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触岐黄针,了解岐黄针疗法,将岐黄针疗法运用于临床已经一年多了。岐黄针操作的可重复性,疗效的可复制性,一直以来都让针灸医生叹为观止,而岐黄针也让越来越多的针灸医生爱不释手。但是,有一个客观存在的问题需要正视,那就是岐黄针在不同的人手里存在疗效差异。笔者也相信正视这个问题,岐黄针运用起来将会更加胸有成竹得心应手。这一次,就这个问题聊聊个人的体会。陈振虎教授总结出了影响针灸疗效的三个重要因素:针具、穴位、操作者。岐黄针通过对针具的传承和创新帮助我们把三要素的影响大大的缩小了,笔者“妄加推论”在岐黄针疗法的基础上,影响针灸疗效的因素有两个:穴位——取穴定位,和操作者——针刺手法。岐黄针疗法是由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陈振虎教授,在20多年的针灸临床实践中逐步形成的。
《灵枢·官针》记载“九针之宜,各有所为;长短大小,各有所施”。
岐黄针是利用現代材料和工艺水平,整合多种针具的优点形成的,运用《内经》“五剌法”里面的“输刺”和“合谷刺”做为临床操作技法,取穴极其精简,每次治疗仅取2-3穴,无须留针,得气即止,真正体现“刺之要,气至而有效”的针灸治疗效果,操作简便、安全、高效、易推广等特点。
1 穴位——取穴定位
岐黄针疗法选穴是相对固定的,比如常见的气海俞、天牖穴、丘墟穴等。既然穴位固定,众所周知,就貌似不存在影响因素。然而在临床反复实践的过程中,可以体会到,相同的穴位也会有疗效差异。这是为什么呢?笔者考虑影响疗效差异的第一关卡就是——取穴定位。
具体而言——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
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同一个穴位在不同人手下必然有不同的定位。陈振虎教授在“关于穴位的思考”一文中,就穴位的起源与“以痛为腧”的关系,以及腧穴近治作用与岐黄针选穴依据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那么,当使用相同的穴位而没有出现预期满意疗效的时候,是否应该思考一下,在取穴定位的过程中,我们是机械的使用腧穴定位方法?还是带着对“穴位的思考”,用押手去探寻“气血输注于体表”的这个特殊“门户”?如果,所定位的根本就不是神气游行出入之所,那么疗效差异是不是也就不足为奇了呢?在陈教授的门诊中,稍加留心就可以发现,陈教授是非常注重押手的运用。用押手去寻找摸索感觉腧穴之所在,即所谓知为针者信其左。
针刺手法是针灸疗法的精髓,而在现代针灸疗法的发展过程中,对待针刺手法的态度越来越随意。而岐黄针疗法中针刺手法是备受重视的。岐黄针的针刺手法以输刺、合谷刺、关刺最为常用。针刺手法是体现功力和功底的关键,是影响疗效的第二个关卡。只是资历尚浅,体会不深,仅能谈谈一些粗浅的看法。笔者理解岐黄针的针刺手法有两个要点。其一,针刺手法的选择。输刺、合谷刺、关刺,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辨别筋痹、肌痹、骨痹,又或者是兼而有之,从而选择一种或多种针刺手法。其二,针刺手法细节。借用针灸大家张缙的一句话“任何一个动作都要有目的,不能盲目”。细化到针刺深度、针刺方向、刺激大小、甚至针尖所要到达的位置,都要尽可能的心中有数,而不是盲目随性的一个动作。当每一个动作都找到“感觉”的时候,就会收获很多惊喜了。此外,还有一个容易被忽略的就是依从性问题。笔者所理解的依从性,一方面是医生对针后可能出现情况的预估和判断,尤其是针刺后的一些穴位遗留针感,很多患者对此感到不适,这需要我们提前交代,才能消除患者心中的疑虑,对医生给以信任。另一方面是医生对患者的调养防护方面的嘱咐,临床上岐黄针治疗后症状大减,而自身调护不当复发的患者也是有的。诚如章闻师姐所言,岐黄针的奥秘在于“你本身”,疗效差异可能很多人都会遇到,正视并尽可能解决这个问题,对岐黄针的理解越深刻,对针灸疗法的理解越接近本质,那么岐黄针在你的手里就会呈现出你所期待的样子!
版权声明:本文作者:广州市东升医院针灸推拿科主治医师 杨娟,已获授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文中涉及所有处方及操作为学习参考之用,建议在专业医师指导下学习/使用,QH岐黄网不对任何人进行模仿学习/使用时引发任何不良后果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