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与作者、编辑、书籍热情共舞

罗伯特·戈特利布,对于不少人来说可能是个陌生的名字,但你对这些书一定不会陌生,《第二十二条军规》《锅匠,裁缝,士兵,间谍》《宠儿》,这些大热文学畅销书的幕后推手都是戈特利布。

在他的回忆录《我信仰阅读》中,他总结自己的工作为:“出版就是把你自己对一本书、一位作者真诚的热情传递给全世界的事业。”

很长时间以来,戈特利布都不愿意写自己的回忆录,他认为太多写回忆录的人都只是在炫耀自己所取得的成就,这与他的编辑信条背道而驰。

但我们如果拉一条他的作者名单,就会发觉是多么的群星璀璨:托妮·莫里森、多丽丝·莱辛、约翰·契弗、约翰·勒卡雷、迈克尔·克莱顿、罗伯特·卡洛、鲍勃·迪伦、约翰·列侬、凯瑟琳·赫本、比尔·克林顿……如果你对20世纪的美国出版世界感兴趣,戈特利布是一个你绕不开的名字。

戈特利布和多丽丝·莱辛

他是著名文学杂志《巴黎评论》所采访的第一个编辑。在采访中,他的作者们纷纷对他的工作表示感谢,在字里行间又透露着朋友间的调侃,透露着他和他的作者之间亲密的友谊。

戈特利布和托妮·莫里森

戈特利布是如此喜爱他的这份工作,这一行一做就是一辈子,甚至直到现在,这位年近90岁的爷爷还在编书,就像他在书中所说的那样,他没有信仰,如果要说有的话,那就是阅读。

在今天这个现代人的特殊购物日,我们为大家整理了在《我信仰阅读》中出现的部分经手戈特利布的、已经有中文译本的出版书目,并配以书中所揭露的有趣的幕后小故事。

希望你在翻看这些书的过程中,感受这一份热情。

以出版影响文学史

我想到既然他的声誉如此之高,那是时候出一本他的短篇小说精选集了,把公认他最好的作品收进来,出厚厚一大本。我提出这个建议,他说无法理解我怎么会想做这种事情:这些短篇小说已经收进不同的短篇集里,根本没人买。不,比如我这样的就想要—读它,拥有它,出版它。我说他什么都不用做:他写的每一个短篇我都读过,并且已经拉了一个篇目让他精选。也许他可以再写一篇序言。果然就成了。我记得他当时拿掉了我篇目中的一篇,又加了两篇。

就这样,1978年《约翰·契弗短篇小说集》诞生在热烈的掌声、赞誉和花束中,好几个月跻身畅销书排行榜并赢得普利策奖,为约翰提供了财务保障。几十年后我们可以看清,它的出版确保了契弗跻身二十世纪美国最优秀的作家之列。

《约翰·契弗短篇小说集》

[美]约翰·契弗 著

冯涛 张坤 译

译林出版社 2020年8月

【图书简介】

约翰·威廉·契弗,美国小说大师,尤以短篇小说著称,被誉为(美国)“城郊的契诃夫”,被公认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短篇小说家之一”。本书是契弗短篇小说创作的精华,由契弗自己编选。这61个故事,写到人生的各个面相:职场、房租、婚姻、育儿、旅行、看心理医生……每个似乎都在讲述“我”的一部分。相对于卡佛,他没那么阴郁荒凉;相对于海明威,他更加广阔、反讽,而且活泼俏皮。《广告狂人》的创作人马修·维纳说,契弗的声音充满讽刺、喜剧和苦痛,是他一直想要模仿的人。

如何定下畅销书名

一个星期里我最喜欢的时候大概是开营销会,出版社内各派人马聚在一起确定营销策略和具体方案。我什么事情都要插几句,有时候没人听,有时候还颇为奏效。1960年我们在准备出版威廉·夏伊勒的《第三帝国的兴亡》时,我的介入就起到关键作用。在这之前,威廉·夏伊勒已经写了多年,希姆金也因为这本书25 000美元预付金迟迟不能赚回来而不断试图解约。直到迈克尔提醒我这本书有可能畅销的那一天,在傍晚抓了一套校样带回家读。第二天我在办公室大呼小叫,丑陋的封面一定要换,书名也得改:夏伊勒起的书名叫《希特勒的噩梦帝国》。尼娜建议我们把原来被处理得不起眼的副标题改成书名,书名问题解决了。

