,怪亦扦。初不知常之为常,怪之为怪也。自后人罕见之,以为怪耳。吕东莱云:“怪生于罕而止于习,先贤不以为怪穴为怪者,亦习之而已。”今术家不但不知怪,并不知常,总由误于《催官篇》、《玉尺经》及诸般怪异之说,审龙审穴只以罗经格之,而不知用目力之巧以察其真伪之情也。真伪尚且不能辨,又何况于怪哉!噫,亦难言矣!真正吉穴,反多隐藏不起;人眼虚花,假穴反多显露,易于动人,非传授真识见广者,鲜不为其所惑也。
意译:穴体有正变之分,凡是上起顶,下垂乳,龙虎均停之穴,名为悬乳穴。凡是堂内有两重龙虎的穴位,名为双劈穴。凡是龙虎一长一短的穴位,名为弓脚穴。凡是有龙无虎、或有虎无龙的穴位,名为单股穴。凡是穴形平坦如仰掌的穴位,名为平面穴。这五种穴形,是穴的正体。
凡是穴形下不垂乳的,名为开口穴;没有龙虎的,名为本体穴;穴顶不正的,名为侧脑穴;没有穴顶的,名为没骨穴。这五行穴形,是穴的变体。
穴体有巧拙之分,何谓“巧”?其穴形四应全备,非常完美,但其地势异常,使人惊叹其奇巧。何谓“拙”?其穴形丑陋,不同常态,使人怀疑其是否结穴。这两种巧拙之穴,都叫做怪穴。
《怪穴篇》说:“或者穴结高山之巅,这是天巧穴;或者穴结深田之内,这是没泥穴;或者穴结深水之中,四边都是水;或者穴结石头缝里,还要凿开石头取穴。”这些都是巧穴。
“也有结穴处,前生尖嘴,这叫枫叶三叉体;也有结穴处,后面是空槽,这叫玉筋夹馒头;也有结穴处,尖利如鹤爪,突露在那里无人知晓;也有结穴处,其形似铺牛皮,懒坦一片,无跌断起伏,使人疑虑是否结穴。这些都是拙穴。
还有一种骑龙穴,或顺骑,或倒骑,或横骑,或正骑,或左顺侧骑,或右顺侧骑,或左倒骑,或右倒骑,这几种也属于怪穴。
然而,穴形虽然有正变巧拙之不同,但主要的不外是认龙。只有认清了真龙,才能知道真穴,也就不怕它怎么怪异了。故而先贤所取之穴多怪异,不是他们喜欢怪异,而是他们认得真龙真穴,常穴也取,怪穴也取,不以常为常,不以怪为怪。后人不懂,因为少见,便说其是怪穴。吕东莱说:“怪穴之所以怪,是因为比较罕见而不谙习,先贤能见怪不怪,是因为谙习它们。”现在的风水师们,不但不懂怪穴,连常穴尚且不知,他们总是迷惑于《催官篇》、《玉尺经》等一类歪理邪说,审龙审穴只知道拿罗经格来格去,不知道全凭眼力劲来考察判断龙穴的真假。龙穴的真假尚且不能分辨,他们又怎能分辨常穴怪穴呢!唉,这也很难跟他们说清楚啊!真正的吉穴,反而多是隐藏不起眼的,假穴却常常是显然易见的,容易招人喜爱,若是没有得到风水真传,又不能见多识广,是极少有人不为其所迷惑的啊。
龙虎辨
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乃古人借四兽以别四方者也。盖青龙属木,故列于东方;白虎属金,故列于西方;朱雀属火,故列于南方;玄武属水,故列于北方。术家以前为朱雀,后为玄武,左为青龙,右为白虎者,因建都皆坐北朝南,左东右西,故借四兽以称之也。后人错认龙虎为真,不论水之来去,凡是青龙便谓宜高,凡是白虎便谓宜低。殊不知东西南北之方位,一定而不可易。非若前后左右之宫位,可随身而转之者也。若向北之地,则四兽皆易位,前玄武,后朱雀,左白虎,右青龙矣。故论墓宅左右之沙,只宜究其上下之义,不必泥于龙虎之名。如水从左来,则左为上沙,右为下沙;水从右来,则右为上沙,左为下沙。上沙宜低弱,低弱则天门开,得见水来;下沙宜高强,高强则地户闭,不见水去。此正理也。卜氏云:“坛庙必居水口。”正为下沙关水而言,而龙虎无论矣。
