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贫穷,也要努力从活着到生活
文/杜辉
自小在北京长大,虽然家里就是市井小民不曾富足,但北京从票证时代就相对有一些保障,所以自小也没挨过饿。长大以后,一直想凭自己努力,获得菜市场自由,脱离这种小市民的贫穷,但成效有限依然在为菜市场自由而奋斗。
小民生活本就计较,从父母时代就是靠工资吃饭,一月开销自要精打细算。东省西抠,剩下斗米碎钱,还要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这类市井小民不甚宽裕的生活,成为自己这个阶层的标准生活模式。比上不可想,贫穷一直在限制自己的想象力。比下强点有限,但也战战兢兢,生怕有个意外,一下沦为赤贫。
生活所困,经历所限,让人不禁对贫穷深所惧怕,但好在还能吃得饱饭。但这种生活之外,仍有许多贫穷是不曾经历,或者视界不及。人生步入中年,此生基本定型,人人事事也见的多了一些,所以对世间疾苦更多感慨与无奈。
自己总在与收入平均线比较,但全国还有6亿人月收入不足1000。按这个标准自己一不留神就不算金字塔的低端基层。难说乐悲,只感叹人生之艰难,只好苦中作乐,争取从活着挣扎到生活。
自己小时虽在京郊住过,但终究是北京郊区,所以对农村生活感觉尚可。其实这种尚可也许只是一叶障目,因为这样的农村生活应该并不是全部。18年去了一次沧州下面的农村。沧州算河北的重工业城市,通了高铁,市区也算繁华齐整。但离市区车程几十分钟的农村,则和城市是天壤之别。
村里只通了部分的柏油或者石板路,仍有一半是土路。这土路夏天雨水多了就是泥潭,人来车过,压出两道泥沟。冬天天寒地冻,但也是咯咯愣愣。到了开春天气回暖,就开始翻浆。这住在边上,其不便与脏乱可想而知。从外面回来,难免不是脚上带泥。
农村现在生活条件已经大为改善,基本的家电还是都具备的。但是从家电的品牌到新型号的使用和城市还有很大差距。年轻人的多用一些新家电,但老年人多用老家电,这些有的是用的时间长舍不得更换,有的则是年轻人更换下来的。比如那种后边大包的电视(晶体管?)。虽然年轻人多用新电器,但品牌型号多在中低档,对于高端型号、进口电器使用还少。尤其是年轻人多在外面打工,家中电器更是凑合可用即可。
日常生活上,空调、自来水都有。但自来水是走村里的机井,其水质不稳定,还要看村子环境情况(饮水污染,成为癌症高发的一大因素)。做饭则煤气罐和柴煤都有,自然比天然气要不便许多。村里还有不少旱厕,这个确实是相当难接受的。家中的旱厕还好,打药,及时清理,村里公共的一进去,就给恶心出来了。便便已经从坑里冒尖了,试想怎么可能蹲的下去,那个画面不可描述。真觉得上野地都比去村里公共旱厕强,更不要说苍蝇蛆虫之类的。每想及此画面,都是反胃。
也因为这些基础环境问题,苍蝇之多已经让人麻木了。屋子都有门帘,屋内弄个蝇拍,总算总量还可控制。到院子里坐坐,就感觉马三立的相声一样,一群黑影能把你顶开。开始还会轰轰打打,坐一会人就投降了。太多了,驱之不散,灭之不绝,只要不落身上就行了。
吃喝用度这块也让人不适应,比如从熟食到油盐酱醋茶,倒是不缺,只不过大都是不知名的杂牌,其口感卫生不敢保障。东西大都是便宜,但一分钱一分货。油盐酱醋这类都有基本的成本线,如果产品价格和成本线持平或者更低,那这个产品必然是化学勾兑的,对人体的害处就不说了。烟酒也充足,自己不抽烟,不了解烟牌子的好坏,不过酒大都是当地小牌子,喝过后那个上头相当难受(酿酒用的廉价的玉米酒精,或者含杂质较多的酒精)。
去村里的商店逛了一圈,从电水壶到吃喝用度基本都是闻所未闻的牌子,或者就是干脆山寨牌子了。问了一下亲戚,为什么店里没有好牌子。答曰:好牌子贵,进过,但没人要,后来干脆就不进了。但这类电器的安全性可想而知,吃喝用度这些杂牌,想也是癌症等病高发的原因之一。
