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心,是文化中永远不衰的主题---刘一
鲁迅在《朝花夕拾》中有一篇《五猖会》,对我感触颇深。文中讲述了幼年鲁迅十分向往五猖会,当天却又因为父亲要求背书一事,兴趣大减,从而批判封建社会压抑束缚、儿童天性。
记得在哪里看到,鲁迅如果活在现代,不过是在网络上天天喷来喷去罢了。这句话本身的对错先不去评价,但在那时,他的文字的力量是不可否认的。
不过,想一想,《五猖会》在当今就没有了吗?人们常说,你现在能读书、资源多么丰富,你应该好好学习,不然就对不起谁谁谁了。家长们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会施加压力。在我看来,他们的童年未必比鲁迅好到哪里去。也许那个时代未必每个人都能读上书,当然现在也是,“读书”难道就成为一种享受、一种恩赐了吗?
然而我认为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天赋,在平日的班级里,学习不错的人大有人在,但排名靠后的人就要得到否定吗?微博上的鸡汤大家都耳熟能详,“毒鸡汤”也有很多。
“只有努力过的人才知道天赋的重要。”
这句话就不能太当真了,我觉得应该找到自己努力的方向,方向错了当然是“缺少天赋”。正是因为每个人的不同,不才有了现在的社会。每个人的才能不同,所以你不能轻易从一个方面否定他人。
说了这么多,在回到封建教育上。再想想一成不变的教育方式真正适用于每个人吗?答案我觉得就非常肯定了。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运动员在很小就接触了体育锻炼,他们可能很早就定下了人生方向,所以大部分时间都投入到体育中,才有可能在身体条件最佳时取得成就。
不妨想象一下,一个人早早发现了自己的才能,而不是墨守成规,那么他可能早早的、在某一领域中就有傲人的成绩了。
那发现自己的才能,不正是从兴趣中来吗?抑制儿童天性,逼他们读书,他们就会真正爱上读书吗?在儿时还不能释放天性的话,到往后的成长道路中不就更没有机会了吗?
这里还要再提一个鸡汤,“四岁时想要的玩具,十四岁还会想要吗?”
如《五猖会》中的鲁迅,因为经历了背书之后,任何游玩的兴趣都没有了。而且还在心中留下很深阴影,“朝”时的事在“夕”时还不忘。
但是,如果是我们写下自己类似的经历,可能也只是被大人说:“你就是不想学吧?不念书你还能干嘛?”如此之类的话。
这就要回到前文所提到的“文字的影响力”,古人可能因为教育资源较少,而自己有念书的机会,才有了自己的影响力。当然这不是否认前人的智慧,正是因为有他们,我们现在才有完整的文化、传统。
就拿念书一事来说,正因为文字的传承,我们才会有机会读到历史的声音,与前人精神上交流。所以这就是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