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作家散文】王自亮 / 祭灶
祭 灶
王自亮(河南)
腊八祭灶,年下来到。一到祭灶,年就算真正来了。乡下人所谓的进了腊月就是年,有点夸大,近于政治家酒后的许诺。但真正到了祭灶,年的脚步可就算真正到了。
祭灶又叫小年。在蒲地,祭灶是马虎不得的事情。这一天晚上,辛辛苦苦、忠于职守、勤勤恳恳的劳动模范、官吏典范灶君爷要升天,向玉帝汇报一年的司灶工作了,然后也顺便休个假。直到除夕日又降临人间。
所以,祭灶这一天,格外忙碌。一大早,一家人就开始忙碌,擦玻璃,打扫灶房,挪除墙壁上的蛛网,弄得干干净净,洁净一新,好让灶王爷走的精神舒畅。而晚上通常要吃饺子。有的地方喝疙瘩汤。还有的是喝胡涂面条。芝麻糖、麻花是必不可少。这用意很明显,饺子是让闭嘴,疙瘩是让说话结结巴巴,胡涂和芝麻糖则更显的不地道。灶王爷乐呵呵地看着人耍的这点小聪明。大肚不言。笑容满面。但人似乎忘了,把嘴巴缝上,坏事固然说不了,好事不也不能说了?由此可知人的虚伪与心虚,说不出口的见不得人的坏事总比能摆到台面炫耀的好事要多得多。
蒲地风俗是不管再忙,祭灶是一定要祭到家里的,准确地说就是祭灶这一天的晚饭,必须在家里吃,全家人一起吃。因此这天,就是游子返乡的最后一道门槛、最后一个底线。是无论如何,必须要到家里来了。仆仆风尘,千里万里,只要在傍晚时分跨进家门,叫一声妈,就不算晚。这一天,街上的饭馆是生意最冷清的,再好吃喝的人这天也不会在外面喝酒。那是会被人骂作没心眼的。
天刚擦黑,小村就热闹起来了。这一顿饭比以往的要早,而且越早越好,有时刚刚下午四点来钟,噼噼啪啪的鞭炮就响起来了。因为灶王爷吃过饭要赶路,所以早早准备送行吧。这也是新年的第一声鞭炮。从此开始,就宣告着:年的节奏真正开始了。经过长长的腊月的预热,日子和人的心理已经进入正式的年的状态了。家家厨房里墙上都贴着灶君之神位的牌子,是用黄裱纸写的。也有的写着张灶君之神位。还有的是买了灶爷灶奶的彩画,两边还有一副对子: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两人富富态态,白白胖胖的,高鼻大眼,一看就不是穷相人。
在灶王爷前焚上三炷香,端上饺子,摆上筷子。然后把墙上的旧神位撕下来,烧了。磕头时,还会念捣,“老灶爷老灶奶,快快吃饭,快快赶路,骑上竹马,上天多多言好事,其他别多说话。”在妇人的絮叨中,一股青烟袅袅,灶王爷便悠然登程了。肩负着千家万户的期盼,直上九重天,不辞劳苦去向天上玉帝汇报一年的工作。
一年的无形的监禁似乎终于可以放开了,少了那双虎视耽耽的眼睛,便可以放心大嚼,吃着剩着,藏着掖着,袒腹而歌了。不再那么担心遭罪、告状。直到除夕夜晚,摆上香烛,母亲便又叠一个黄裱纸,要我写上灶王爷之神位,有时写灶君之神位。也就是从这一刻起,才发现自己的字是那么丑,对不起灶君他老人家的俊脸。
但也顾不得计较那么多了,你听外面,新年的鞭炮已经一串接一串的鸣响了。
王自亮,供职于河南省长垣县委宣传部 。爱好写作,作品常刊发《西南作家》等大型微刊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