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孩子天台玩“死亡游戏”? 关于孩子社交,你不能不知道的“丛林法则”

前段时间,相信大家都从朋友圈看到了一个视频:一个蓝衣服的女孩,带着另外两个女孩,爬到小区楼房天台,翻出围栏外。
蓝衣服女孩站在内侧,用手紧紧抱住栏杆,另外两个女孩则站到天台的最外缘,把手张开,尝试做极其危险的动作。
对于蓝衣女孩,网上有很多揣测,但都是脑补,没有任何实质的证据,我也不想去做推断。但看到这个视频的时候,我想起了另外一个发生在美国的真实故事:
有25个高中生约好去一条河边,河上边有一个铁路桥,有将近20米高。这群高中生约好要从铁路桥跳进河里。
其中一个叫帕特里克的男生,是校橄榄球队的队员,一个很优秀的小孩,前途一片光明。
在爬铁路桥的过程当中,他曾经停下来,说觉得太高了,准备往回退。但是下面的另外24个孩子,都嘲笑他打退堂鼓,一个劲的怂恿他再爬高点儿。
最后,这个孩子从20米高的地方,跳进了3.5米深的水里,一头扎进了淤泥,死于强大的冲击力,再也没有从河里上来。在接下来的45分钟里,另外24个孩子,竟然没有一个人打电话报警,全都开车跑了。
这是美国的青少年问题专家迈克尔·汤普森博士讲到的一个真实案例。
帕特里克也好,爬出天台的两个女生也好,他们难道不知道这件事危险吗?
从那个站在天台边缘的女孩刚站起就马上跳回到天台上的动作能看出来,她很害怕,但却屈从于了一股神秘而强大的力量,做出了比平时更疯狂和危险的事。
这股神秘的力量就是——同伴压力。
好的同伴压力会让孩子更优秀,而坏的同伴压力,却可能吞噬孩子。所以,帮助孩子认识和应对同伴压力,就是父母的必修课。
01
强大而无形的丛林准则
有一个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实验,这个实验完美地呈现了同伴压力的影响。
研究者先是招募了一个年轻人,让他参加一个视觉实验,和他一起参加的还有另外8个人。但其实,那8个人都是研究院的同事,只有这个小伙子是真正且唯一的实验对象。
研究者给这几个人出了一些极其简单的视觉问题:判断哪些卡片上的线段长度一样。
他们坐的位置是经过刻意安排的,大部分人会在这个年轻人之前发言。
在前几轮测试当中,大家都给出了正确答案。接着,按照事先的安排,其他人开始一致给出错误答案,轮到真正的测试者的时候,他明明觉得别人判断错了,却会莫名其妙的跟着给出错误答案。
这样的实验进行了很多次。
只有三分之一的被试者能够坚持自己的答案,三分之二的被试者都会选择大家一致认可的错误答案,而放弃他们自己显而易见的正确答案。
这就是同伴压力强大而无形的影响,从三四岁刚刚步入幼儿园的小朋友,到我们自己,都会屈从于一种看不见的丛林准则。
迈克尔·汤普森博士给这种丛林准则做了精确的总结:
准则1:要和你的同伴一样
这从几岁大的小朋友身上就会表现出来:其他小朋友穿公主裙,我也要穿;大家看小猪佩奇,我也得看;甚至别的孩子取笑另一个孩子,我也要跳上去跟着嘲笑几句。
在这个心理学实验里,那些给出错误答案的年轻人事后说,他们知道自己说的是错的,但不想让自己“异于他人”。而那些给出正确答案的人,居然会因为自己看到了正确的事而感到尴尬。
准则2: 你必须属于某个团体
很多孩子会聚在一起议论某个老师不好,或者说同学的坏话,我也经常在游乐场看到几个孩子联合起来共同排挤某个孩子。如果你的孩子也加入了,不要感到奇怪,因为他必须让自己属于某个团体。
屈从的力量是强大的,会让孩子做出一些让家长感到很陌生的事情。
准则3: 风险升级和责任消解
在25个孩子爬铁桥的这个案例当中,如果当时只有一两个孩子,在帕特里克感到有危险的时候,他们会互相劝说停止下来不去冒险; 帕特里克出事之后,他们也会认为自己有责任竭尽全力的去报警和施救。
但当时发生的事情,很好的说明了群体当中的风险升级和责任消解。
群体思维会导致人们失去良好的判断力,让事件的风险升级:
一群孩子做出的决定,往往比一个孩子的日常行为要疯狂;而在一群人当中,没有人会觉得自己需要承担个人责任,道德被消解了。所以他们一起怂恿帕特里克,又一起逃离现场。
看热闹不嫌事大,很多键盘侠的存在,也是出于这样的心理。
那么,知道这些准则有什么用呢?
