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1 读书破万卷
4月23日,世界图书日,得到去年开始把这天定义为“四二三破万卷节”(跟淘宝双十一,京东六一八一样)。所以今天聊聊读书这件事。
上学那会,父母经常叮嘱我要“好好读书”,这个时候的读书,其实更多的是学习的意思,学习学校规定的各项课程,考取好成绩,进入好的学校,读书=学习。
在学校里,老师,特别是语文老师,会让我们多看书,主要包括以《红楼梦》《水浒传》等四大名著为代表的中国名著和以《钢铁是怎样练成的》《飘》等为代表的国外名著。回过头看,这些名著也都是虚构类小说,那会让我们看,可能也是为了让我们慢慢培养阅读的兴趣罢,毕竟小说好歹有各种各样的人物,有丰富的矛盾冲突。
学校毕业以后,看书就真的成为了字面上的意思,同事领导也好,我自己也好,都经常挂嘴边的话就是,要多看书。
讨论为什么要看书之前,可以先看看现在我觉得对于看书而言的一些坑,这些坑我自己就踩过。
误区一,神圣化“读书”这件事。觉得书能够出版,一定凝结了作者、出版社、发行人等等各方的结晶,恨不能看书之前焚香沐浴,以示虔诚之心,需要专门抽出大段不被打扰的时间,一字不落的阅读。
误区二,看书不挑书。看着有一定厚度的像“书”的样子的读物,就看,也不会专门挑选一下,觉得反正看书总是没有错的。
误区三,读书无用。有这类想法的人觉得书上写的都是理论,看书看多了就是书呆子,现实里碰到问题就歇菜,所以也有了“纸上谈兵”的说法。
书到底是个啥?破万卷节里,罗胖做了这样的解读:书除了是信息载体,它还是一组“社会共识”:作者需要借书来传播思想,挣钱;出版商通过出版书来获取商业利润,获取品牌版权;国家监管部门对市场有序和繁荣负责;读者也会用自己的购买行为,决定一本书最后的命运。所以,每一本书,至少经过了四重塑造,才来到这个世界。
这么解读,不代表对于书,就要神圣化读书这件事。在人和书之间,人是主体,书是作为一种服务而存在的,我们阅读一本书,是想了解一些新知,想解决一些问题,想通过跟作者通过阅读来进行沟通,了解Ta的想法、观念,仅此而已。所以,要养成读书的习惯,首先就要破除“神圣化”这层障碍。
看书不挑书当然也是不对的。国际图书分类法则就把书按照形式逻辑分为7级,分为人文类图书、自然类图书等,每一个分类下还有更细的分支,如果不挑书,所有的图书是不可能都看完的。就算按照基本遇到的书,也分为虚构类、非虚构类、工具书,总不能抱着跟板砖一样厚的字典全部翻看一遍吧。看书没有错,但是一定要选择自己需要的书。
现在自媒体越来越多,时常有那种鼓吹“读书无用”观点的人,认为读书没有用,不如多实践,读书的时间还不如做点“实事”。
实干当然很重要,可是不能忽略书本理论的重要性,举个例子,知道怎么连接电路不能算一个合格的电工,合格的电工需要知道关于电阻、电容、串联、并联、电压等等电路知识才行,这些需要通过看书来学习。
关于常见的3个关于读书的误区做一个解释后,那到底我们为什么要读书呢?
读书使人完善。培根的随笔《谈读书》里写到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Histories make men wise; poets witty; themathematics subtle; natural philosophy deep; moral, grave; logic and rhetoric,able to contend)
读书能增长见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有耀自他,我得其助。——清·梁绍壬《眼镜铭》
最后用一个视频里看到过的话来做一个注解:读书的意义,大概就是为了增长见识,为了开阔眼界,为了学到优秀者的智慧,为了打破思维固化,为了精神的自由,为了灵魂的净化,为了在有限的时间里,不仅经历自己的人生,还能体会别人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