村里人也不讲究医疗保健,小病扛,大病去药店买点药吃就行,实在厉害的不行了才去医院。好在基本家家有车,去乡里县里医院还算方便。村里药店也去看了看,药品品类很丰富,但同样问题,大都是没听说过的牌子,其真假药效谁知道呐。
回来的时候搭了村里邻居的车,在农村全村论下来基本沾亲带故了。家里年轻人在市区的医院工作,有知识、生活小康,但老人仍喜欢在村里生活。儿女就一周回来一次看望老人。家里的用度吃喝,都是儿子在市区大型超市采购的正经品牌,然后回来时候拉回来,足够日常用度。这个就看出有文化的年轻人价值观念不同了。其实现在农村,年轻人大都出去打工,家里还有几分田地。虽然辛苦,但收入不会和城市小民有天地悬殊。最起码家家有车,而且很多还不止一辆。除了汽车之外的摩托、农用三轮之类也是很多。从汽车拥有量看,并不低于城市,甚至还高一些(当然在农村交通不便,机动车是刚需,不像城市出门公交地铁)。但总体的生活质量、品质相差真的挺大,这背后还是一种生活价值观念。觉得有吃有喝就可以,觉得反正吃不死人就行,深层则是长期的贫穷限制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要求和标准。
换到城市其实也是一样,比如城市的老旧小区物业就是个难题。请物业容易,但花钱难。年轻人大都希望有个物业服务,让小区干净有序。而老年人则舍不得花物业费,觉得以前也是脏乱差,那就这样呗。请物业也是,回迁户大都希望找便宜的物业,买商品房的大都希望找贵一些但服务品质高的物业。在这种消费水平和价值观念之间的冲突无处不在。你说真穷嘛?并不是绝对,很多人家里有车,有宠物。这车一年税费油钱多少?这宠物各种开销也不是小数,甚至比一个老年人的生活费都高(老人一天吃几口肉。你弄条狗狗粮多贵?火腿肠多贵?)。
自己曾经在富贵园开过一个小书店,时间很短,但也确实见识了底层小民的小市民思维。书店开在一个小超市内,有个中年男子每天都来买烟买酒,一天一包烟,一两瓶啤酒,在当时也是一二十元的消费。孩子来书店,估计是老师要求看课外读物吧,就买了一本二手的鲁迅的书(10元?15元?忘了。)结果到晚上,这人拉人孩子来到书店,孩子在哭,这人在训斥孩子买没用的旧书(这德行,孩子买新书你更跳脚了),还想孩子做错了什么事情。看如此,我也就把钱退了,省得孩子委屈。相信经此一事,孩子一辈子都会有心理阴影。真穷嘛?少抽包烟少喝瓶啤酒就是,但不可以。看书就是多余的,吃喝才是正事。在这种小市民思维家庭的孩子,也许开始也想努力改变自己,上进一些,但最终绝大部分都会复制上一代的愚昧与无知。
还有就是看看超市特价吸引来的老人,便宜几毛钱几分钱的鸡蛋、白菜,可以让老人凌晨就去排上几个小时的队。真的是如此穷嘛?绝大部分不是吧。穷的是内心对于贫穷的恐惧,穷的是一辈子形成的价值观念。
对未来没有保障缺少安全感,对于过去贫穷的恐惧,造成了许多人的价值挂念、消费形式的畸形。这种穷是内心深处的穷,但钱只是生活的工具不是目的。通过这些看似省钱的行为,所省下的钱,实际并不能保值增加安全系数,不过是账面的一种数字。你吃廉价便宜的最后得病,医药费是多少?你省吃俭用你的人生不亏嘛?你存下的钱,如果你不懂得让钱保值升值,那最后不都被通胀吃掉了嘛?人生没有享受,那最后你的人生不就仅剩活着了嘛?
当然享受人生,让人生从活着变为生活不是不自量力的透支,而是改变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享受人生。你买一筐便宜的苹果,最后既不好吃,又要扔掉很多坏的,那干嘛不去买几个品相口感都好一些的?其实花的钱差不多。从活着到生活也许并不那么困难,难得是改变人思维深处的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