它会让我们在面对孩子一些行为的时候更加理解他们,而不是一昧的责怪;同时也提醒我们,要时常保持一种察觉,不要觉得孩子很乖,就不会出任何事情。如果碰到一两个影响力大的孩子,他们就有可能做出让家长觉得匪夷所思的事情。
就像爬天台的那两个女孩,看起来也不像是喜欢冒险的个性,但如果有一个相对比较权威的女孩,不断的告诉她们:“我也跳过了,一点都不危险,很好玩儿,你不跳,就是胆小鬼”,他们就会在无意识中做出疯狂的举动。
02
我们可以怎么做
1、和孩子讨论同伴压力
在《乌合之众》这本书里说到,不成为乌合之众的一个方法就是:识别乌合之众,并保持警惕。
在面对同伴压力时也是如此。
应对同伴压力,将是孩子一生的征战,那么我们可以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和孩子谈论同伴压力。
如果孩子已经可以理解,可以给他们讲前面提到的案例和心理实验,让他们意识到这种心理的存在,这样,当他们身处其中的时候,不是无意识的,而是可以警觉的为自己想要屈从的心理按下暂停键。
妞妞虽然才4岁多,但是在书上看到帕特里克的案例之后,我就对这个事上了心,好几次抓住机会和她讨论:
刚刚小朋友们打算一起去地下室,你觉得害怕,为什么还决定去参加呢?你心里是怎么想的?
小朋友们从大石头上往下跳,你觉得危险吗?当你不敢跳的时候,心里是什么感受?
我希望不断的传递给她: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不要因为不好意思或者合群而去做危险的事,有时后退一步,才是真正的勇敢。
2、爱与尊重是最好的铠甲
迈克尔·汤普森在研究中发现,对自己不满意、缺乏安全感,或者很看重被某个集体接纳的吸引力的人,会更容易顺从集体意愿。而那些能够应对同伴压力而坚持自己的孩子,他们的共同特征是,从年幼时就能做到尊重自己的观点。
所以,是的,这是一些老生常谈:
允许孩子坚持自己的想法,允许孩子有不同的观点,允许孩子胆小,永远让孩子感到被接纳。
最近我又加了一条:
3、允许孩子选择自己的朋友。
曾经我希望妞妞做一个“老好人”,和每个孩子都相处的很好。但最近也有不同的思考,当她和朋友闹别扭不想一起玩的时候,在礼貌和引导的基础上,我会尊重她选择朋友和想要独处的自由。
那些在小的事情上不敢坚持的孩子,那些平时不被允许后退的孩子,在面对中学和大学里的酗酒、吸毒,甚至是乱性时,怎么会有战胜同伴压力的勇气呢?
看到3个女孩在天台上这个视频后,我们在群里说:防火防盗,防拐骗防性侵,现在还得防邻居小孩。这话带着几分戏谑,几分无奈。
没办法,大环境我们无法控制,孩子能接触到的东西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养大一个孩子是越来越难了,作为父母,的确如履薄冰。我们能做的,只能是不断查漏补缺,再把这些融入到生活的一点一滴里去。
但无论是从我们之前说过的应对性侵、霸凌,还是今天说到的应对同伴压力的方法,都能看出,孩子的自主、自尊、自爱,在其中是多么重要。
父母对孩子的爱与尊重,就是我们能给孩子的,最好的铠甲。

策划:有养
编辑:源满   视觉:七喜
图片来源:pexels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