《第三帝国的兴亡》

[美]威廉·夏伊勒 著

董乐山 等 译

译林出版社 2020年5月

【图书简介】

《第三帝国的兴亡:纳粹德国史》起源于威廉·夏伊勒在欧洲和纳粹德国生活的真实经历,取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缴获的德国文件、德国军官和文官的审讯记录和证词、幸存下来的日记和回忆录。虽然当时许多史学专家对威廉·夏伊勒提出质疑,认为时间沉淀不够长,不足以以客观角度撰写第三帝国的历史。但是,夏伊勒认为,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如此丰富的一手资料能为写作者使用,加之他自己独特的亲身经历,促使他无论如何都要写下这段历史。

和勒卡雷的第一次见面,饭局变面试

至于勒卡雷,从哪儿说起呢?从头说吧,我们怎么认识的。1970年我和玛丽亚在伦敦时,我们约好要去一位出版人朋友家吃晚饭。突然,简打电话到我们所住的黛博拉家找我,说她也会参加当晚的饭局。“哦,”她说,“我应该告诉你,我现在跟一个男人住在瑞士,他也会来。他叫大卫·康威尔,也就是约翰·勒卡雷。”又和她取得联系,我高兴极了,都没怎么留意她话中透露的信息。但是当我们到达饭局主人家,简把我介绍给这位大师时,我立刻意识到这是一场面试:我这辈子从没被人这么专注地观察过。饭后走回去的路上,我对玛丽亚说:“这个人的心思比我复杂得多——比任何人都复杂——所以不管结果是什么,我可不会试图跟他比智商。”在我与他保持关系的许多年中,我始终恪守自己的这条忠告。

《锅匠,裁缝,士兵,间谍》

[英]约翰·勒卡雷 著

董乐山译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2年3月

【图书简介】

一个外勤人员的告密搅动了英国情报机构“圆场”得之不易的平静,原来圆场十几年来一直潜伏着苏联情报头子卡拉安插的双面间谍,且是圆场四位高层中的一位。乱局之下,已被迫退休的史迈利奉命出山。锅匠,裁缝,士兵,水手,究竟谁是幕后主使?记忆力像计算机一样好的史迈利钻进尘封的故纸堆中寻找蛛丝马迹,逐渐将真相抽丝剥茧,终于解开了卡拉设置的“最后一个聪明的结”……

当机立断的编辑艺术

我最近因为写这本书向托妮提问,想起跟《宠儿》有关的一次编辑介入。当时我忘了她原本计划要写一部很长的小说,讲述黑人在美国的经历,《宠儿》的内容是该书的前三分之一,后面两部分的 故事要发生在很久以后。我读完《宠儿》这部分就对她说:“就在这里结束。这就是一部长篇小说。”(多么棒的一部小说!)

《宠儿》

[美]托妮·莫里森 著

潘岳 雷格译

新经典文化|南海出版公司 2013年6月

【图书简介】

托妮·莫里森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代表作,普利策奖最佳小说。

要么是爱,要么不是。不浓烈的爱根本就不是爱。

黑人女奴塞丝怀着身孕,只身从肯塔基的庄园逃到自由州俄亥俄,奴隶主一路循踪追来。为了使儿女不再重复自己做奴隶的命运,塞丝决然杀了刚刚会爬的幼女宠儿……

十八年后,“宠儿”还魂,重返人间,同塞丝和她的家人生活在同一幢房子里。她不但加倍向母亲索取爱,甚至想不择手段地要摧毁母亲的生活。

请鲍勃·迪伦吃三明治午餐

书中要收入不少他的画,他很关心这些画和整本书的视觉效果,但又说不出或者不愿意告诉我他到底是怎么想的。我请我们最嬉皮的设计师拿出一个漂亮的设计方案,寄给内奥米让鲍勃过目。这个方案没有获得他的认可,我提议见面讨论一下,但我不想让他到出版社来引起全社同事的好奇,决定请他午饭时间去我们家。他穿着乱糟糟的便装来了,跟我乱糟糟的便装差不多。事先他已说好要金枪鱼三明治,所以他到了以后就可以吃了。大约有二十分钟时间,我们绕着他此行的目的兜圈子,可他像是舌头打结似的—解释不了他不喜欢第一稿设计哪些地方,也说不清他想要的设计方向。最后,我在绝望中告诉他我得有个线索,又经过更多时间的犹豫迟疑,他终于结结巴巴地说也许我们可以试着做得更……“中西部”一点儿?

