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所谓思维,它是与“感性认识”相对,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学生认识客观事物,学习知识,掌握基本规律,都离不开思维。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数学教学方法。
以趣激思
兴趣指兴致,它是个体以特定的事物、活动及人为对象,所产生的积极的和带有倾向性、选择性的态度和情绪。兴趣是学生自己最好的老师,是他们求知的内在动力。实践研究证明,一个人做他感兴趣的工作,他的全部才能可以发挥百分之八十以上,做不感兴趣的工作,只能发挥百分之二十,小学生的学习活动也如此。当因此要让学生乐于思维,就必须激发学生思维的兴趣。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有了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同时进入认真独立思考的境地,收到事半功倍的效益。
就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来讲,我们要提升自己的业务技能、授课艺术,优化教学情境和教学方法。个人的工作实践表明,当我们授课时情绪饱满,课堂用语形象生动,富有趣味性,就能像磁铁一样吸引学生,寓理于趣,以趣激思,就能紧紧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同时,我们要不断变换授课方式和方法,使学生在听课时都能感到新鲜、亲切、有味、直观、生动,都能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愉悦,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诱发他们积极思维。
以情促思
情感是师生双边活动与沟通交流的粘合剂,是教与学的砥柱,它直接影响教与学的有效性。我们知道小学生的情感是丰富的,教师只要以真情和真心给他们精神上的满足,就能给他们学习的力量,激励他们奋进。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教学过程既是师生共同经历知识的产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也是师生之间情感交流的过程。只有教师对学生充满希望和爱,“爱生如子”,师生之间顺其自然产生情感认同,他们就一定会把教师的要求和教学目标内化为学习的动力和需求,亲其师信其道,爱其所教。
心理学研究证明,学生在很大程度上需要教师的爱护和帮助,更需要教师的尊重和信任。他们思维的火花,要靠教师的情感点燃,教师的每句话、每个要求,都要有利于维护学生的自尊心,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蹲下身子与学生平等的交流沟通,把自己放在与学生站在同一起跑线,给学生的情感创造民主、和谐的安全氛围。在教学实践中,我特别要关爱“滞后生”、“留守生”,对他们尤为要以心暖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课中尽可能多提供让这些学生表现自我和不断获得成功的机遇。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我们要让全体学生的情绪始终处在兴奋、愉快状态,学生才能精力充沛,思维敏捷,学得积极主动。当他们感受自己情感需要获得满足时,会产生强烈而积极的内心体验,从而会尽情的表达自己的思维成果和情感,充分利用头脑中已有知识经验,展开联想和想象,多角度、多层次的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把所学的知识“串联和并联”起来。
数学思维能力的训练
指导观察
观察是信息输入的通道,是思维探索的大门。敏锐的观察力是创造性思维的起步器。可以说,没有观察就没有发现,更不会有创造。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是这样培养学生的观察力的:1.在观察之前,要给学生提出明确而又具体的目的、任务和要求。2.要在观察中及时指导。比如要指导学生根据观察的对象有顺序地进行观察,要指导学生选择适当的观察方法,要指导学生及时地对观察的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等。3.要科学地运用直观教具及现代教学技术,以支持学生对研究的问题做仔细、深入的观察。4.要努力培养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
例如在学习圆的知识时,我把一根细线的一端系一个小球,另一端系在一根铁钉上,然后转动小球。引导学生观察小球被转动时,一端固定不动,另一端旋转一周形成圆的过程。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们纷纷发言:“小球旋转而不跑到别的地方去”“我还看见好像有无数条线”“我看到了一个圆平面”……学生这些朴素的语言,其实蕴含着丰富的内涵,渗透了圆的定义:平面内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看到“无数条线”则为理解圆的半径有无数条提供了感性材料。
引导想象
想象是思维探索的翅膀。爱国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可以包罗整个宇宙。”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想象,往往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锻炼数学思维。
想象不同于胡思乱想。数学想象一般有以下几个基本要求。1.因为想象往往是一种知识飞跃性的联结,因此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丰富经验的支持。2.是要有能迅速摆脱表象干扰的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3.要有执著追求的情感。因此,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首先要使学生学好有关的基础知识。其次,新知识的产生除去推理外,常常包含前人的想象因素,因此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潜在的因素,创设想象情境,提供想象材料,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
数学创新教学方法
有趣教学方法的应用
