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聿明之妻:在台湾受尽苛待,一封来自杨振宁的密信改变其后半生
杜聿明是国民党的一员猛将,在抗日战争中立下过汗马功劳。国民党末路阶段,他曾认为自己是老蒋的“孤臣”,苦苦撑着腐败混乱的国民党,奈何历史的车轮已向前进,无可阻挡。
1948年,淮海战役结束后,杜聿明成了战俘,留在大陆。而他的妻子儿女都随蒋介石去到台湾,从此陷入被欺骗、被苛待的尴尬境地。
大闹“总统府”
淮海战役甫一结束,杜聿明战败的消息传得到处都是,他的妻子曹秀清非常不安,立马从上海赶到南京,匆匆去了蒋介石的总统府。她比谁都知道,蒋介石是最应该对杜聿明负责的人。要不是他,杜聿明还有可能逃过一劫。
这次杜聿明上前线,是拖着一身伤病的——早在两年前,即1946年,杜聿明就已经割掉了一个肾,且患上了严重的肺病,不得不退下来疗养。杜聿明是不可多得的军事人才,那时蒋介石还承诺过,会送他去美国好好治病。
然而不久后,蒋介石眼看着战事吃紧,就偷偷派人过来观察杜聿明的身体状况。一看他能下地走动,蒋介石就开始冲杜聿明磨嘴皮子,把他高高架起来,鼓动他去前线打仗。杜聿明自诩国民党孤臣,又是身经百战的将军,身居高位,没有给自己别的选择。
这些事,曹秀清全都看在眼里。作为一个妻子、一个母亲,她最不希望看到的就是杜聿明损耗自己的身体。
而蒋介石只图利益、不顾人心。蒋总是和下属的家眷维持良好的表面关系,内里实际上有多冷漠,只有当事人自己知道。淮海战役前,蒋介石还在杜聿明母亲70大寿时,送过去3000美金,以笼络人心。
曹秀清听说杜聿明成为战俘,立马拿着这没动过的3000美金去到总统府——她不要他的钱,她只要她的丈夫。
曹秀清风风火火地赶到总统府门口,说明自己的身份,得到的只有“总统正在开会”的答复。开会,总有开完的时候吧?蒋介石不见她,她就一直等。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然而无论曹秀清问多少次,都只有“开会”这敷衍的两个字。
最终她忍无可忍,冲里面大叫:“请总统答话!请总统答话!”
此时的蒋介石,已经看到自己注定的败局,尤如丧家之犬的他,哪有功夫面对一个兴师问罪般上门的曹秀清呢?这个可怜的妻子,在他的门口哭诉着、质问着:“他都病得要死了,你们还要他去卖命!”
不过,哪怕她在蒋介石门前哭成孟姜女,蒋也不会理她的。
在蒋介石心目中,杜聿明已经是个败将,他一点也不关心曹秀清的感情——败将的家眷,没有资格提要求。
不久后,曹秀清从国民党方面得到“杜聿明已被杀害”的消息。
同时,蒋介石给她发了一封电报,让她带着孩子们赶最后一班飞机去台湾。曹秀清此时已然是心灰意冷,她看到国民党方面承诺会抚养杜聿明的孩子、定期发抚恤金,就顺从地去了台湾。
遭受欺骗 生活困顿
曹秀清和杜聿明一共生了三儿三女,当中大女儿杜致礼已经在美国留学,并与后来获得诺贝尔奖的杨振宁结婚。
曹秀清带着余下的5个孩子,和杜聿明的老母亲一起去了台湾——她把人想得太好了,只觉着杜聿明为国民党卖了一辈子命,到头来不可能不管他的亲人们吧?谁承想,蒋介石真的心冷如冰。
国民党发的那点钱,压根不够曹秀清一家7口生活,很快他们就连饭都快吃不起了。
一段时间后,曹秀清干脆去找了一份收发的工作,才勉强养起这一大家子。她一直在供儿女们读书,她觉得只要多读书,以后不愁没有出路,只是难的是她自己。孩子们在台湾上学还得托人情,国民党不管他们,她只能千方百计找到自己的老同学,才能送孩子去读书。
她曾多次向蒋介石、宋美龄反应自己经济不足的情况,一直没得到什么回复。
后来,长子杜致仁去了美国留学。由于家道中落,姐姐杜致礼的日子已然过得尴尬,杜致仁去到那边,算是无依无靠,只能拿着家里给的一点钱埋头苦读。
杜致仁一天都不敢懈怠,学得非常努力——只要顺利毕业,就是熬出头了,1950年代的美国留学生,不怕没有好日子过。可是,就这么一点心愿,也难以完成。
杜致仁大四刚开学时,因为很长一段时间都没交上学费,学校就给杜致仁下了最后通牒——3000美金学费必须付清,如果交不上钱,就不给他发毕业证。
