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建三局研制出“高海拔人居环境研究试验舱” 汉产“啤酒屋”化高原为平原
中建三局研制的“高海拔人居环境研究试验舱”,如同一只横卧的大型啤酒罐。
文/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周三春 通讯员 潘思名 付晶晶
青海、西藏等高海拔地区低压、缺氧,让不少人望而却步。能不能有一种房子,让人们住在高原就像住在平原一样舒适?湖北日报全媒记者12月25日获悉,得益于中建三局的技术突破,这一设想变成了现实。
由中建三局研制的“高海拔人居环境研究试验舱”,近期在西藏那曲4483米的雪域高原,进行了20余天近400小时的连续运行测试。经过测试,试验舱里实现了大气压力、含氧浓度、温湿度等关键人居指标达到平原地区水平,圆满完成了各项功能验证。
中建三局工程技术研究院高新技术研究所所长刘志茂介绍,国外同类研究基本为空白,国内此方面的研究主要是以补充室内氧气、调节温度、湿度为技术手段的基础研究。现有技术也多应用于中低海拔高度地区的建筑。
中建三局研发建造的“高海拔人居环境研究试验舱”,外形如同一只横卧的大型“啤酒罐”,长9米,内部直径4米,内部空间超过20平方米。“啤酒罐”上开有4个窗户。
这个适用于高原的特殊房屋,不仅外表奇特,还充满了“智慧”。刘志茂介绍说,试验舱借助一套集成的空压、冷干、过滤、稳压等设备设施和自控系统,能实现自动安全高效增压补氧和有序气流组织。30分钟内,舱内的居住者便能从高海拔地区的低压、缺氧恶劣环境转而享受到平原地区的舒适度。
“啤酒屋”化高原为平原,高压密闭是关键。
刘志茂介绍,高原地区大气压低。为让舱内气压达到平原地区水平,舱内外压力差值可达30千帕以上,相当于一个标准停车位上堆放20辆小汽车。这对舱体的气密要求极为苛刻,即每平方米墙面上只允许有一个不超过针眼大小的气孔。
如何实现?
“其实建造这个‘啤酒屋’,采用的都是普通建材。”刘志茂介绍,舱体内部通过对气膜材料的特殊处理形成气密层,而试验舱外壳由金属龙骨、木质环板与预紧机构拼装而成,类似桶箍的原理实现抗压。因此,除去科研投入,试验舱整体用材成本不算高,在五六十万元左右。后期如果量产,还会降低。
据了解,试验团队前后共计16个人在舱内长时间作息和体验。经测试,居住者人体血氧饱和度、心率等生理指标改善至平原水平,运动能力、负重能力、人员睡眠质量改善效果显著。
“因海拔高,在当地宾馆睡觉时凌晨两三点经常会醒来,很难再入睡。在‘啤酒屋’内可以一觉睡到天亮。不仅如此,在舱内大声说话、奔跑都没问题。”刘志茂说。
据介绍,传统氧舱能增压补氧,但不能“换气”,人员只能短暂停留,且需完全卸压后统一进出,通常只能用于医疗治疗,且必须杜绝静电、明火等。这些“缺点”,在“啤酒屋”上已不复存在。
该课题由中建三局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张琨牵头完成,目前已受理发明专利6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项。课题组表示,二期相关设计、试验及加工等工作正在有序推进,将在规模、功能、能源利用等方面进一步丰富、完善。如果后期量产,将为高海拔、恶劣自然条件下的旅居、办公等人员提供全新舒适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