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少儿立志班授课笔记 | 释“课堂”

每次讲课,如何起头是关键。我不喜欢套路化的教学,喜欢孔子的因机设教,这次的教学是以“课堂”两个字作为引子。

课,从言从果。我们所学的经典,是圣贤的言论。四书,就是四子书,是孔子,曾子,子思,孟子,四位圣贤及其师友弟子之间的言论。

从圣贤的言论,反观我们自己的言论。我们会发现,生命原来可以这样活,这样思考,这样行动,可以有那种高度,可以有如此笃实的行动,可以有那么光明的德行。

圣贤的言论,在我们诵读,吟咏,理解,感受中,慢慢地滋养、变化我们的言论和气质。君子上达,小人下达。传习圣贤的言论,就是生命的上达之路。我们的生命真正得道滋养了,学到自己身上了,这就是有果,其中一个成果,就是成君子气象。孟子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也不仅于此,君子不器,学无止境,止于至善。这是我们的释“课”之一字,习圣贤之言论,修身有成果。

我们再看看这个“堂”字。堂,殿堂之意,这里是学习的殿堂。殿堂是神圣的,在这里学习,不能太随意,课上也不能开一些无关痛痒的玩笑,戏谑,这些都是不可为的。交头接耳,动来动去,这些都不适合这个殿堂。

来这里学习的孩子都是祭过孔子的,我们在圣像面前是立过志的。书院作为一个学习的地方,要有一种“诚敬”之意在。目视孔子像,如圣人真实存在一般。这就是孔子说的“祭如在”。

这个外在的圣贤殿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我们的行为有一定的约束,这就是“约之以礼”。所以环境很重要。

所以在这个书院环境和在一般的培训机构学习国学,对生命的滋养是不一样的。

课上讲到,这第一重殿堂是外在的圣贤殿堂。

孔庙,家庙,寺庙,乃至于教堂,都是这第一重殿堂。一个人不可能总是进入这些地方,其每个当下所处之处才是其一生安身之处。

所以第二重殿堂在人的内心。我们学习《四书》这些经典,就是把殿堂建立在内心,我们背住,理解了经典,理解了圣人,有所感通,那么这个圣人就进入我们的生命。他们如同我们内在的明星,闪耀着光明和温暖,让我们的身心得以安顿。

这就是我们学习经典,学进去,在内心建立起圣贤殿堂。那么我们日有所得,有感,就可以和内在的圣贤对话了,谈一谈自己的所得。

还有第三重殿堂,那就是自性殿堂。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圣人也就是能率其性,充分实现其人生,也就是能明明德于天下的人。我们与圣人也是同一天性,直心为德,能感能觉知,很敏锐。

建立自性殿堂,就是真正的自信,信上天所赋予的天性,自己对自己负责,这就是充分的自觉。建立自性殿堂的人,就是一个自觉之人,自律之人,自主之人,自强不息之人,这是真正的大自由。

经典的学习,就是建立起这三种殿堂。“丘之祷久矣”,这就是孔子,建立起自性殿堂的孔子。所以孔子才能“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啊,才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啊,才能“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我们看到《中庸》里的这句话,这就是建立起自性殿堂的学者,能够用这上天赋予给他的明觉也就是明德,很自然地恰当地无过无不及地做事处世。这是诚者的境界,发而皆中节。而我们初学者,是要行“诚之者”的工夫,也就是“择善而固执之”。这个“固”也就是建立起稳固的内在圣贤殿堂,也就是颜回所做到的“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

第二重殿堂不是那么好建立的,孔子给我们方法了,那就是《论语》的第一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在学的当下就去践行,不让圣贤之言论空过。“仁者,其言也讱”。

这个“讱”,表面是迟钝的意思,其实是每句话都是刀尖上的舞蹈,都要跨过刀锋。所以表现为“讱”,这是敏锐而精妙的表现。

我们的心不能迟钝,就算不明白,也要怀着“诚敬之心”。“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赌,恐惧乎其所不闻”。

敬“圣言”,敬圣贤,敬圣所。这就是对第一重殿堂的态度。这第一重殿堂应象于礼仪,规矩,或戒律。所以《大学》讲“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知止是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综上,这个释字,就是格物。这个物可大可小,可近可远。因为第一节课讲《四书导论》,也就以“课堂两个字为引子,把四书串讲一下。

这样讲过,大家对课堂的认识就改观了,在学校的课堂,课堂不再是一个让人有些讨厌的地方。

物格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大学)

我们可以看到,我们真正做好修身的工夫,格物的工夫少不了,不然就难明。

这是课堂的开头,先到这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