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人:另娶后携妻回八道湾,次子拔刀相向,后与二哥周作人决裂

周建人

周建人与原配羽太芳子的婚姻始于畸形的期盼,本就是黑色土壤中开出的花,又没有精心地培育,即便强行结出果实也只会酸涩无比。

世人仿佛都对抛妻弃子的男人深恶痛绝,对“另娶”二字的敏感度更是高得出奇,是不是周建人的另娶,真的就如陈世美一般招人唾弃?

究竟是怎样的悲愤和耻辱竟然使得一个儿子,竟然拔刀刺向自己的父亲?在周家这种大家族长大的周建人,又怎会宁愿舍弃手足兄弟,也不愿与“另娶”的妻子分离?

周建人生于一个封建社会大厦将倾的边缘时刻,因而此人的为人处世,总带有一股子古朴的反叛,比鲁迅更加内敛,比周作人更加自我。

一个满口提倡“妇女解放”的男人,大抵是非常尊重女人的。

周家的女人们

几乎很难想象这样一个男人,居然会另娶妻子,并因此使得儿子拔刀相向,与兄长走向决裂,甚至间接害死了自己的小儿子。

周建人此人是十分孝顺的,他是周家唯一一个没有留过洋的儿子,不是因为没机会,而是不忍看母亲孤苦无依,独居故土,未免凄凉。

周母鲁瑞

对母亲的顾及或许也是周建人迟迟没有与羽太芳子离婚的原因之一,而他对羽太芳子的情分,也使得他不忍让其成为一个如母亲一般的独身女人。

周建人与原配羽太芳子的婚姻的开端,并不是情到浓时的自然结果,而是掺杂了某些人为的因素。

周海婴在《鲁迅与我70年》里曾提到过自己叔父的这段婚姻,并称其为“逼迫加诈骗成局”的结果。

周作人的妻子,也就是羽太芳子的姐姐,羽太信子,她将周建人灌醉后,让芳子与其共处一室,使生米硬生生地被做成了熟饭。

至于这“米”是不是早已经馊掉了,只有“吃饭”的人才能品尝出个中滋味。

其实芳子自身也未必不能明辨是非,或许是被周建人吸引,或许是听从姐姐的安排,年轻的羽太芳子就以这样“半欺骗”的姿态成为了周家的媳妇。

左一为羽太信子

这样阴谋下促成的婚姻关系,始于羽太信子的贪婪索取。

羽太信子原本只是鲁迅找的一个日本女佣,家境贫寒的她在成为周家儿媳后渴望得到更大的权力和财富。

母亲年事已高,长嫂又性格软弱,羽太信子理所当然地成为了这个家里,实际掌权的女主人。

而唯一可能对她造成威胁的,就是空缺着的,周家三儿媳的位置。于是她在怀孕之际,找来了自己远在日本的妹妹——羽太芳子。

当时鲁迅全家都生活在八道湾的周宅里,周建人和羽太芳子自然避免不了许多的接触。

八道湾鲁迅故居

说没好感那是假的,可是这两个人,一个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进步青年,一个是胸无点墨的小户女子,他们之间又能有多少的共同话题呢?

思想不对等的两个人只能谈得上是有情,但绝不至于上升到爱情的高度。

初期的羽太芳子也算得上是一个贤妻,他们之间至少可以称得上是婚姻和谐的,否则两个人也不会儿女双全。

可是一个轻易就听从别人,以见不得光的手段,交付自己一生的女人,又能有多少的主见和真情呢?

