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州的历史源流与变迁

邮箱:3125136050@qq.com


华州的历史源流与变迁
作者 闫广勤
华州,是一个历史地名。在古代,曾是管辖过数县的雄邦重镇,也曾是只辖一县之地的散州。作为州级或县级行政区划,曾存在过一千多年。民国初的1913年,改华州为华县。如今,国务院批复同意撤销华县,设立渭南市华州区,使“华州”以市辖区的形式重新出现。

古华州直隶疆域图 《华州地名面面观》

华州因何得名呢?宋朝大诗人陆游在《老学庵笔记》卷三中说:“华州以华山得名。”明代所修的《华州志》亦云:“华州以华山为名。”清朝道光年间的《陕西志辑要》一书中对华州的释名是:“在华山下,故名。”也就是说,“华州”之名,取自于华山。
华州初设在南北朝时期。在此之前,这里称为郑县,北魏大和十一年(487),在今渭南市大部分地区设置了一个州,治所在今大荔县,因华山在其所辖的华阴县境内,故称华州(后人又称其为北华州)。
39年后,将今华县、华阴、合阳等地区从北华州划出,另设东雍州,治所在郑县(今华州区)。这时的华州境内没有了华山,不免有“名不正言不顺”之憾。所以,东雍州设置28年后的西魏废帝三年(554),将境内有华山的东雍州改名为华州,而将境内没有了华山的原华州,改名为同州(以治所在古同国得名)。隋、唐、五代、宋、金、元、明各朝,华州州治始终在郑县(或原郑县),华山及其所属的华阴县也一直在其辖境内。
清朝雍正十三年(1735)后,华州不再管县,只治理今华州地区,降为县一级的散州,华山已在其境之外,但州名因循未改。
辛亥革命后的1913年,民国北京政府改华州为华县。
华州辖境变化较多。西魏废帝三年(554)的华州,领两个郡五个县,约为今华州区、华阴市、蒲城县、白水县等地区。唐朝的华州,大多时间辖郑县、华阴县(含潼关)、下邽县(约为今临渭区北部)三个县。北宋、金时,华州辖郑县、华阴、蒲城、下邽、渭南五县。元朝时,郑县省入华州,辖华阴、蒲城、渭南三县。明朝时,辖华阴、蒲城两县,明初还曾一度辖过渭南、洛南二县。清朝时,在雍正十三年(1735)以前,辖华阴、蒲城、潼关三县,其后,华州降为不辖县的散州,等同于县。
民国建立后的第二年,公元1913年,将等同于县的华州改为华县,但积淀了一千多年的华州人文精神,却很难消失。数十年前的老一辈人,言语中还常常习惯以“华州”称呼华县。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华州”一名又以“华州人民公社”“华州乡”的形式出现,时至今日,仍设有“华州镇”“华州街道办事处”。而此地的各种店名、校名、公园名、网站名,乃至人名,以及文宣材料中,“华州”一词出现频率就更高了。这里人们的华州情结深厚长久,血脉相承。
华州是历史名州,一度在中国历史上声名显赫,尤其是在唐朝。
唐朝的华州,因在京城长安(今陕西西安)以东180里,为京畿重地,故定为上辅之州,与岐州(治所在今凤翔)、同州(治所在今大荔)、蒲州(治所在今山西永济)并列,在全国200多个州府中,地位仅次于京兆府(治所在今西安)、河南府(治所在今洛阳)、太原府(治所在今太原)。
郑县城(今华州区)遗址 自华州地名面面观
华州是京城长安的东方门户,是拱卫京城的股肱之郡。长安通向中原的重要关隘潼关又在华州境内。为确保这一战略要地,唐肃宗时,在华州始设镇国军节度使、潼关防御使,管辖华州、同州(治所在今陕西大荔县)的军、民、财政。唐代州的最高行政长官称刺史,从唐肃宗后,镇国军节度使、潼关防御使多兼任华州刺史。
由于华州地望为高,所以,朝廷对其行政官员的人选予以特别重视。华州刺史多由重臣担任。比如唐代宰相令狐楚、李固言、刘晏、高郢、李绛、董晋、崔湜等17人。在任相职之前或之后。都任过华州刺史。因此,诗人李洞曾在一首《送知己任华州刺史》的诗中,称华州为“东门罢相郡”,意即被罢去宰相一职的人,都会去京城长安东门外的华州任刺史。
唐朝末年,皇帝唐昭宗在藩镇割据,军阀混战的形势下,为避难,曾在华州驻跸两年之久,朝廷百官随之而来,等于中央政府搬到华州,华州成了临时首都和全国的政治中心,连本应在京城长安举行的进士考试,都改在华州进行。
华州在唐代的地位较高,这在当时的一些诗文中屡有表现。著名文学家韩愈称华州为“百郡之首,重于藩镇”,即:华州地位居天下各州郡之首,比各地藩镇更重要。著名诗人刘禹锡有诗句赞华州为“百二山河雄上国”,意谓华州是关中的雄邦重镇。另一诗人王建的诗称华州是“通化门前第一州”,通化门是京城长安的东门。此句的字面意思是:经长安城的通化门向东,出了京兆府,第一个州就是华州。而其实际寓意是:出了京兆府长安城,华州就是天下第一州。
通过以上记述,不难看出华州在唐代的政治军事地位之高,这也是华州历史上最灿烂辉煌的时期。

