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岩松诗歌分享会在《青年诗人》合肥创作基地成功举行
12月5日15:00,当代后现代主义代表诗人张岩松诗歌分享会在《青年诗人》合肥创作基地成功举行,安徽省诗歌学会副会长罗亮、《清明》杂志编辑木叶、合肥市作家协会副秘书长张耀月、诗人关民,《青年诗人》合肥创作基地主任耿亚涛,《青年诗人》主编张培亮、执行主编张凡,副主编王中朋、王冰方,编委朱少熹、李明阳、方姣,校园诗人代表史文梦、代庭伟等二十余人参加。活动由张耀月主持,《青年诗人》合肥创作基地主办,桂林欣阳白米酒合肥运营中心、逍遥文艺沙龙、安徽文学网、风铃草文化、知秋文化等协办。
张耀月向大家介绍了张岩松的创作概况,张岩松就诗歌创作、文本属性、艺术与诗歌的关系等方面展开叙述,他强调诗歌欣赏的高度决定诗歌创作的高度,内心情感创作的诗歌,要做到语言的新鲜。在商业时代的今天,人们追求利润、利益往往丧失人性,传统的事物要写出新的东西,这就是超现实主义写法,并以自己最新创作的“划痕”系列诗歌及诗集《木雕鼻子》为例进行了剖析。张岩松还讲述了自己的诗歌创作历程,鼓励青年诗人突破自我,先破后立,勇于创新。
随后是提问及自由讨论环节,青年诗人、校园诗人就自己创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如意象嫁接,创作与投稿,生活逐渐归于平淡、诗该如何写,写诗需不需要技巧性,诗歌创作的主体与客体,校园诗人在写诗时候的一些建议,如何克服或者控制,自己主动或被动从诗中渗透出的情感的表达,诗歌创作的无我之境,写诗之前构思,写的过程中害怕打破原先的构思等问题进行提问,张岩松、罗亮、木叶、关民、张耀月等老师进行了解疑和回答。
张岩松老师认真地阅读了每个青年诗人的诗歌文本,并且提出了更合适修改建议,提出了大量的后现代主义的经典艺术作品,鼓励青年诗人走出传统写作,进入当下现实生活。在当下现实生活中,寻找新鲜的素材,相对客观地认识和讨论事物的本质和本源,并且对青年诗人的未来充满了期待。(安徽文学网记者张新磊报道)
诗人简介:
张岩松,生于1961年。当代后现代主义代表诗人,被评为中国“十大网络诗人”之一。生于安徽省含山县(原籍无为县),于1971年移居合肥,曾做过足球运动员。他的诗很具实验色彩,诗歌充满着传统美学之外的崭新诗意及“人性的蹂躏”,生活的偶然碰撞和身体印满碰撞后的补丁。出版《木雕鼻子》《劣质的人》《一个夺走的当代图景》三部诗集,作品入选《大学语文》及《中国现代文学史》。发明了非抒情诗歌,并在中国主要的诗歌杂志以头条发表诗歌,对当代诗坛影响巨大。诗意的日常世界和普通人不断降低的卑微身份相融合,造就了他的诗远离传统艺术的审美趣味,从而把他的创作逼入了当代的艺术版图,是抽象绘画在诗歌纸面的分行里展览。参加诗刊社“十八届青春诗会”,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世界华人艺术家协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