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里的智慧(14)领导的才干在于识人用人
历朝历代,一个统兵之将最害怕的不是战场上的厮杀,而是来自于身后君王的不信任。我们能举出许多因为君主不信任前方将领而临阵换将,最后导致全线溃败甚至是身死国灭的惨剧。比如赵王听信谗言斩杀赵牧,自毁长城才让秦国长驱直入灭亡赵国;比如赵构十二道金牌召回岳飞,导致北伐大计破灭,等等。今天,我们来看一个明智的君主是如何处理这种事情的。
【原文】秦假道韩、魏以攻齐,齐威王使章子将而应之。与秦交和而舍,使者数相往来,章子为变其徽章,以杂秦军。候者言章子以齐兵入秦,威王不应。顷之间,候者复言章子以齐兵降秦,威王不应。而此者三。有司请曰:'言章子之败者,异人而同辞。王何不发将而击之?'王曰:'此不叛寡人明矣,曷为击之!'
顷间,言齐兵大胜,秦军大败,于是秦王拜西藩之臣而谢于齐。左右曰:'何以知之?'曰:'章子之母启得罪其父,其父杀之而埋马栈之下。吾使者章子将也,勉之曰:'夫子之强,全兵而还,必更葬将军之母。'对曰:'臣非不能更葬先母也。臣之母启得罪臣之父。臣之父未教而死。夫不得父之教而更葬母,是欺死父也。故不敢。'夫为人子而不欺死父,岂为人臣欺生君哉?'
【译文】秦军要通过韩、魏去攻打齐国,齐威王派章子为将应战。章子与秦军对阵,军使来往频繁,章子把军旗换成秦军的样子,然后派部分将士混入秦军。这时齐的探兵回来说章子率齐降秦,齐威王听了之后没什么反应。不一会儿,又一个探兵来报告,说章子已经率齐军降秦,齐威王听了之后没什么反应。。不一会儿,又一个探兵又来报告,说章子已经率齐军降秦,可是威王仍然没有什么反应。如此经过几次报告,一个朝臣就请求威王说:'都说章子打了败仗,报告的人虽然不同,可是内容却相同。君王为何不遣将发兵攻打?'齐威王回答说:'章子绝对不会背叛寡人,为什么要派兵去攻打他呢?'
就在这个期间传来捷报,齐军大获全胜,秦军大败溃退,秦惠王只好自称西藩之臣,而派特使向齐国谢罪请和,这时齐威王的左右侍臣就说:'大王怎么知道章子绝对不降秦呢?'齐威王回答说:'章子的母亲启,由于得罪他的父亲,就被他的父亲杀死埋在马棚下,当寡人任命章子为将军时,寡人曾勉励他说:'先生的能力很强,过几天率领全部军队回来时,一定要改葬将军的母亲。'当时章子说:'臣并非不能改葬先母,只因臣的先母得罪先父,而臣父不允许臣改葬。假如臣得不到父亲的允许而改葬母亲,岂不是等于背弃亡父的在天之灵。所以臣才不敢为亡母改葬。'由此可见,作为人子竟不敢欺负死去的父亲,难道他作人臣还能欺辱活着的君王吗!'
齐威王是一位真正的明君。他的能力在于见微知著,从一个人的言行获取这个人是否值得信任,值得托付大计。并且能够在'三人成虎'的局面下,坚持自己的判断,完全信任章子的忠心。这就是领导者的智慧。领导者的真正能力,在于识人用人,在于果决决断能力,更在于其对自己能力的自信。'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这是先民教给我们的哲理。试想一下,若是我们在面对前方将领与敌人频繁往来,甚至改旗易帜时,即便事先得到前方将领的密报或者解释,能保证自己心里不会犯嘀咕吗?人性就是如此,如果思想上产生些许裂痕,那么就会随着时间越放越大,最后彻底丧失信任,临阵换将。
当然,从一个下属的角度出发,能取得领导的完全信任也是一门学问。除了忠心之外,就是注意自己平时的言行。始终以高标准要求自己,坚守自己的人格底线。品德与能力是一个人获得重用的绝对保障,若无这两点,即便骤登高位,也会跌得粉身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