华州城墙遗迹 宋朝峰摄

唐朝灭亡后,中国的政治中心东移,华州的政治地位下降,但依然是陕西乃至西北之重镇。明朝《大明一统志》记:“华州前据华岳,后临泾、渭;左控桃林之塞,右阻蓝田之关,古人所谓百二之胜,天府之国也。”明朝学者张光孝说:“关中为天下根本,而华州尤关中要地。”
即使到清朝,华州已降为不辖县的散州,人们仍然认为华州人文鼎盛,名州风采依旧。有人在少华书院讲堂撰一幅楹联,其下联是:“翕渭水华山灵气,人文大振名州。”
可见,清朝时,只辖一县之地的华州,一千多年积累的名气不减,历史凝聚的华州人文精神传承延续,华州响亮、大气的名称,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萦回不退。
原文来源:作者供稿《华州地名面面观》
(0)

相关推荐

  • 咏华州诗十八首

    咏华州诗十八首 作者丨梁建邦 七绝·题华州区桥上桥 头上叠桥天外天, 七涵九孔体相连. 玉溪唤醒千秋月, 共睹通衢夜不眠. 七绝·少华山即景 飞瀑龙潭涧水长, 林深峰翠山花香. 潜龙寺外岚烟绕, 柏抱 ...

  • 《水浒》里最无能的山头:恩公被擒不敢去救,导致鲁智深身陷囹圄

    在<水浒传>中,出现了大大小小二十多个山头及占山为王的强盗.这些山头发生了很多很多的故事,最终形成了<水浒传>中独特的江湖社会.从今天开始,笔者将对书中出现的每一个山头的起源. ...

  • 罗志英:杨震----无欲壁立千仞(第1551期)

    文:罗志英 编辑:梁轩诚 寒夜围炉,闲话今古,友人言及 "四知村"中"四知先生",竟茫然无语. 蓦然想起,2010年9月27日,由中纪委.监察部.文化部.国家文 ...

  • 《水浒》中有一对同名同姓之人,一位在混日子,另一位从未露面

    在<水浒传>的同名同姓人物当中,有一对人物非常特别.他们其中的一位在全书中出现的时间最长,从小说的第二回开始露面,直到第一百一十八回才消失.而另一个则是只提到了名字但却没有出场,此后又突然 ...

  • 韩愈五十岁写的一首诗,短短四句波澜壮阔,畅快淋漓!

    古往今来,战士们胜利凯旋的消息,总是特别的激动,热血沸腾."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身为战乱年代的士兵们,守卫国家,抛头颅洒热血,很少有机会回家与亲人团聚,付出了多少的艰辛.&q ...

  • 故乡华州的历史回忆——(二)侯坊集镇的形成与“三义庙”

    我对华州故乡的历史回忆 作者 魏宏发     我生于渭南市华州区侯坊村,今年八十有四.人老了常常想起幼年的人和事,藉着头脑倘清,我把我青少年时代的经过,作为故事,讲给故乡的后人和朋友听. 侯坊集镇的形 ...

  • 故乡华州的历史回忆——(一)侯坊的由来

    我对华州故乡的历史回忆 作者 魏宏发      我生于渭南市华州区侯坊村,今年八十有四.人老了常常想起幼年的人和事,藉着头脑倘清,我把我青少年时代的经过,作为故事,讲给故乡的后人和朋友听. " ...

  • 华州杏林镇梓里五村村名来历的历史典故

    梓里五村村名来历的历史典故 作者李友良  (上世纪的梓里大队部遗址 宋朝峰摄) 梓里故县小涧头,石窝紧跟它后头, 只有沙圪塔住得远,全村人都住在沙上头.   (一)梓里村的历史典故 (梓里村远景 王海 ...

  • 百年华诞论华州变迁: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

    邮箱:3125136050@qq.com 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 作者 秦获幸 在十年大革文化命结束以后的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全国人民沉浸在获得第二次解放,幸福欢乐的气氛之中,精神愉悦,心情舒畅 ...

  • 华州历史上行政区域的开拓者 ——郑桓公

    邮箱:3125136050@qq.com 华州历史上行政区域的开拓者 --郑桓公 作者 赵建文 郑全欣 明<华州志>.清<续华州志>和<华县志>等华州地方志书显示, ...

  • 华州郑桓公墓的千年变迁

    邮箱:3125136050@qq.com 桓公墓的千年沧桑 作者 赵建文 郑全欣 郑桓公亡故于西周末期,其墓应遵循当时葬制,既无坟丘,又无树木,更无地面建筑物.郑桓公墓在无任何标志的环境中,默默无闻地 ...

  • 华州历史上的五次人口普查

    华州历史上的五次人口普查 民国三十年(1941年),民国政府曾进行了一次人口清查,此年,华县有29750户,127769人.民国三十六年(1947),颁发国民身份证,附照片.指纹.简历等项.建国后,自 ...

  • 古郑国(华州)的历史沿革

    古郑国(华州)的历史沿革 作者 赵建文 郑全欣 古郑国所在地(今渭南市华州区)的历史十分悠久.据境内老官台.泉护村.元君庙.南沙等多处新石器时期古人类遗址考古发掘证实,早在距今约8000年,先民就在这 ...

  • 记述华州历史的几则讹误

    邮箱:3125136050@qq.com 记述华州历史的几则讹误 作者 闫广勤      记述历史,贵在求真求实.要始终怀着对历史的敬畏之心,坚持科学严谨.实事求是.说实道有的理念.在编著中不牵强附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