周建人在八道湾的日子其实过得并不爽快,而主要的原因就是钱。当时的周建人在北京并没有稳定收入来源,也没有兄长鲁迅那样广阔的人脉关系。

鲁迅

作为一个男人来说,这样的日子其实是格外窝火的。而小门小户出身的羽太芳子姐妹俩,对金钱的渴望更是直接决定了她们待人的态度。

从女佣翻身做主人的羽太信子自然不必说,身份的巨大转变使其成为了颐指气使的主儿。

而在她看来,周建人这样的男人是窝囊无比的,是可以归类成和佣人一样待遇的程度。

木手木脚,笨得像虫,羽太信子常常用自己会得不多的中文来侮辱周建人。

出于家庭关系的和谐考虑,也为了自己的妻子考虑,周建人选择了一次又一次的忍让,不仅没有换来妻子的怜惜,反而换来的是妻子变本加厉地责骂。

周建人真的做错了什么吗?或许在羽太芳子姐妹的眼里,男人没有经济收入,没办法为她们提供优渥的生活,这就是原罪。

周建人

而这一时期的周建人也确实有些窝囊和天真的特质在里面。

他幻想着自己即使没有金钱来作为武装,但更多地忍让,也许能换来些许迷途知返的尊重。

然而以自己的视角看世界,迷途的是别人,丢失的是自己。

索性在感受到彻骨的寒冷和恶意之后,周建人选择了痛定思痛。他开始和年轻的学生们一起学习,开阔眼界。而面对着上进的丈夫,羽太芳子仍然选择的是冷眼与嘲笑。

在这段婚姻中,羽太芳子已经首先成为了局外人,她自动将自己的荣辱与周建人剥离开来。

自此,“周建人”一词对于羽太芳子而言,已经成了一个代表“丈夫”的符号,其中包含几许情深,已经无法深究。

拆解掉男人的尊严,那股咽不下的恨意支撑着周建人,再难,也要坚持下去。寻找出路,寻找真正的破局之法。

某日,周作人夫妇出游,邀请羽太芳子同行,而此时的周建人还天真地以为自己应当一同前往,而芳子充满嫌弃的一句:“你也想去吗?钱呢?”彻底将他拉回了现实。

是啊,钱呢?

而一旁的同胞兄弟周作人却仿佛一个冷眼的看客,冰冷的眼神让周建人感受到了彻骨的寒意。

周作人

他仿佛突然就意识到了,此时的羽太芳子,是羽太信子的胞妹,而非他周建人的妻子。

支撑他最后的依恋断裂了,周建人不再对这个家存留割不断的牵挂。

他央求鲁迅帮他找一份工作,一份稳定的,可以帮他支撑家庭,稳固尊严的“体面工作”。

在这困局一般的婚姻发展过程中,支撑周建人走下去的,早已不是所谓的夫妻情爱,而是男人的责任和封建的禁锢。

于情,周建人无法抛弃为自己生儿育女的发妻。于理,周建人知道一个离婚的女人无法在这吃人的社会活下去。

羽太芳子及其后代

1921年10月,周建人前往上海,而此时的羽太芳子已经身怀六甲。此一别,真可谓是夫妻离散的开端。

异地,对于原本只余一线生机的婚姻关系来说,其实也算不上是灭顶之灾。

哪怕羽太芳子无情,周建人也仍坚持有义。即使自己在上海也过得并不富裕,但周建人仍多次写信,甚至亲自回北京劝说,希望妻子来上海与自己团聚。

在周建人的内心可能尚存一丝希望,也许只要逃离了羽太信子的掌控,妻子就能和自己好好地生活下去。

可是羽太芳子刻在骨子里的贫瘠思想,让她只看到了眼前安乐。

她并不是受过三从四德教育的中国女人,周建人不是她的天,而是支撑她生活,为她提供优渥生活的地。

她舍不得离开姐姐和亲人,舍不得八道湾的生活,或者可以说,舍不得眼前的富贵生活。

她深知自己如果同周建人去上海生活,那就注定要过回从前的苦日子。由奢入俭,与当初羽太芳子嫁给周建人的初衷背道而驰。

再加上姐姐为她描绘的美好生活。羽太芳子早就没法成为那个和周建人同甘共苦的糟糠之妻了。

右一为羽太信子

作为外人,我们无法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谴责和要求羽太芳子,去和周建人去同甘苦,共患难。但是作为她的丈夫,说不寒心绝不可能。

如果说此时的周建人仍然对婚姻保留最后一丝坚持,那么支撑他的可能连情都算不上,只能说他对家庭还有一份责任在身上。

上海的日子并不好过,周建人每月领着80块的工资,却常常要为此工作到深夜。

即使这样,周建人仍然需要每月寄30块给妻子,甚至在羽太信子的怂恿下变成了每月50块。

或许两个人也曾经有着比较幸福的夫妻关系,也曾想着与对方白头偕老。

但是沧海尚能变桑田,更何况是人心呢?曾经的甜蜜种种,恐怕也早在现实的打击下失去了坚持下去的勇气。

恰巧此时,周建人在上海遇见了自己在绍兴的学生王蕴如。这两个有着相同学习经历和文化背景的人迅速坠入爱河。

1925年两人正式同居,以夫妻的模式自处。

王蕴如与周建人

至于羽太芳子究竟是否知晓丈夫的种种行为,我们不得而知。又或许她自信地认为,王蕴如的存在根本威胁不到她,只要丈夫仍然坚持每月往家里寄钱,她就还是名正言顺的周夫人。

周建人为什么愿意为了王蕴如抛弃自己已认定的观念意识,摒弃流言蜚语?

