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年顺不顺,且看八月十二天”,啥意思?为啥八月是“月母”?

在农耕社会,男耕女织的生活是最普遍的常态,一个家庭主要的生活来源就是靠种地,所谓士农工商,农民的地位仅次于士大夫。然而以前的种地完全是靠天吃饭,若遇上风调雨顺的年景,还能勉强维持温饱,如果稍有灾荒,人们就吃不上饭了。因此所有的农民起义,几乎都发生在灾荒之年。

所以在农耕社会,上至皇帝,下至普通老百姓,都期盼着风调雨顺,因此也产生了很多对年景的预测方法。比如农历的八月就被称为“月母天”,意思就是以八月的天气变化来分析来年的年景。老话说:“来年顺不顺,且看八月十二天”,啥意思?到底什么是“月母天”呢?

农历的八月与正月有啥关系?

在一年之中,正月的月亮距离地球最远,约为四十万公里,而八月的月亮距离地球最近,约为三十六万公里,正因为八月的月亮距离地球最近,所以人们站在地球上观看,就感觉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平时更大更亮。

也就是说农历的八月是月亮轨道的近地点,而正月是月亮轨道的远地点,所以这两个月是相互对应的。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发现,天气的变化也是有一定规律的,而这种规律一般是三十天的倍数,气象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大气的韵律活动”。

虽然古人并不知道大气的韵律活动,但是以前人会把每一天的天气变化都记录下来,在长时间的记录中发现,八月的天气变化与正月是相互对应的,而八月到正月正好是三十天的倍数。比如“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就是从这种规律中总结出来的。

之所以用八月十五和正月十五,就是因为这两天比较好记,当然你也可以说“八月十三不见月,正月十三有小雪”,也可以说成八月初五和正月初五等,就是因为这两个月之间的天气变化有着相互对应的关系。

什么是“月母天”?

由于每年的正月都是农历一年的开始,而前一年八月的天气变化又对应着正月的天气,所以八月就被称为“月母天”。之所以被称为“月母天”,源自一个古老的传说:在上古时期,常羲与羲和都是帝君之妻,而常羲生了十二个月亮,所以又被称为“月母”。

这十二个月亮管理着一年十二个月,往复循环。虽然古人并不知道月亮只有一个,但是却发现每个月的月亮都不同,比如每个月的月圆之夜,月亮的大小就不同,是因为月亮到地球的距离不同而导致的,所以古人就认为有十二个月亮,而常羲就是“月母”。

而帝君的另一个妻子“羲和”主要担任着调和的重任,因为农历的特点是阳历和阴历的合历,是以阴历为主,又有阳历的成份,比如节气就是根据太阳制定的。但是月亮每次绕到太阳和地球中间的时间为29天半,也就是一个月,一年十二个月为354天。

而阳历是根据地球绕太阳公转制定的,一年有365天,这就导致了阴历每年都比阳历少了11天,同样也会导致节气在阴历中的日子不断往后推移,为了让节气与阴历同步,就出现了闰月。而“羲和”就是调和这种关系的。

由此可见,上古的神话故事与天体的运行规律也是相互对应的,只不过以前的叫法不同而已。由于八月的天气变化对应来年的正月,而正月的天气变化又预示一年的年景,所以八月就被称为“月母天”。

来年顺不顺,且看八月十二天

由于八月的天气变化与来年正月是相互对应的,而正月的前十二天又对应着十二个月,因此八月的前十二天就对应着来年的十二个月。意思就是八月初一如果下雨,来年的正月初一就容易下雪,而正月初一下雪,也就预示着正月的降水比较多。

俗话说:“要吃来年饭,八月初一从头看”,意思就是从八月初一到八月十二,每一天对应来年的一个月,也就是以月亮的近地点对应远地点,晴对晴,阴对阴,八月十五对正月十五。

由于今年的正月十三下雪了,所以今年的八月十三前后很容易下雨,再加上酉月的三个酉日作用在两个时间点,一个是八月初十前后,一个是八月十五前后,这就意味着这两个时间点会下雨,因此今年的中秋节很可能看不到月亮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