《鲍勃·迪伦诗歌集(1961—2012)》

[美]鲍勃·迪伦 著

西川、马世芳等 译

新民说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年5月

【图书简介】

《鲍勃·迪伦诗歌集(1961—2012)》为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作品,其授奖词是这样评价的:迪伦与布莱克、兰波、惠特曼和莎士比亚比肩而立。他不歌唱永恒,而是叙说我们周遭发生的事物,如同德尔菲的神谕在播报晚间新闻。他的作品之美就是最高的等级,改变了我们关于“诗歌是什么”以及“诗歌何为”的观念。

至今都在等他的稿件

约翰逊传记的写作计划是三卷本,但我们脱轨了。第一卷大获成功后,他埋头为第二卷做研究时跟我提到,1948年约翰逊竞选参议员“偷选票”那件事就能轻易写出十万字的章节。我鼓励他全写出来,因为我也很想读—这对编辑来说是最安全的信号。但《升迁之道》铺展开来将达二十多万字,我们要等到八年以后才出版。它也导致我们在书稿编辑上最激烈的争执。我们从未谈论过我们谁对谁错。但长远来说,那不重要。一个比“偷来的竞选”更大的故事被揭示出来,迄今已出版四卷的约翰逊传记每一卷都是如此。《权力之路》讲述的不仅是约翰逊童年和青年的成长故事,还是大萧条时代贫瘠的得克萨斯州的传奇故事。

《权力之路》

[美]罗伯特·卡洛 著

何雨珈 译

磨铁图书|四川文艺出版社 2018年4月

【图书简介】

林登·约翰逊出身于美国最偏僻落后的地区之一,穷困潦倒,所受的教育平凡无奇,但年仅三十二岁,就已登上国家权力舞台,不仅在国会占据一席之地,影响力甚至超越了自己的选区,被视为“洞察人心,具有极强领导力,操纵立法的天才”。

约翰逊展现出非凡的政治天赋,以金钱为杠杆来撬动政界,获得权力源泉。他为自己清楚地寻找到一条通往权力的道路,并无所不用其极地毁掉这条道路上的一切障碍,建立起属于自己的权力与财富帝国……

直接住进作者的大别墅

我记得每隔四五个月,我就会去华盛顿读她新写完的内容,讨论接下来怎么写。我总是住在她位于乔治敦的大别墅,那几年我们形成了一种随意的程式——比如我们穿着拖鞋和晨衣在书房两张并排放的桌子旁吃早餐,她看《华盛顿邮报》,我看《纽约时报》。我到华盛顿的肯尼迪中心看芭蕾舞演出时,也住在她家,这就意味着我们晚上会分别回去,得确定一个进门的流程谁先到家就在前门门口留一张纸条,后到的人回家后就可以先锁门再睡觉。换句话说,成了一种令我感到意外的家人关系。

《我的一生略小于美国现代史》

[美]凯瑟琳·格雷厄姆 著

萧达译

后浪丨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18年4月

【图书简介】

20世纪后半叶是历史上的多事之秋,美国更是旋涡的中心,热点事件、政经黑幕频出。《华盛顿邮报》逆势崛起,改写历史进程,犹如彗星划过夜空。

带领《华盛顿邮报》写下新闻史上登峰造极一笔的人,正是本书的作者,她在男性主宰职场的环境下,逐步成长为在相当程度上改变历史的“女皇”。这本回忆录,从媒体人的角度几乎重现了美国近代史;从私人的角度,又给历史补充鲜活的细节和动人的情感。从这方面说,本书更接近历史的真相。

*以上书摘节选自:《我信仰阅读:传奇出版人罗伯特·戈特利布回忆录》。

《我信仰阅读》

[美]]罗伯特·戈特利布 著

彭伦 译

中信出版·大方 2020年9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