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作家•散文】汪建平/记住,2018
记住,2018
文/汪建平(陕西安康)
时间像一把攥在手中的沙粒儿,无论你把它攥得有多紧,它都在你的眼皮底下溜走,直到你攥无可攥时,拍拍手将手中那仅有的一粒儿沙子抖落。2018年,就像那最后的一粒沙子,尘埃落定,将永远地淡出我们的视野。
看着沙粒儿从手指缝里流走,你确实很无奈的,不过你也完全可以让它在溜走时不再悄无声息,有些响动,值得留恋和记忆。
记得在2018年元旦,我曾写下一首诗歌:旦/太阳升起在地平线/一日一旦/一旦失去/不再复返,旦/既宵乃复旦/承前启后/苦乐酸甜/全在不经意的一天又一天,旦/朝夕之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需要我们紧紧抓住每一天。文人说,诗言志。在我,则表示积沙成塔或集腋成裘的意思。
那么,过去的一年,那一把沙粒儿又是怎样的从我的手指缝里溜走的呢?
维修房屋,安居乐业,一也。家里的房屋,始建于2001年10月,那时我刚过45岁,年富力强,做起事来,不觉得吃力,呼呼啦啦的就在平地上起了高楼。十几年来,这栋房子,为一家老少遮风挡雨,充溢着无数的欢乐,见证了家的温暖和安稳。如今,在岁月的侵蚀下,屋顶开始渗水,墙壁有些斑驳脱落,房檐坎也有所破损,与左邻右舍相比,成旧了许多。因此,维修房屋自然成为我2018年“工作”的重中之重。
记得,在楼顶屋面做48小时防水试验的当晚,本来已放满水的楼面,落水口的水深就已达12厘米左右,谁料瞬间狂风大作,电闪雷鸣,暴雨不期而至并且持续了二个多小时,水位迅速的往上窜,整栋房屋如同人头上顶着的一盆水,如果不及时排水,水压越来越大,后果不堪设想。排水呢,又不能将口子开得太大,否则又会冲破甚至冲掉刚刚更换的塑料落水管道。于是,在暴雨如注的深夜里,我冒着被炸雷电击的危险,在落水口处小心翼翼的挪动着沙袋,将楼顶越积越多的雨水缓缓地排掉。在这期间,我曾对老伴儿说,万一我被雷电击倒,让她千万不要来拉我,以免她受到二次触电的伤害。
儿时,曾看过一部“文革”时期的电影名字叫《战洪图》,电影里一个被称之为“阶级敌人”的反面角色,为了达到破坏抗洪斗争的罪恶目的,他面对暴雨天气发出的是幸灾乐祸的嚎叫,说“下吧,下吧,下它个七七四十九天,我才高兴呢!”我在这一夜的经历,亦如战洪图一般,用惊心动魄来形容一点儿也不为过,内心里在不断地祈求着:“老天爷,快住雨吧!”也是这件事,让我透彻地理解了三句话:一曰“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明知危险,职责所系或血性男儿,你不能不朝前冲;二曰“创业难,守业更难。”有恒心者,方有恒产。三曰“没有过不去的坎儿。”回过头来看,那一夜的事儿都不是事儿。为此,我还写了一首七绝以抒怀:
电闪雷鸣裂长空,狂风暴雨注城中。
艰难险阻终将去,天际正涂七彩虹。
说走就走,寄情山水,二也。老早就与同学相约,要结伴而行,外出看看的。当老同学打电话说出他的打算时,我立马就答应了。白天,还在参加单位组织的“重阳节登高”活动,插茱萸,簪菊花。晚上,就背起行囊,踏上去西南的列车,来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有人,为了睡,可以走遍大半个中国。我们的外出则没有功利性,就是随意走走,哪儿天黑就在哪儿歇息,纯粹是散淡心情、闲着游玩儿。
一般情况下,多数游客只把注意力和兴趣放到旅游目的地上,忽略了对沿途风土、人物的赏识,被人讥笑为“上车睡觉,下车尿尿,景点拍照,回家傻笑,一问啥也不知道”。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沿途的风土人情也是需要我们去发现、领略和欣赏的。譬如,在重庆去桂林的高铁上,从贵阳东站上车的一位美女,身材高挑,头戴贝雷帽,着一袭连衣红裙,脚蹬马靴,裹挟着一阵香风,径直走向你的座位旁落座。本来,空空如也的车厢里,她有很多选择,可以临窗,可以坐在其他女性姐妹或帅哥的身边。但是你不能想多了,她为什么要偏偏地坐在你的身边?直到姑娘在从江站下车,我们之间始终都没有说过一句话。
同学妻子戏谑道,“艳遇”啊,你为啥不搭讪她呢?我开玩笑地说:“你和纪委书记(我老伴儿)就在我身后坐着,焉敢造次?美女陪了我一程,我陪了她一程,难道不好吗?!”
