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老街巷之(11)——花街巷和柳巷
苏州老街巷之(11)——花街巷和柳巷
花街巷和柳巷是在养育巷和西美巷之间两条相邻平行的巷子,长都有两百米多,柳巷稍宽一点。两条巷子西入口之间顺养育巷相隔有百米,其间有一个基督教使徒堂。花街柳巷是一个词语,两条巷子的前世今生也都有些相似,合在一起说是合适的。
现在的花街巷和柳巷都是寻常百姓人家,都是只一边有些小铺子,另一边都是长长的围墙,是藏在繁忙的干将路后面的安静的小巷子。两条巷子现在都没有留下什么历史遗迹,如今市井的素朴,甚至让人想象不起当时的“红绡帐底卧鸳鸯”。花街巷往东过西美巷路口直通向幽兰巷,其实当年也是一处欢娱场所。原本巷名“勾栏巷”,崇尚雅致的苏州人后来改成“幽兰巷”。不管是歌舞杂耍的勾栏瓦舍,还是寻花问柳的风月场,都是盛世狂欢里不可或缺的去处。
如今能看到的只有两条巷子之间的基督教使徒堂这一处历史建筑,教堂是面向养育巷的。教堂建成于清同治十一年的1872年,是苏州最早建成的一批教堂。在1950年代之前,名为思杜堂,是为追思教堂创始人杜步西夫妇,这是一对美籍传教士。
地方志记载花街和柳巷之间原有元和道院,始建于宋代端平年间,毁于咸丰十年。咸丰同治年间是苏州遭遇大破坏的年间,很多遗迹都记载毁于此间的天平天国战乱。有人怀疑,现在的教堂就是在原来的元和道院遗址上建起来的。元和道院在咸丰十年被毁之前,也有多次被毁重建,其中明正统五年知府况钟重建过一次。苏州人为况钟所立况公祠就在柳巷往南不远,苏州人至今对他们这位况知府津津乐道 。
况钟在任苏州知府时,改革弊政,削减重赋苛徭,设仓济农,兴修水利。任期满时,民众二万余人乞留,感动朝廷,下诏留任。况钟最为天下人熟知的不仅是因于他的政绩,更主要是源于戏剧《十五贯》。苏州籍作家冯梦龙的《醒世恒言》里有“十五贯戏言成巧祸”,这是戏剧版《十五贯》的来源。1956年4月,浙江国风昆苏剧团的昆曲版《十五贯》进京演出,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观看并好评。对于昆剧界来说,最大的意义即是周总理的那句话:“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在《十五贯》的戏里,况钟冒着违抗封建官场常规而丢官的风险,为冤案反正。通过戏剧,况钟成为与包拯“包青天”、海瑞“海青天”一样的“况青天”。
虽然花街巷和柳巷如今没有当时的遗迹存留,不过往南不远的道前街从地名和现存江苏按察使署旧址来看,可以猜想当年这一带的格局。道前街名字因于明代苏松常兵备道设于此,兵备道是道台的一种,介于省和府之间的一级政府,也可以说是省政府的派出机构。道前街以前有一段是府前街,即是说这条路上曾是苏州府衙,江苏巡抚衙门旧址也在往南不远处,这是苏州作为省府的那些历史。这一带是官署衙门集中地,往来官府求事、求职的,也有上级来苏州办事的人多了,这一带就会兴起吃住玩乐一条龙的产业。于是歌舞场、酒楼饭肆、驿馆客舍就可能多分布在这一带,花街柳巷是其中一部分。
在花街巷和柳巷,盛世的狂欢已归于平淡,在苏州这样一个热门的旅游城市,这两条巷子显得比平淡还低调。我的前面,一个人牵着一只小狗悠闲地走在路中间,似是不担心有车经过的危险。倒因戏剧《十五贯》让人记住了况钟,人们会找到临近的西美巷况公祠,顺便会对花街和柳巷这样的街巷名唏嘘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