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新义:中秋夜话《中秋帖》

文/臧新义

三希之一

戊戌中秋,明月千里,把酒临风,其乐融融。

遥想约1650年前的这一刻,晋右将军王羲之第七个儿子王献之,随手写下几句话,千载相传,流传至今。

这3行共22字,就是《中秋帖》。

“中秋不复,不得相还,为即甚省,如何?然,胜人何庆,等大军”

寥寥几句,将中秋之际,人不还,不得相见,无所欣庆之思,表露无遗。

《中秋帖》,行草,传为东晋王献之的传世真迹,原为五行三十二字,后被割去二行,清乾隆时被收入内府,与《快雪时晴帖》、《伯远帖》号为“三希”,乾隆遂命名御书房为,“三希堂”。

《中秋》迷镜

《中秋帖》书法纵逸豪放,乃献之新体。

卷前有宋高宗赵构签题“晋王献之中秋帖”,卷后有明代董其昌跋称:“大令此帖米老以为天下第一。”董其昌借米芾之口,盛赞《中秋帖》为天下书帖之首。他还兴致勃勃地考证,《中秋帖》与宋太宗淳化年间的《淳化阁帖》中王献之《庆至帖》原为一帖,后被割裂。并且将《中秋》《庆至》合一而刻入《戏鸿堂帖》,自称是“千古快事”。

然,后世书画鉴定,大多认为乃米芾所临摹。

清吴升《大观录》 云:“此迹书法古厚,黑采气韵鲜润,但大似肥婢,虽非钩填,恐是宋人临仿。”

另,该帖用竹料纸书写,这种纸北宋方有。

千古迷离,最是传奇!

对此,笔者曾作打油诗曰

“风流王谢数千年,巷陌寻常代代传。自古幽人多弄世,三希晋帖两如烟。”

献之逸闻

王献之是第7个儿子,很小就跟着父亲学书法。有一次,王羲之看他正在聚精会神地写字,悄悄走到背后,突然去抽他手中的毛笔,笔纹丝不动。王羲之在郗璇面前夸赞:这个小孩将来肯定能得大名。

到了10岁左右,王献之认为自己绝技学成,可以出师了,跑过去问父亲:我还要再练几年?

王羲之只是笑笑,没有说话。他又跑到母亲身边,郗璇摇摇头说:早呢。

王献之又问:5年够吗?

郗璇还是摇头。王羲之指着院子里一排大缸说:等你写完了这十八口大缸的水,字勉强能站稳脚跟。

王献之又苦练5年,拿着一些得意作品给王羲之看,王羲之没有说话,随手在一个“大”字下面加了一点,还给了他。王献之又拿给郗璇看,郗璇翻了一遍,说:只有这一点像你父亲。

王献之一看,正是王羲之加的那一点!

大书家赵孟頫曾感叹“用笔千古不易”!

——书法难,堪比蜀道之难!

圆月之思

其实《中秋帖》之句,怀人至深,悱恻伤感,也非吉庆之语,然东坡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月圆之际,把酒问天,感叹人生苦短、思乡之愁、友爱分离,岂非亦是中秋千古佳话之应有之意也。

当然,本文最重要主题,其实是下面这句话:

阖家团圆,快乐平安!

臧新义,字涵之,号雨园、抱玉室、深柳堂主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北京书法家协会会员、北京市东城书协理事、刘艺书法艺术研究会执行秘书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