我明白,面对美人儿或美好的事物,你要做的就是静静地欣赏,感受她给你带来的那种精神愉悦。人,一有杂念,心就静不下来,想入非非就会亵渎眼前的美。为此,我写下一首五绝以记这美丽的邂逅:
美女身边坐,忙将屁股挪。
旅途无寂寞,山水意更多。
晋人陆机在《日出东南隅行》里说“鲜肤一何润,秀色若可餐。”秀色可餐,谁说不是呢?
旅途中处处都有美,无需借助别人的一双慧眼去发现。在贵阳,在去西江千户苗寨的那天早晨六点,我匆匆忙忙的从酒店楼上下来,刚拉开旅游公司接送我们散客的小卧车的车门,司机师傅就说道:“西江苗寨天气很凉的,你穿的衣服太少了,快回楼上添加衣服去。不着急,我等你。”
在贵阳,有诚实的的士,有暖人的话语,你的心情,你的旅途,自然爽爽的,收获也是满满的。我接连写下了《悟在黄果树》、《触摸西江苗寨》和《文脉永续甲秀楼》等律诗和散文,算是额外的收获吧。
读书静思,写字抒怀,三也。医学上说,如果你闭上眼晴,马上就可以屏蔽掉85%的外界杂音。于我而言,读书却是用以静心的,捧起书本后能隔离尘世的纷扰,去除心浮气躁。同时,可以冷静地思考一些问题,分析一些现象。
国庆节期间,我一口气读完了35万5千余字的《薛兆丰经济学讲义》,更新了许多经济学上的概念和道理。过去,我们常说“中国要用多少双袜子才换回一架波音飞机”,涉及到的就是一个成本的问题。成本,指放弃了的最大代价,是所有放弃了的选项当中价值最高的那个。对于中国工人来说,制造袜子和制造飞机的成本孰高孰低?通过学习,就能明白我们做飞机而不做袜子的成本是很高的,因为中国工人目前还不能自主地制造出别人能够接受的客运大飞机,所以现在还是要做成本很低的袜子。
再比如,为什么“不忘初心”那么难呢?抛开信仰、信念的力量,单纯从经济学的角度看,随着境遇的变化,选择机会的增加,你要坚持原来的“初心”越来越难,成本越来越高,需要放弃的东西越来越多。因为,你的职业范围是由社会引导和决定的,它迫使你去选择那种能给自己带来最大收益、能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兴趣、同时自己所花费的成本是最低的 “短平快”的职业。
还有,读完《世说新语》,大抵上就对魏晋时期的名士风度有所了解了。西汉初年,国力衰微,没有可以骑乘的马匹,朝廷官员们只能乘牛车出行。发展到魏晋时,驾乘牛车竟然成了有身份的一种礼仪和讲究。到了唐代,士大夫们有马车也不驾乘,仍以乘牛车为时尚,乘牛车时,穿着也有讲究,一定要“褒衣博带,革履高冠。”魏晋风度,除了驾乘牛车为“时尚”外,还有清谈、饮酒、服药和隐逸。因此,鲁迅先生称之为“一部名士底教科书。”
在写字抒怀方面,检视我退休“元年”生活状况的散文《退而不息2017》开了一个好头。文章在《东方散文》推出后,《天天快报》跟着转载,中小学生学习网站《学习啦》又接力收纳为学习辅导资料并以人生哲理美文推荐给学生欣赏。
古往今来,家乡一直是文人骚客们谈论的亘古不变的话题。《诗经·小雅·小弁》说:“维桑与梓,必恭敬止。”讴歌家乡,看似容易实则不易。你虽然熟悉她,但真真动起笔来,要写的不落俗套或写出不为人知的一面就更难了。需要你去研究它,琢磨着怎样去表现她。
