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还记得神垕北大坡,那个拉脚少年吗?
刘俊杰/文
。
神垕的北大坡,拉脚的车夫。
快到坡顶上的时候,人和牲口都要歇歇。
车老板大都给瓷厂送煤或木柴,记得神垕老街上一个瓷厂用柴烧,木柴把院子都快堆满了。
这个年轻的车老板,拉的显然是小煤窑打下来的坑木。一车有多重,能挣多少钱,没有问过。
为了拍下这个画面,我跟踪了很长一段距离。
看到这张照片,人和牲口的大声喘息,犹然在耳。
“禹山尽童”的说法是笑话禹州的山几乎都成了秃子,就与年轻的车老板相似行为有关,一车一车的木材进了煤窑和瓷厂。
明朝的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给陶瓷产业算了一笔账,“大抵陶器一百三十斤费薪百斤”。
神垕的古窑址从唐朝延至金元,经历了几个朝代,该砍得都砍差不多了。
我国南方地区不少古窑址的废弃,也大都是与周围林木资源耗尽有关。
八十年代中期,灵泉寺后山顶上。
稍懒的人,向山顶看一眼都懒得上去,
砍柴女子得到一些黄荆梢子。记得这位姑娘附近还有几只山羊,放羊间带砍柴禾。
人工种植的柏树在努力生长。
多年来,神垕周围的树木不见增多,除封山育林管理不严之外,大环境的变迁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神垕西南槐树湾一个山坳,幸运地存下一片次生林。黄栌的红叶在秋天成了神垕的代表风景,里面还有野生灵芝。
当年,神垕镇也曾有保护开发的设想。只可惜,一座小煤窑就在树林里开工了。
黄栌的树叶在秋天被煤尘染黑之后,谁还会去多看一眼。
如今的神垕,不会再有这样的遗憾了。
只是我仍会想起,那个拉脚的少年,那声喘息。
刘俊杰
↑ 点击可加关注,浏览更多内容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