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兰溪】走进坞口村:神秘故事引出的好风景
走进坞口村:神秘故事引出的好风景
兰溪市黄店镇坞口村是一个与建德市交界的小山村,是甘溪河道支流朱家溪的发源地。该村古名竺坞口,相传明朝时,这里原有竹林,有小路可通上朱坞,路口有桥,名曰坞口桥头。村落于此,故名坞口。以种大红柿、红心李、茶叶为主。
坞口村董氏为陇西郡,清顺治年间自建德市安仁迁入。宗族堂名:永兴堂。
坞口村黄氏为江夏郡,明朝成化年间自黄店村迁入。宗族堂名:承思堂。
坞口村陈氏为颖川郡,明朝崇祯年间自江山迁入。
坞口村何氏为卢江郡,清朝康熙年间自建德市大洋里庄头村迁入。
坞口村在山坞入口处,明代时四周多竹,村名竺坞口,后简作坞口。位于兰溪市北部,又是岭脚,龙门两水汇合之地,村中间隔一条小溪。溪东房屋是坐西朝东。小溪东边沿溪有一条来往的大路,北通建德,南到朱家。东西两侧都是高山,山上种着苍松翠柏和碧绿的麻栗、樟树。南北两端有成片的农田,村南边距离一里左右有一座高山,叫“马栏墓山”,像要阻挡人们来往的道路。
村口有座“太祖庙”,庙边有口井,以前村民饮水全赖此井。到1987年,饮水改善,十月底建起自来水,从此家家户户用上了自来水。
古往今来,形势不断进步发展,在清朝嘉庆二十一年,由坞口村黄、董、陈三族合助资金建造的“太祖庙”,近年因风雨侵蚀,已破损倒塌,于1980年进行修理,面貌一新。改为本村制茶厂。2010年村庄整治,修缮了“太祖庙”,“太祖庙”换了新装,成了村老年人的乐园。
江水总有源,枝叶不离根,坞口自然村是由陈、董、黄多数宗族合成的山村。各族迁住时间不同,分别在明朝、清朝先后迁此安居,至今有几百年的历史。现在全村有一百二十多户,人口四百七十余人,耕地总面积185亩,村民勤劳苦干,多方面开展家庭经济副业,各户收入,日益增高,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全村扩建新房百余间,相当于原旧住房数增加百分之四十。
在坞口村北下邵坞的一座半山腰,有一个奇形怪状的石台。这台头大脚小,四周凌空,是由多层石块重叠而成,名叫“仙凝台”,又称“大桥脚”,台高三丈五尺,分五层,到三丈高的地方更奇特,石上重石,向外挑头,一块挑一块,顶石大如台桌面。一只石角,对准建德三河地方。
传说,古代水满金山寺时,一片汪洋大海,无路可走,神仙想造一座大桥通往三河,桥脚即将完成,突然从东方飘来一朵乌云,天色变得灰蒙蒙的,一霎时,下起大雨来了,造桥的神仙很着急,雨越下越大,没有办法,便派了一个小神仙去借蓑衣,小仙来到一座高铺妇人家,问道:“老大妈,问你借一样东西”。老大妈接道:“什么东西?”小仙说:“我们在搭桥,通往三河,天下雨了,想向你借件蓑衣穿一穿。”老妇人应道:“我家没有,有也不肯,你们想搭桥通三河,这么长的路,就是神仙祖宗也搭造不起。”小仙很气愤地转身,将老妇人的回话禀告了众神仙。众神仙听了,十分气恼,搭桥的信心也就消失了,由于老妇人的这一番话,大桥就半途而废了。至今只留下“仙凝台”的大桥脚。
为了寻找这块神秘的宝地,周末,我们在寻觅严婺古驿道后,又继续寻觅下邵坞的好风景。我们由村书记、主任带队,披荆斩棘,路上布满荆棘,山路特别陡,特别滑,可以说是没有一丝路的。我们来到半山腰,几乎迷了路。书记、主任一个劲地喊,“刘老师,快上来我们已经找到好风景了,快来拍照。”那时候,我们在后的三个人迷了路,只听到他们的声音,也无法上去。上,满是荆棘挡路;下,是悬崖峭壁。我们只好喊来书记、主任开道,其实距离只有10多米远。主任为我们用柴刀劈出了一条通道,我们才上了山。
风景特好,不仅仅是一个“仙凝台”,应该说,是一个富有诗情画意的岩石群,有的像仙女,有的像乌龟、有的像平台、有的像战船……个个栩栩如生。于是,我围着这些岩石群,提起相机一个个把它们拍摄了下来。书记、主任说,他们村就要开展民宿,农家乐,借用村里的自然风光,让游客留得住,吃得好,住得好,玩得好,而且这里空气清新,景点多,让游客去感受大自然的无穷魅力。为此,村干部们都表示对开展民宿、农家乐很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