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1王雪濛:系统论视角下高大衔接的意义
关键词:高大衔接;意义;系统论
摘 要:任何复杂的事物都以系统的方式而存在,教育也不例外。有效的高大衔接可以促进教育系统的健康发展,有利于微观个体培养的纵向接力,以及宏观教育事业的立体贯通。
一、系统及教育系统都强调整体性和开放性
“系统”一词,大家较为熟悉,在中文里表示同类事物按一定的关系联合起来,成为一个有组织的整体[1],在西方表示由部分组成的整体[2]。系统理论思想也源远流长,例如《周易》中的八卦就表达了运动变化、整体和部分关系的系统思想;西方的亚里士多德也提出了西方系统理论的早期观点“全体并不是部分的总和”。把系统论作为一门科学确立的是奥地利的生物学家贝塔朗菲,1932年他提出一般系统论原理,奠定了理论基础,后发表的《一般系统理论基础、发展和应用》也成为系统论的代表著作。发展至今的系统论已经演变出多种理论,但本文以最初的“一般系统论”为基础。一般系统论起源于生物机体论,但它的基本原理与哲学、方法论密切相关:第一,一般系统论强调系统的整体性。贝塔朗菲将系统定义为处于一定相互关系中并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组成部分的总体[3]。整体性是系统论最显著的特征,系统的性质或特征是各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而不是要素的简单相加。第二,系统具有有机关联性。包括系统内各要素的关联及系统与外部环境的关联。第三,系统具有特定目的性。系统在内部各要素及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具有趋向某种预先确定状态的特性[4]。第四,系统的有序性。系统的构成不是要素简单的排列组合,而是有序的,层次分明的。第五、系统的开放性。与外界相互作用越大,系统的开放性就越高,适应能力也就越强[5]。
依照贝塔朗菲给出的定义,处于一定相互关系中并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组成部分的总体即为系统。事实上任何事物都是联系和发展的,所以都是以系统的方式存在的,教育也不例外。根据教育广义、狭义的内涵界定,我们又可以把教育系统划分成两个不同的层次:社会教育系统,包括所有一切有利于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社会活动;学校教育系统,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身心影响,以培养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活动。本文的教育系统主要指学校教育系统。
二、高大衔接事关宏微观教育系统发展成效
教育系统是由教育活动、教育过程等若干要素构成的,实现一定教育功能的有机整体。然而,实际上在教育系统中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却是“断裂”的。教育作为一个系统,也具有其他系统的基本属性。根据系统论的基本原理,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作为教育系统的两个不同阶段(要素),二者的有效衔接是推动教育系统健康发展的迫切要求。
教育系统的整体性让我们不得不重视高大衔接。教育对一个人的影响并不是各个阶段的简单相加,而是各部分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各教育阶段也是相互关联的,每个阶段不仅是前一阶段的发展和超越,也是下一阶段的基础。高中教育作为大学教育的基础,与大学应当是联动的,而今天大学教育出现的许多问题恰恰是忽略了它们作为一个系统的联动性。例如一个思想受到严重束缚的高中生无论如何也不能在大学成为一个耀眼的创新人才。教育系统的有序性也要求“高大衔接”,高中教育和大学教育承担着不同的任务,具有相应的先后顺序,因此我们强调二者的衔接而不会寻求二者的融合。虽然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的课程、方法、理念各有其特点,但教育的根本目的应当是贯穿所有教育阶段的。为实现教育系统的根本目的,双方的有效衔接才是根本途径。最后,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作为教育系统的“子系统”,二者的衔接与合作可以提高自身开放程度,提升各自的活力,不仅有利于各阶段的发展,也有利于整个教育系统的发展。
教育是一个统一的有机体,其中每一部分、每一阶段都依赖于其他部分、其他阶段,而且只有与其他阶段发生关系时才有意义,如果失去一部分,那么这个机体就会失衡,因此无论在理论方面还是实践方面都需要进行协调工作[6]。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的“断裂”,使得教育系统出现裂痕,引发许多教育问题,因此二者的有效衔接具有重大意义。
三、高大衔接利于微观个体培养的纵向接力
高大衔接形成健康的教育系统,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在不同维度上既有差异性也有一定的共性。教育系统自然要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才能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发展。许多心理学家对儿童心理发展进行了研究,形成了诸多关于心理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理论学说,认为学生的心理发展是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每一阶段以前一阶段的心理发展水平为基础,同时又是下一阶段的发展起点。例如埃里克森也根据个体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特征提出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他强调,心理的发展是渐成式的,各阶段之间彼此联系又相互衔接,形成一个既分阶段又有连续性的过程。中学生与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同样遵循这样一个规律,同时高中阶段与大学阶段又是青春期和成年早期的过渡,因此,通过二者的有效衔接使整个教育成为完整的系统,对于学生从中学升入大学的心理健康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高大衔接形成健康的教育系统,有利于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学会生存》一书中也提出,教育应贯穿人的一生,这已经成为人们生存的基本原则。教育的本质应该是促进个体的社会化,最终目的是让受教育者学会生存。而实际上,由于衔接不畅,高中教育阶段学生个人的目标单一,基本以通过招生考试为主,较少接触和适应社会;顺利升入大学的学生则可能会出现“目标缺失”的不适应问题,虽然可较多接触社会但却不知如何去适应社会。健康的教育系统,其目的应着眼于人的一生而不是某个教育阶段,因此必须要进行有效的高大衔接,将“学会生存”的目标贯彻教育系统的始终。这有利于打破知识窄化的倾向,使受教育者把所受教育与自身发展和社会的发展联系起来,对于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具有积极意义。
四、高大衔接利于宏观教育事业的立体贯通
高大衔接形成健康的教育系统,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近年来,高质量人才培养成为高等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从大学人才培养的制度安排、管理措施、资源分配等方面进行了热烈讨论,并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不可忽视的一点是高等教育不是单独存在的,它是教育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一个要素,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绝不是单靠大学就可以完成的。人才作为教育系统输出的一个“结果”,依靠的既不是某个要素也不是各要素的简单相加,而是依赖系统内部不同教育阶段的相互作用。因此,只有系统内各部分相互配合,教育才能发挥出最佳的整体功能,现实中,高中和大学作为形成健康教育系统的关键要素更是如此。如果不能认识到高中与大学的联动关系,二者各自为营,高中教育输出的生源在思维、认知等方面的素质与大学人才培养目标不甚相符,那大学谈何高质量人才培养。因此,高大衔接对于高质量人才的培养意义重大。
高大衔接形成健康的教育系统,有利于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大学进行着高深知识的生产、应用与传播,这使其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相应的,高中阶段的教育资源则显得“匮乏”。但是由于现实中大学与高中之间相对封闭,双方拥有的教育资源并不能相互协调,获取最大的利用效果。从系统论的角度看,一个系统开放程度高,与外界发生各种联系,进行输入与输出,扩大信息的交换量,可提高系统活力,促进系统和谐、良好的发展。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作为教育系统的两个子系统,提高双方的开放度,加强衔接与合作,有利于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提高双方资源的利用率。例如,大学所拥有的先进理论资源可帮助高中教育系统优化自身结构,而高中所拥有的丰富教学资源可成为大学人才培养和理论的实践基地。因此,高大衔接对于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意义重大。
[1]http://www.hydcd.com/cd/htm_a/34927.htm汉语大词典
[2]李金松.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与教育改革[M].湖北教育出版社.1989
[3]王雨田.控制论、信息论、系统科学与哲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6
[4][5]魏宏森.系统论[M].河南美术出版社,1991
[6]保罗·朗格朗著,周南照,陈树清译.终身教育引论[M].中国对外出版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