今之庸术,专以白虎骇人,何也?管公明辨之颇详,惟高明者自究之可耳。
意译:青龙、白虎、朱雀、玄武,这是古人借四兽来分别四方的。青龙属木,故而位列东方;白虎属金,故而位列西方;朱雀属火,故而位列南方;玄武属水,故而位列北方。风水师们则以前方为朱雀,后方为玄武,左方为青龙,右方为白虎,这是因为古代建立都城和衙门的取向均为坐北朝南,左为东方,右为西方,故而借四兽来称呼。可是,这后来的风水师们却错误的以为真有什么龙虎,不管水的来去流向,一味要求青龙方要高昂,白虎方要低伏。殊不知东西南北的方位是不可改易的,并非像前后左右这种宫位,可以随着风水师身体的转动而变动。如果是坐南朝北之宅,那么四兽的位置就易位了,变成前为玄武,后为朱雀,左为白虎,右为青龙了。因此,我们论阴阳宅左右的沙,只要论其上下沙就行,不必执泥于龙虎的名称。比如水从左方来,即以左为上沙,右为下沙;水从右方来,则以右为上沙,左为下沙。凡是上沙,均宜低弱,不可因其是青龙方就要高昂,因为上沙低弱则天门开,能够见到水来;而下沙则宜高昂,高昂则地户闭,不见水去。这才是正理。卜氏说:“寺庙必然居于水口。”因为下沙水口需要镇守,故而修建寺庙镇守,即便下沙为白虎方,也不需要低伏。懂得了这个道理,龙虎之说就可以不论了。
现在这些庸俗的风水术,都将白虎高昂说得很怕人,为什么他们会这样说呢?《管氏地理指蒙》一书中辨析得颇为详细,高明的学者自己去研究一下就可以了。
迎水立向辨
水本动,妙在静。静者何?潴则静,平则静,湾则静。立向之法,贵迎平、湾、聚、潴,及堂局正中,相对有情之处,方能承受外气而获福也。
今术家不知迎水之诀,只看水从某边来,便立向抢之。以致上沙逼,来水短;下沙宽,去水长,外失堂气,内失坐下,反福为祸,可胜叹哉!
今以立向趋避之法具述于左:一避沙之顺而趋逆;一避水之动而趋静;一避沙之散而趋聚。盖上沙为顺,下沙为逆,来水为动,到堂为静。沙抱水湾为聚,沙反水走为散。学者明此,思过半矣。
意译:水,是流动的,妙在安静。怎样才是安静呢?潴蓄则安静,平缓则安静,湾曲则安静。阴阳宅的立向方法,贵在朝向水的安静处,以及堂局正中。只有朝向这沙水有情之处,方能承受外面的生气而获得福禄。
现在的风水师不知道迎水立向的方法,只看水从何方来,便迎逆水而立向。以致上沙紧逼,来水短促,而下沙宽阔,去水很长,使内堂生气流失,坐下穴场受风,将福地变成了凶地,非常令人惋惜啊!
现在,我将立向趋避之法具述如下:一要避开顺沙,而取逆沙;二要避开动水,而取静水;三要避开散沙,而取聚沙。上沙为顺,下沙为逆。来水为动,到堂为静。沙环抱,水湾曲为聚,沙反射,水斜去为散。学者如果能明白这些道理,那么,立向趋避的法子就知道的差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