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
柯岩是孩子们的朋友,是教师们的朋友
我喜爱诗歌,因此在我敬佩的人之中,就有了贺敬之和柯岩。贺敬之气势磅礴的《放声歌唱》《雷锋之歌》,让我激动;柯岩的充满童趣的《帽子的秘密》《小迷糊阿姨》,让我神往。认识柯岩,完全是一个偶然的机会。有一年,柯岩想写一部关于班主任的电影,大致有了构架之后,她要求教育部门找一个熟悉班主任的人,为她提供一些素材。北京市教育局就想到了我。因为我当时在北京教科所德育室工作,经常接触中小学班主任,也有一些比较熟悉的班主任朋友。第一次见到柯岩,就被她的热情而感动。她快人快语,是一个说话很风趣的人,生疏感马上就消除了。柯岩的丈夫贺敬之和柯岩的性格完全相反,一个热情泼辣,一个温文儒雅。他很少参与柯岩和我的谈话。就是接我的电话时,只是说“你等一下”。然后听到电话那边“冉乃彦的电话”。只有一次,闲谈中他轻轻地对我说:“她比我强”。这句话让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柯岩介绍完她写这个电影剧本的基本设想后,很诚恳地要求我,尽可能多地介绍情况和不客气地提出意见。在我介绍情况的过程中,她改变了原来只谈一次的想法。她对我说:“看来,你也是喜欢文学的人……我现在想这样做,和你商量:以后每星期你来我家一次,我把我写好的一章,说给你,请你提意见,补充情况。”这样,每周交谈一次,我尽可能把我知道的班主任故事,讲给她听。在最后完成的电影剧本中,有了许多北京班主任(包括我)的影子。这个电影剧本,开始叫《仅次于上帝的人》,是因为在台词中,有一句是,班主任十分辛苦,睡得最晚,是“仅次于上帝的人”。电影拍好之后,没有想到,柯岩不满意,又重新调换角色,由李媛媛担任主演,重新拍。取名《红蜻蜓》。据我所知,这是当时中国唯一一部专门描写班主任的电影。
柯岩非常善于观察和吸取各种资源。在完成的电影中,甚至还有我的痕迹。我曾经交给他一个生涩的剧本草稿,是我根据实际情况写成的——有一年,我带学生到北京远郊平谷黄花岭去体验生活,听到老乡说:当年打日本的时候,日军进行扫荡,把老百姓都逼到了山岭的悬崖旁边,是八路军解救了老百姓,当时就牺牲了七位战士,埋在山顶的梯田里。同学们非常感动,一定要去为烈士扫墓。等我们气喘吁吁地爬到山顶时,才知道,那里根本没有什么墓。这时候,同学自发地要为我们敬爱的烈士修建一个坟墓,大家立刻到四处寻找石块,由于山顶上石块很少,走出很远,才找到几十块石头,堆成一个简易的坟头。大家围着坟,默默地走了一圈……
这些情景,都成为电视剧中的内容。
在这个时期,我和一些班主任朋友,感到教育中差生,是学校和家庭感到最困难的事情,于是,写了《每个中学生都能成才——为家长献计献策》这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就得到柯岩同志的关心和支持。正像她在序言中所说:“就说眼前这本小书吧,其实我不认识他们的大多数作者,但自从听冉乃彦同志谈起这个写作计划, 就举双手赞成,并热切地盼望它早日面世。”
柯岩同志不怕得罪人,拒绝过不少写序的邀请,然而对我们这本书是“主动请缨”,写了标题是“每个中学生都能成才吗?——读《每个中学生都能成才》”的序言。
她在序言中说:“手捧着这叠厚厚的原稿,一页一页地读着,我的眼里噙着泪,心里暖暖的。我不是说这本书有什么了不起的学术价值,有多么高的艺术造诣。他们的作者绝非‘新星’,‘票房价值’也很难有轰动效应。但我感到了这本书实实在在的份量以及它的生命力。看到了这些老师们、教育工作者、心理研究者们火一样的热情,以及他们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他们却在低收入、低生活水准的条件下,心灵的视野始终涵盖着整个下一代。他们白天勤奋工作, 夜里点灯熬油,节假日放弃休息,自觉自愿地聚集在一起,召开教育研究会,学生心理分析会,家庭教育讨论会,畅谈教育理想,抨击错误思潮,剖析一个个案例,从中寻找规律……终于,一篇篇文章问世了。”在序言里,她实际歌颂了所有努力工作的班主任。和他们美的诗歌一样,他们的生活环境也很美,但那是一种朴素美。屋子里到处是书,窗台,床上,椅子上,甚至地上都是书。 那引人注目的是墙上有贺敬之写的条幅,字也是相当有水平。而那个沙发很特殊,在我坐下之前,柯岩急忙提醒我“要小心!”,原来这个旧沙发,弹簧已经失效,人坐下去几乎落到地面。有一次,临走的时候,柯岩说:“你帮我个忙成不成?”我高兴地说:“当然没问题。”“朋友们送的香蕉,都快烂了。我们老两口也吃不了,你要是不嫌弃,就拿回去给孩子们吃……”。这样的“忙”,我帮了好几次。柯岩很想学会电脑,但是一直没有学会。为什么呢?柯岩悄悄告诉我:年轻人也教过我,但是他们年轻,脑子快,没有耐性。我年纪大了,反应慢,常常记住这个,忘了那个,只要有一个环节错了,小老师就着急。我怕他们着急,就说“我会了,以后我自己慢慢练……”。我说:“我可以教你啊!我哥哥70多岁了,我已经教会了他,现在输入文章,上网,都能够掌握。”柯岩说:“我看你,倒是像比较耐心的人,那你就慢慢教我吧。”。过了些日子,她终于在那台386上学会了输入文字。
冉乃彦,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中国教育学会自我教育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首届访问学者。兼任中国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学术部理事,中国家庭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关心青少年教育协会副会长。长期从事青少年儿童、家庭教育、自我教育、发展心理和科研方法研究。2005年获得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称号,2015年获得中国生命关怀协会全国百名优秀志愿者称号。2017、2018年获得家庭教育金推手奖。出版《生命教育课》《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等多本著作。
声明:本公众号原创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或与主编联系,电话:1393778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