汉·鎏金铜蚕,丝绸之路繁荣和源远流长的象征。1984年12月发掘于安康市石泉县池河镇谭家湾村,现珍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经专家鉴定,这条汉代“鎏金铜蚕”,是西汉时皇帝褒奖蚕桑生产的御赐品,非常珍贵。为何这条“鎏金铜蚕”冥冥之中在安康石泉横空出世,而不是在其他地方?带着这一问题,我和儿子合作,研读了大量的史料,结合安康的地理气候条件,兴桑养蚕的历史进行了一番探究,并以《“鎏金铜蚕”的几条注释》为题,从气候温润,宜植桑树;相沿成俗,历史悠久;因地制宜,教化乡里;先贤辈出,推动发展;子午古道,连接丝路共五个方面探讨答案,得到专家学者的认可。教育部主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主办的《北方蚕业》(季刊)在2018年第二期发表了这篇学术论文。
在安康城东汉江和黄洋河交汇处矗立有一座塔,名为奠安塔。有的说塔为镇妖而建,有的说是补地面形势之缺点,有的说补风水以扶持文运。我认为,与其说将精力花在玄而又玄的风水上,到不如探索或还原一下历史上汉江、黄洋河的真实面目更有意义些。我从万历十一年(1583)夏四月黄洋河“水壅高城丈余,全城淹没”、道光十二年(1832)八月黄洋河“水高数丈,由城直入,冲坍房屋淹死多人”等灾害;汉江自公元1755年至公元1867年112年间洪水毁堤入城6次、建国以来发生特大洪灾17次,特别是1983年7月31日亲身经历的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造成的损失,得出了先人们在频发水患之处修建一座能镇压水患的宝塔再自然不过了的结论:枕流而城的安康,既受汉水的恩泽,又因频频水患而受其累;祈求河清海晏、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安居乐业应该是最基本的生存需求,也是最为朴素的诉求。遂写下了学术性散文《宝塔镇河妖》一文,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安康学院主管的“陕南文化研究中心”在其季刊《安康文化》第二期上予以发表。
镜之为用,或照己,或照人,或照物。《大唐王朝的铜镜》一文,由镜及人、及物、及史,明得失、知微著、鉴兴衰,说出了一番自己的“镜子观”,全国第一大综合性民办文学季刊《西南作家》发表时,主编曾令琪先生在卷首语给予热情推荐。
散文《戊戌年的那条狗》入选作家出版社即将出版发行的《中国当代散文精选300篇》、 《西南行格律诗七首》刊于美国《新文学》杂志、《白梅礼赞旧体诗三首》被广东普宁老仙洞景区采用。小说、杂文涉猎了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纷纷见刊于省级以上报刊……
2018年,值得记忆的还有很多:于家而言,夫人“年芳”六十,迈开了又一个甲子人生的沉稳步履;于国而言,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国家走向了强起来的新时代。
积沙成塔,原指儿童的堆塔游戏,出自于《妙法莲华经·方便品》:“乃至童子戏,聚细为佛塔。”我以为,在时间的岁月里,聚细沙成宝塔或修成正果自然是好,能享受这个过程也一样是好的。
记住,2018,我积沙成塔的过程。
作家简介
汪建平,62岁,原中国银监会安康监管分局调研员。小说、散文、杂文、诗歌、报告文学等作品散见于《人民铁道报》《金融时报》《陕西日报》《中老年时报》《中国金融文学》《金融文坛》《西南作家》《湘潭文学》和金融作协、文学陕军、陕西诗歌等公众平台,有作品被中小学生网站收录为学习辅导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