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掉一个孩子,就不停夸他、夸他、夸他……
“你们能不能别再喊加油了,行不行啊!!!”
这是一个高中女老师在《我是演说家》的舞台上,声嘶力竭地喊出的一句话。
这句无奈又绝望的呐喊,来自于她的一个即将高考的学生。
这个学生平时对自己的期待非常高,而班主任老师给他定了更高的标准。
他觉得自己能考武大,班主任非要他考北大。
家长更是把“加油、加油、加油”每天都挂在嘴边:
加油啊,孩子,你一定能考好;
加油啊,孩子,你是我们家唯一的希望;
加油啊,孩子,你绝对行的…………
老师、家长越是喊,孩子越受不了,越是喊,孩子觉得离自己期待的目标越来越远。
终于,在高考的那天,他受不了压力,把自己关在家里,决定放弃高考。
老师和家长急得在他房门前又是拍门,又是喊:“没事的,你先出来,加油加油好好去考试!”
但是,房间里安静得一点声音也没有。
老师和家长怕孩子出事,刚想去大力砸门的时候,孩子突然开了门。
他脸上没有任何表情,木讷地看着大人们,终于喊出了那句话:“你们能不能不要再喊加油了,行不行!!!”
孩子的这声呐喊,让在场的老师和家长倍感意外。
“加油”,在我们看来就是一句激励孩子的话,然而在孩子的眼里,“加油”就是“不能失败”。
鼓励确实是好的。但过度的鼓励,却会带给我们的孩子过度的压力。
在孩子面露难色、困顿消极时,你的一句“加油,你行的”,或许就是摧毁孩子的最后一根稻草。
“加油”的背后,是父母的高期待
网上看到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即将中考的女孩,对她的老师说:
“老师,我既不想上学,也不想回家,我该怎么办?”
经过老师细致的询问与了解后,才知道孩子厌学的最大原因,是有一个让她感到窒息的妈妈。
女孩刚上初中时,妈妈就把几所高中名校贴在女儿的床头,并让她好好加油,每天晚上看一眼,就能离梦想更进一步。
女孩看着这些离她的成绩十万八千里的名校,瞬间变得没有了底气与自信。
有一回她考得特别差,在战战兢兢地告诉妈妈各科的分数后,妈妈的脸瞬间黑了,但不一会儿又挤出笑脸告诉她:
“没事的,还有时间去努力,加油,妈妈相信你一定可以!”
原本女孩希望妈妈能降低期望,然而,妈妈的一句“加油,你一定可以”,再一次将她钉在了名校的十字架上。
从那以后,每天在女孩睡觉前,妈妈都会到女孩的房间里,对女孩说一句“加油”,而不是“晚安”。
妈妈用自以为是的“糖衣炮弹”,试图激励孩子要努力,要上进。
但是,只要孩子够不着,再甜的鼓励,都是喂给孩子吃的苦药;再好的激励,都是在破坏孩子的自信。
当孩子的压力大过自身的应对能力时,逃避和放弃就是孩子自我感觉最安全的外壳。
儿童心理学家陈忻说过:
“对孩子的期望和要求,不要超出他的能力,发展的现状。”
父母的期望如果在孩子能够得着的高度,再加一点正确的鼓励,那么孩子一定能让你收获更多的惊喜。
过度的鼓励,会破坏孩子的抗挫力
心理学博士张怡筠曾讲过这样一个案例。
一位妈妈向她求助,她说自己的儿子最近情绪越来越暴躁。
做事一遇到困难或者挫折后,就会大哭、打人、用头撞墙等。他的这一行为吓坏了爸爸妈妈。
为了更直观地了解孩子的状况,在做游戏时,张博士特意观察了妈妈和孩子的互动情况。
当时他们在玩搭积木游戏,一不小心,孩子搭的积木倒塌了。
随着积木倒下,孩子的哭声也随之而来,他坐在地上哭着说再也不玩积木了。
这时,妈妈立刻安慰说:“加油,宝贝,坚持,妈妈相信你一定可以的!”
听了这句话,孩子竟然用力地推了妈妈一下。妈妈难堪地继续安抚孩子:“妈妈帮你,你看这多简单,妈妈做得到,你也可以呀!”
看到这里,张博士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问题所在:
空洞地给孩子加油打气,这种鼓励反而变成一种期待的“压力”,压得他喘不过气,导致情绪失控。
当妈妈完全无视孩子的沮丧情绪,一味地强调“多简单”,只会强化孩子的挫败感:这么简单我也做不到,我真差劲。
如此,孩子便很容易陷入自我否定的漩涡里。
年龄小的孩子,会和案例里的孩子一样,发脾气、闹情绪、抗拒再玩;
年龄大一点的孩子,会懦弱、自卑、不敢再尝试、甚至放弃自己。
优秀的父母,都懂得这样鼓励孩子
接纳孩子的情绪,理解孩子的脆弱
负面的情绪不被理解、共情,鼓励就只会让孩子消极感更强。 鼓励孩子不能一味弱化问题,否定问题。
鼓励孩子的行为,而不只是关注结果
你很棒,一定能做到; 妈妈相信你可以,加油; 没关系,多练几次你就能做到……
发掘孩子潜藏的闪光点,激发孩子的潜能
作者:孟臣,多平台签约作者,人生路上,执笔取暖,煮字疗饥。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处理,邮箱tougao@ksjg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