是因为两个人有共同的思想,共同的语言。而更深层的,是因为王蕴如帮助周建人找到了那个曾经在绍兴意气风发的翩翩少年郎。

另娶的背后是周建人忍无可忍的反抗,是恰如其时的,缝隙里透出的光,更是找到真实自我后的灵魂解脱。

而这一切既是周建人得以解放的开端,也是整个荒诞故事走向另一个极端的开始。

王蕴如与周建人

1937年的春节对于整个周家来说根本谈不上喜庆。

家里的顶梁柱鲁迅刚刚逝世不久,一家人原本打算用周母的八十大寿来缓解白发人送黑发人的伤悲。

周家三兄弟

而周建人夫妇和三个女儿的到来,彻底打破了周家人粉饰的太平。故事的结局开始朝着不可遏制的方向发展。

羽太芳子大闹寿宴当场,自己的儿子丰二也完全站在母亲那边。也许在儿子的认知里,父亲确确实实是个负心汉,是不折不扣的陈世美。

既然没有尽到养育的责任,就更不应该带着自己所谓的“小三”来羞辱母亲。

周建人对孩子的教养极少,丰二,马理,丰三都是在母亲芳子与姨妈信子的教育下成长起来,不免是带着许多的日本人的习气在身上。

因此,当丰二拿着日本军刀刺向自己父亲的时候,一切是那么的荒唐却合理。

儿子居然挥刀砍向父亲,这一刀生生劈开的,是悲惨原生家庭下,最后的一层遮羞布。

周建人不再对这个自己从未融入过的家庭留有半分幻想和责任,除了偶尔的书信争吵,周建人仿佛已经完全从这个家中脱离了出来。

为周母写信的宋琳曾在给许广平的书信中写道:“三先生来信责备丰二,谓三先生将答报不认他为子。”可见周建人的态度决绝至此。

王蕴如与周建人

而自己的兄长周作人在自己困苦的时候不曾为自己发声,却在自己与妻儿决裂后,写信劝解自己,称王蕴如在世人看来不过是妾室,是他的姘头。

而周建人将王蕴如视若珍宝,视作自己唯一的妻,又怎会允许周作人如此羞辱。兄弟关系也最终走向决裂。

周作人

周建人在这场满是废墟的婚姻中挣扎出了自我,而羽太芳子呢?又是否在凄苦的晚年中反思自己的人生呢?

后半生的终身不嫁,是对婚姻的留恋和忏悔,还是顽固地饱含怨恨和挣扎呢?

羽太芳子

相比于丰二的坚决,丰三则显得更加疯狂。年少的他几乎从未享受过父爱,或许根本理解不了父亲为何要公开与自己断绝关系。

在他看来,父亲那种抛妻弃子的决绝近乎冷血,打破了他心中对于父亲这一光辉伟岸形象的认知。

倪墨炎曾在《中国的叛徒与隐士:周作人》中明确地表示,丰三的自杀大部分原因来自家庭纠纷。

父亲的冷漠,母亲的疯狂,兄长的怨恨都让这个涉世未深的孩子疯狂。

一时之间,全世界都疯了。

这个年轻的男孩选择在十八岁这个风华正茂的年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周建人王蕴如一家三口

而周建人对此居然毫无反应,仿佛是在报纸上的社会新闻。这与原本为了母亲放弃前程,为了妻儿忍气吞声的曾经相比,让人唏嘘。个中滋味或许只有周建人自己才知道吧。

由于原生家庭的悲剧,从小缺少父爱的三姐弟全都碌碌无为,平庸一生,反观周建人与王蕴如的三个女儿却个个出挑,颇有建树。

不被周家人认可的姐妹三人,看起来仿佛更像周家的正统血脉。

周建人及其后代

至于周建人,他究竟有没有真正地放下呢?

在周建人晚年的采访中,有记者曾提到:“是否对周作人代为抚养三个孩子心存感激?”周建人仿佛没听见一般,扭头就走。

晚年的周建人

是因为真的觉得与自己毫不相关,还是又揭开陈年的伤疤无言以对呢?

而曾经愤然用军刀刺向父亲的周丰二也表示“早与生身父亲没有任何来往。”

天涯路人也好,执手相看泪眼也罢,再也没了半分情分可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