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事都不是只有两面,优秀的人都会做“第3选择”!
作者|刘sir
来源|个人发展学会原创
在我刚进入社会的时候,我的思维方式很简单,看事情总是两分法,非黑即白,非对即错。然而,慢慢地,我发现这个世界变得越来越复杂,人们之间的冲突也越来激烈。两分法让我处处碰壁。
我慢慢发现,要解决一些棘手问题,必须要彻底改变思路。
为了找到破局的方法,我看了不少书。超级畅销书《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的作者史蒂芬·柯维的著作《第3 选择》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面对生活中的冲突和分歧,柯维苦心研究多年,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法——第3选择。
如果你肯花心思学习这个方法,那么你的思维方式将被彻底颠覆。以后,当你面对分歧和矛盾的时候,就能够游刃有余了。
通过不断实践和调整,我慢慢意识到,妥协、平衡、交易才是这个世界的本质。我必须要找到第3选择,才能更好地与这个世界相处。
关于第3选择,史蒂芬·柯维提出了三个要点:
每件事都存在第3选择,每个人都有第3选择的能力;
第3选择不是“听你的”或者“听我的”,而是寻找“我们共同的方法”。
要解决最棘手的问题,我们必须彻底改变思路。生命不是篮球赛,只能有一方赢球。让双方达到共赢、创造出一种新局面,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在传统的思维模式下,只有两种选择,而我们都想取得胜利,成为赢的一方,因此所思所想都是怎样击败对方。当你能够运用第3选择,就会转变观念,懂得倾听对方的意见,实现合作和共赢。
例如,甘地是印度人民心目中的英雄。他不是完人,他没有达成他的全部目标,但创造了第3 选择——非暴力。他既没有逃避,也没有对抗,超越了常规思维,改变了几亿印度人民的命运。
有人可能会说,第3选择不就是共赢(或者双赢)吗?其实,第3选择包含了共赢,它比共赢更全面,强调的是一种打破常规、开创新局面的思维方式。共赢的出发点是,如何让双方都满意,而第3选择考虑的是,如何做出更好的选择。
我们可能会遇到无疾而终的爱情,可能会遭受离别的痛苦,可能在顺风顺水的时候遭遇迎头一击,还可能面临巨大的困难,不知道应该怎么办。
就像我们每个人从小最恨的那个“别人家的孩子”一样,在现实中,几乎不存在完美的人和事。
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问题。我们每天要做的就是解决这些问题,这才是生活的常态。用好第3选择,就能超越你我,更好地化解冲突和分歧。
那么,如何做出第3选择呢?
洞见,
见人之所见,想人之未想!
有时候,一个简单的第3选择能够解决复杂的难题。“维生素C 之父”阿尔伯特·哲尔吉曾经说过:“见人之所见,想人之未想,就是发现。”
1992 年,一种可怕的霍乱在印度兴风作浪。要抑制霍乱,饮用洁净的生活用水是关键。
然而,要净化灾区的水源,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为此,官员和医疗工作者相互指责,为灾区净化水的费用和难度争吵不休。
就在他们争论的时候,一位名叫阿肖克·加吉尔的印度科学家却一直在思索如何以简单廉价的方式净化水资源。他知道紫外线能够消毒,便将一个普通的荧光灯泡放进一盆被感染的水里。结果,紫外线将水完全净化了。
于是,加吉尔发明出一种用汽车蓄电池即可维持工作的紫外线净水器。如今,这种紫外线净水器被广泛应用于世界各地,处理一吨水的成本只要半分钱。
阿肖克·加吉尔向我们证明,在普通的日常生活中,善于洞见,也可以产生非凡的第 3 选择。不需要天才的思维,也不需要刻苦的钻研,只需要见人之所见,想人之未想。
▲ 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突破二元对立,
拥有同理心与高位视角
成功守则中有一条伟大的定律——待人如待己,即凡事为他人着想,拥有同理心,站在他人的立场上思考。
当你是一名员工时,应该多考虑老板的难处,多一些同情和理解;当自己成为一名管理者时,则需要多考虑员工的利益,多一些支持和鼓励;与人插产生争执的时候,要体谅别人的难处……
对于同理心,以色列哲学家肯· 朗佩特的定义是:
“同理心发生在当我们在他人内心找到自我的时候。我们透过对方的眼睛观察现实,我们感受对方的情感,分享对方的痛苦。”
当你拥有了同理心,你会发现,别人的所思所想、喜好禁忌,你都能了然于胸。无论何种状况,你都可以从容应对。
拥有了同理心之后,我们还需要知道一个概念叫“高位视角”,所谓高位视角,就是把主观当作客观,把客观当作客观,突破二元对立,抽离自己看问题。
有一部电影叫《杨善洲》,讲述了云南保山地区的两个县,其中一个县是水源地,另一个县在水源地的下游。为了争夺水源,两个县的县长发生了争执,两地的群众也情绪激动,一场冲突即将爆发。
地委书记杨善洲赶到现场后,没有感到紧张和焦虑,也没有像通常一样急着去稳定群众情绪,而是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双方县长调换位置,去另一个县当几天县长,看看应该怎么解决眼下的饮水问题。两位县长交换之后,都体会到了对方工作的不容易,最后做出了共同决定,棘手的问题也迎刃而解。
杨善洲独辟蹊径,本质上是因为他能站在一个高位视角,能从主观中抽离出来,把客观当作客观。让县长互换位置,就是他在面临困境时做出的第3选择。
换位思考也是有局限的。它只适用于和你背景、地位差不多的人,或者基于基本的人性和大众心理。
比如我们能够理解疼痛,因为我们都遭受过;
我们也能够理解母爱,因为这是人类的大爱;
编辑能够理解同行对于选题的判断标准,发行方能够理解其他销售的汇款压力,但是普通员工却理解不了老板的一些战略决定,那是因为所处的位置不一样。
这让我想起以前的一个笑话。古代一帮农民闲聊,想象皇帝的生活。一个农民说,皇帝肯定顿顿吃馒头,一个农民说,皇帝肯定天天吃饺子。在他们看来,馒头和饺子就是最好的食物了。
显然,他们已经换位思考了,将自己的需求当作别人的需求。然而,这却是一种换位思考的错觉。换位思考虽然很重要,也很实用,但并不是万能的。
所以,最为根本的还是在于我们面对问题的时候,能否时刻提醒自己跳出局限,拥有高位视角。看得全面,理解得透彻,更有可能迸发出第3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