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医易同源
《说文解字》中说:“易字是日月为易,象阴阳也。”日为阳,月为阴,古人借助太阳月亮的运动变化用取类比象的思维方式,研究自然界以及人体的各种变化规律。易还有变异的意思,所以易字的涵义,就是阴阳运动变化的意思。古时的人在漫长生活的实践中,天天看到太阳出来,天就亮了;月亮出来,天就黑了,如此日月推移,而周围环境,也随着发生变化,以人们接触到的事物来说,气候有寒来暑往,春暖秋凉之异;草木有茁长枯荣,开花结实之变。周而复始,且有一定的规律。于是体会到自然界的变化是与日月运行紧密相联的。古人就把日月合成易字,以标志阴阳的变化。世传伏羲画八卦,文王演周易,都是用阴(--)、阳(—)符号来作为印证并作为阐述一切事物变化的说理工具。它的实质精神,就是要说明一切事物都不是静止的,而是时时刻刻在变化,并且事物之间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
我们知道《周易》成书较早,约在西周时期,《内经》的成书,是在战国时代,那时期阴阳学说已被广泛引用于各学科领域,如天文学等。而《内经》引用阴阳学说这一变化思想,认为是符合人体的生长、发育、疾病、衰老等变化规律的。它的主要观点,认为人类与其他动植物同生活在一个地球上,也必然随着大自然的变化而变化,是不可能独异的。故称“天人相应”。同时也观察到人体的一切变化也同大自然变化规律是一致的,故称“人身是一个小天地”。从这个基础上不断体验和实践,总结出一套中医特有的理论基础,几千年来还没有别的理论能代替阴阳五行学说,因为它的内涵具有朴素的唯物辩证思维,所以说阴阳五行学说是朴素的唯物论,自发的辩证法,由于中医学一开始就有了这种合乎科学的理论,故能经得起考验。易理(指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学里如此重要,所以历代医家都强调要学通“易经”。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邈说:“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明代大医学家张景岳在《类经附翼·医易义》中指出:“易者,易也,具阴阳动静之妙;医者,意也,合阴阳消长之机,虽阴阳已备了《内经》,而变化莫大乎《周易》,故曰:天人一理者,一此阴阳也;医易同源者,同此变化也。岂非医易相通,理无二致,可以医而不知易乎。”上面一段话已明确指出,自然界的变化,可用阴阳(其中包括五行,下同)的道理来解释;人身的变化,也同样适用于阴阳理论来分析,所以称为天人一理,医易同源。但是学医何以必须知易?因为易的理论,在于变化,人身也是在变化,如果易理不明,医理亦难深究,把一个人看成是静止不动的(指没有变化),采取机械式的治疗,能应付千变万化的病机吗?所以说:学医不学易,必谓医学无难。中医学的特点,就是把人看成一个整体,同时人与周围环境也是一个整体,即所谓“整体观”。如酷暑炎热,人就出汗,严冬天气,人不出汗,出汗与不出汗都是人体自身调节以适应外界气候寒暑变化的反应,这可以体会到天人相应,理无二致。气候变化有其规律性,人体变化也有其规律性,同在一个地球上的变化,规律是一样的,岂非医易同源?
《易经》讲变化,所用的词类如阴阳八卦等,似乎很神秘,其实所谓“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阴阳),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等术语,主要是说明一切事物地变化,都是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简单到复杂,并且都是不断地变化,并非静止孤立的。这种论点,在今天来看,仍然符合客观规律。中医学里引用阴阳学说来论述人身变化的规律,有此科学的理论基础,才能稳立医坛,愈久弥彰。今天国际上出现“中医热”,它并不是偶然的。
医易同源的理论,对中医学的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成为中医学的一大特色。时至今日,我们不能满足于现状,应该更加深入地去探索人身的奥妙,不断充实、提高、发扬中医理论,更好地造福于人类,这才是我们的光荣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