曹秀清收到杜致仁的来信时,心情复杂。她拿不出钱,掏光家底,也没有这3000美金。而杜致仁在信里说,希望她能去找蒋介石借钱,把这笔钱当作助学贷款,毕业后他会按照约定,逐年还清。
曹秀清依照儿子的建议,再次登上蒋介石的门——这个数字真是讽刺,当初蒋介石能因为杜聿明母亲过生日,轻轻松松寄来3000美金,现在他们一家人快活不下去了,却什么都没有。
果然,蒋介石再次打起了太极。杜致仁要是顺利毕业,前途肯定是光明的,按时还钱不在话下。但或许,蒋介石并不想给杜家人什么好脸色。他说,自己最多只能拿出1000美金,还要分两次支付,这次只能给500。
曹秀清不禁在心里发出一声冷笑,这笑背后,又是无尽的委屈——是他把自己饱受病痛煎熬的丈夫架上战场,也是他在这里跟自己端架子!可曹秀清,什么都做不了。
最终,曹秀清只能给杜致仁寄去500美金。原本的3000变成500,他能毕业么?杜致仁丧失了最后一丝希望,想想国民政府对他们一家的冷待,想想母亲的辛苦,想想自己迷茫的前途,他只剩下茫茫的黑暗。他吞下大量安眠药自杀了。曹秀清在台湾听到消息,悲痛欲绝。
在这艰苦的日子里,曹秀清没有一天不在想念杜聿明。其实她在心底里,一直藏着一个隐秘的希望——杜聿明是不是还活着?当初蒋介石那么着急让自己离开大陆,背后怕不是有猫腻?如果杜聿明还在,一切都会变得不一样。
旧社会的真挚爱情
一直以来,杜聿明不仅是曹秀清生活的支柱,更是她情感的寄托。他们互敬互爱,感情十年如一日。国民党的军官里,没有一个能像杜聿明这样,一直守在糟糠之妻身边的。
曹秀清和杜聿明既是传统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也是一见钟情、两情相悦。他们两个都是陕西省米脂县人,两家人在媒人撮合下,定下了这一桩姻缘。曹秀清比杜聿明大两岁,这样的婚姻在当地是很罕见的。算命的说,这是好事,以后“非富即贵”。
杜聿明当时刚从中学毕业。一个受过教育的青年人,自然很反感这种封建纽带下的婚事,更不信算命先生的话。
而曹秀清的父亲是商人,在优渥的经济条件之下,对女儿的教育很是重视,她也读过书、见过世面。她听说杜聿明要从学校回家来,就去杜家庄村口支了个棋摊,气鼓鼓地守着。
她会下棋,而且下得不错,她倒是要看看,这个比自己小两岁的丈夫是个什么人物,要是不让她满意,她还不乐意嫁呢!
棋摊支了两天,路过的人看她一个黄花大闺女在旁边守着,都没过去下棋,只有一个长相清秀的青年人好奇凑了过去。
曹秀清问他要不要下棋,他点了点头。十文钱一个棋局,他们两个居然打成了平手。
曹秀清问他,你叫什么?对方答,杜聿明。
曹秀清的脸一下就红了,收拾东西就要走。杜聿明莫名其妙,想留住她再下一盘,曹秀清犹豫一小会儿,说明天同一时间,还在这里见。
第二天,杜聿明给曹秀清带了家里烙的饼,曹秀清给他带了水。他们下了很久很久的棋,在这小小的村庄里,棋逢对手,是件难得的事。然后,曹秀清假装不经意地告诉他,自己就是家里为他定下的妻子……
在家长们还都不知道怎么回事的时候,他们俩就纷纷一改往日的抗拒,携手走进了这段绵延一生的婚姻。
曹秀清其实也是个进步人士,曾经加入过共产党。不过后来,她退了党,留在家里,专心做杜聿明的内助。他在战场上厮杀,她在家里做他的后盾。有什么事,他们夫妻俩总是有商有量,一起去做种种重大的决定。
杜聿明的“离世”,加上台湾的种种艰辛,让曹秀清白了头。她一直都在思念他,而希望随着时间,一天天熄灭。
终于有一天,她收到一封信——“您的'老朋友’与我通信了,他一直很惦念你。”曹秀清愣了愣,泪水爬满脸颊。
女婿的诺奖 失散与重逢
这封信,是远在美国的杨振宁寄过来的。1957年,杨振宁获得诺贝尔奖,这对杜家来说是天大的喜讯。
杜聿明的大女儿杜致礼和杨振宁已是多年夫妻,蒋介石敏锐地嗅到了不寻常的气味。杨振宁获奖的新闻出来不久,宋美龄就破天荒地邀请曹秀清上门做客了。
曹秀清来到蒋介石府上时,宋美龄非常热情地接待了她,拉着她的手,频频嘘寒问暖。
蒋介石知道自己对杜家人不好,这个时候也有些尴尬,只是过来打了个招呼,就快步离开了。他们都想让杨振宁来台湾,希望曹秀清做他们的说客。
曹秀清显得很沉默,她现在关心的是另一件事——信中的“老朋友”,肯定是杜聿明!她在美国没有什么老朋友,从前的故交杨振宁也不可能认识,他们唯一共同认识的,就是杜聿明!