要想学生获得好的数学学习成绩,最重要的就是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这是提高学生成绩的关键。对此,需要老师在课堂上充分的调动和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设一种有趣的教学情境,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氛围。这样学生会感觉上课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自然会全力以赴的学习数学,充分的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例如:在学习比较大小这一章节的内容时,老师可以运用情景教学法进行教学,老师可以让学生带一些日常的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物品
如小木棍等,让学生挨个回答问题,利用这些辅助教学工具来比较数字的大小。实物的视觉冲击对于小学生来说影响很大,对数学学习的效果更好,这种强调教学的模式模拟了生活场景,更加的真实、生动和实用,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进行灵活的运用,也能让单调、机械的数学练习变得更加活泼生动,这种数学的学习和练习方法,更接近生活,对于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有积极的影响。
转变教学角色
作为小学数学老师,最重要的就是带领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学习,这就需要老师转变相应的教学角色,不要成为学生知识的灌输者,而应该成为学生数学学习的合作者和引导者,老师要及时的了解学生学习的状况,制定有效的教学计划。同时,要和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这对于老师的教学工作和学生的学习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另外,老师经常的表扬和鼓励,对于小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有了鼓励和赞美,学生才能有更强的学习动力。
老师应该对每一个学生进行充分的了解,让他们发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充分激发他们的潜能,这样才能树立学习信心,才能不断地完善自我。同时,让学生充分的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成功的体验是提高兴趣的最佳强化剂,学生兴趣的产生和保持有赖于成功,学生在取得良好的数学成绩时,会感到更加强烈的自信心和自豪感,继而对数学会产生很多的亲切感,形成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老师转变教学角色会让学生感觉和老师的距离更近,遇到不懂的问题或者是知识的漏洞都会向老师请教,这样就能让老师和学生之间达到双赢的效果。
数学兴趣的培养
在课堂教学中务必要给每个孩子提供一个“说”的机会
教师在课堂上要给学生创造说话的机会,注意教给学生说话的方法。首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让每一个学生都说起来。开始可学着说、试着说,再则自己小声说、同桌互相说,最后达到抢着说、我要说,以期营造出一个你来我往、互相争辩的欢乐的氛围。如在教学中,我曾针对“认识线段”出过这样一个判断题:“直线比线段长是错的。”当时大多数学生都认为是对的,这时班级有个同学站起来说是错的,一石激起千层浪,这时教室像炸开了锅,我就让学生在小组中展开讨论,并适时地加以指导,此时的教室变成了辩论赛场,最后这道题目在学生的相互质疑、互相辩论中得以顺利解决:“直线比线段长是对的。”因为直线两端是无限延长的,而线段是可以测量的。
其次,教师要善于营造说的氛围,要允许学生说错,错了绝不挖苦、讽刺,要允许学生随时改变自己的说法,要鼓励学生发表与老师、同学的不同见解,要鼓励学生“别出心裁”,从不同的角度思考,说出不同的想法。在课堂教学说的过程中,教师要用简洁而富有激励性的语言“你讲得真好”、“你真聪明”、“这个见解很独特”或“不要紧,慢慢说”等,给予学生评价以利于学生想说、愿说、敢说。
要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大胆置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它产生于对未知知识的探索。思维自疑问和惊奇而始,如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特征”时,我让学生说一说怎样写竖式时。这下学生的兴趣可来了,纷纷举手提出数,我一一作了正确的判断,并让学生马上写验证都是正确的,使学生感到莫明其妙,有的同学迫不急待地说:老师快告诉我们吧!你有什么绝招!我便因势利导,让学生带着炽热的追求进入了课堂教学,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掌握知识也牢固了。
在新课程改革教学中,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做的是,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敢于辩论、敢于质疑,让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如我在教学“厘米和米的认识”时,每个同学手中都有厘米尺和米尺,我于是说:同学们,你想学习厘米和米的什么知识?于是同学们纷纷举手,提出了许多自己想学的问题,我便一一罗列在黑板上,又让同学们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同学们自己来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同学们兴趣盎然,很快就解决了自己想学的知识,并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提出了变化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千万不要扼杀孩子的闪光点,不要因为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对孩子的提问、置疑不理睬,具体做法:加强学生生活知识积累、让学生善于思考,才能有疑问;让学生敢想、敢做,才会提出疑问;让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相互信任,善于交流合作,才会析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