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换雅阁【宋钧窑鼓式洗:入窑一色,出窑万彩】
釉料中加一点铜,在素胎上施厚釉,再入窑高温烧制,“窑变”魔幻般色彩——钧窑是中国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以釉色艳丽多变而著称,自古就有“黄金有价钧无价”“纵有家产万贯,不如钧瓷一件”的说法。在青岛市博物馆,就珍藏着一件宋钧窑鼓式洗(右图)。
洗是中国古代的文房用品,专门用来洗毛笔。这件鼓式洗口径23.8厘米、底径17.5厘米、高9.1厘米,外形呈鼓式。外壁有两道弦纹,上下腹部各装饰20颗和18颗乳钉,足部由三个兽头组成。看上去既古朴端庄,又莹润秀丽。
窑变是钧窑最有名的特征之一。入窑一色,出窑万彩。釉色自然天成,人为无法设定,正因如此,每一件钧窑瓷器都独一无二,故而有“钧瓷无对,窑变无双”的美誉。宋钧窑鼓式洗集多种釉色于一身,口沿、弦纹、乳钉以及器足转折处为酱紫色釉,内壁为天青色釉,外壁则呈现紫红色,各种釉色相互交融,过渡十分自然,是窑变“佳作”。
我们还可以看到,在它的釉层上有一种特殊的纹路,弯弯曲曲,像蚯蚓在泥土中爬行后留下的痕迹。专家称其为蚯蚓走泥纹,由于钧窑瓷器釉层较厚,素烧过的坯体在施釉后,再次入窑高温烧制时就会产生裂纹,当釉在窑中融化后又将裂纹填平,这样就形成了蚯蚓走泥纹,这也是钧窑瓷器的一种独特风格。
北宋钧窑瓷器还有一个特征就是器底刻有数字,它来自宋代钧窑工匠对器型大小的标记,器型越大,标记的数字越小,反之器型越小,标记的数字越大。这件鼓式洗的底部就刻有一个“一”字,同时也是一件少有的钧窑精品。
为什么北宋钧窑瓷器存世量如此稀少呢?这还要从宋徽宗说起。治理国家不行但书画造诣很高的宋徽宗,对瓷器追求完美,贡瓷生产不计成本,烧造量小,除少量精品送入宫廷以外,剩下的全部销毁,禁止流入民间。宋钧窑鼓式洗就是一件专门为北宋宫廷烧造的文房用品,它集青铜器的古朴与瓷器的温润于一体,因此十分珍贵。
那么它是怎么被发现的?这件镇馆之宝的发现和入藏还有一段堪称传奇的经历:上世纪六十年代,青岛市文物商店的文物征集员张廷臣被派到县镇农村抢救零散的文物。1962年夏天的一个黄昏,他经过乳山的一个村庄,在一户村民的院里,看到一群鸡围着个钵子争先抢食,他发现这个钵像个洗,仔细端详后断定这是一件宋代钧窑洗。农家主人见张廷臣喜欢,便想送给他。张廷臣连忙掏出5元钱,塞到农家主人手中。农家主人接过钱,也很高兴。当时正值国民经济困难时期,5块钱在农民手中也是难得的。后来,这件钧窑鼓式洗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北宋钧窑瓷器是中国瓷器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宋钧窑鼓式洗既让我们看到了钧窑瓷器之美,又体现出宋代工匠高超的制瓷技艺,堪称国之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