从蒋府回家后,曹秀清脑海里一直回荡着宋美龄的声音——“杨振宁获诺贝尔奖不容易,你该去美国看看他们!”
她当然要去了!关于杜聿明的事,她越想越不对劲,是不是国民党早就有了杜聿明的消息,但就是一直瞒着自己呢?不然杜聿明为什么非得托杨振宁写信?她一定一定要去美国,说不定就有见到杜聿明的机会。
1959年,曹秀清去了美国。蒋介石自然也有意防着她——他批准曹秀清去美国探亲,但只能去半年,时间一过,要罚巨款。而且,她不能带任何子女,只能自己过去。这些条条框框,简直从侧面肯定了曹秀清的猜测。
女儿杜致礼见到母亲时,差点不敢认。贫穷和劳苦,已经把她磋磨成另一个样子。杜致礼看到妈妈这幅样子,极力反对她再回台湾,直接帮她申请了永久居住证。同时,杨振宁也拒绝了蒋介石的邀请,留在美国继续做研究。
在同一年里,杜聿明和曹秀清,再一次同时来到他们的人生转折点——曹秀清离开台湾,杜聿明被特赦。夫妻中间没有了国民党的刻意阻挠,终于重新取得了联系。
曹秀清本来想直接回大陆去,但他们的四个儿女还在台湾,蒋介石的牵制,终究起了作用——曹秀清不敢动。她留在美国,和蒋介石苦苦周旋了4年。这毕竟是四个无辜的孩子,蒋介石再怎么找理由,也没法在他们身上做文章,最终只能限制他们终生不得离台。
1963年,曹秀清终于觅得了回国的机会。
在杨振宁和中国外交部同志的帮助下,曹秀清先从美国飞往日内瓦,再从日内瓦转到北京。在北京,她终于见到了与自己分别十四年的丈夫。此时的杜聿明已经安定下来,在文史馆工作。
杜聿明成为战俘后,受到了良好的待遇。他拖了多年的疾病得到了妥善的治疗,身体恢复得差不多,没过多久他就被特赦了。在大陆,他感受到的并不是冰冷的敌意,而是过往种种全部尘埃落定之后,一份体谅的尊重,甚至是一份军人间的惺惺相惜。如今他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身体也比以前好了。
令人唏嘘的是,他依然是一头黑发,而常年劳苦的曹秀清,头发已经白了不少。
周恩来总理听闻曹秀清回大陆的消息,专门赶来与这对夫妻见面。他说:“你们要和和气气生活,一切费用都由国家负责,希望你们能为祖国的建设出力!”
曹秀清想着自己在台湾遭受的种种冷遇,想着蒋介石在杨振宁获奖前后截然不同的两幅嘴脸,宽慰、委屈、悲哀等种种情绪,混成两行温热的泪水,在她憔悴的脸上滑落。
从此,曹秀清和杜聿明在北京安家落户。他们还一起走遍了全国各地的山水,度过了平静且充实的晚年时光。杜聿明一直向国民党提议推进祖国统一,可惜收效甚微。
1981年5月7日,杜聿明在北京病逝。曹秀清申请国民党批准他的4个儿女来大陆吊唁,遭到拒绝。
一年后,在我党同志们的帮助下,她在香港重新见到了儿女们。他们希望她回台湾,让孩子们尽孝,被她拒绝了——她不想回忆起以前噩梦般的日子。
1984年,曹秀清病逝,享年82岁。她颠沛流离的一生在最后的二十年,划下了一个温暖的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