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别人为中心,就是先判断情绪状态再合理应对,“先心情再事情”
我们每天都在说“以别人为中心”,要多“换位思考”,要保持“人际关系和谐”,还说“心大了事就小了,心小了事就大了”。
这些话语很好,很有道理,可是要落地执行,还需要有可操作性,因此需要进一步细化具体化。
这就要思考,以别人为中心到底以别人“什么”为中心,昨天涂鸦文字中演绎推理,提到四个层面:看脸色说话、看表情说话、看心理状态说话、为合理应对说话。
为了更加简洁理解,也为了更加具有可操作性,以别人为中心就是以别人的情绪状态为中心,情绪状态良好意味着心理健康,可以讲道理说诉求。如果情绪状态不好,意味着当下心理健康水平不高,甚至不正常,那就不要讲道理,先转变情绪,把情绪由不正常变作正常,再说事情,这才是目的。
可见,以别人为中心目的是进行情绪管理,实现事情的顺利完成。进行自我情绪管理已经不容易,还要进行别人情绪管理,当然更加困难,这是逆本能而为之。
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这是社会现实对我们的逼迫,是被动为之。情绪管理既然是管理,就要主动为之,因此保持觉察意识最重要。
人际互动中,如果处于如地位、职位、阶层等不平等位置,下级容易被动做好情绪控制,而一般人际互动中,由于潜意识的人人平等本能,做到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必须加以刻意训练。
举个生活例子。
工作场景一般是心平气和处理事务的,这时候其实假定大家都是情绪稳定,心理健康,因此尽管讲政策、讲道理。
但是,遇到有人反映问题,带有上访性质色彩,这就要迅速转换应对方式,前提则是意识到对方心理状态不正常。
心理状态正常与否,本身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我们可以通过外显的情绪状态来简化判断,处于情绪化表达尤其带着偏见与愤怒的,常识判断就是不正常。
我们遇到这种反映问题表达不满的人们,训练直觉思维,意识到情绪不良,心理状态不正常,先处理情绪再处理事情,千万别和人家讲道理,更不能与人争论辩论。
事实上,我们容易犯的毛病就是不看对方情绪状态,一根筋的表达自己看法,试图用道理规定政策说服人家,殊不知也许人家早就清楚这些规定,不是不知道这些道理,可能有所不合理意图来的,或者带着情绪来的。
这个样子对峙起来,你说的越有理也无理,甚至被激活怒气说出气话,被人家抓住把柄而后悔不迭。
也就是说,最可怕的情形是,人家心理高度健康,装作情绪爆发,故意施加压力,看到你情绪失控心里偷着乐,你说惨不惨!
当然如果你遇到的人,也是一样的水平,互相争论一番,你能首先惊醒,知道这是无效沟通法,就要先停住,先止住,两个疯子吵架别人不知道谁更疯。
这时候,你能做的就是稳住情绪,给人家倒杯水,让人家坐好,赔个笑脸,倾听,顺着说,能做到这个程度,不断刻意练习,才有可能体会到什么是以别人为中心。
难的不会,会的不难,别管他人水平如何,好也罢差也罢,努力做好自己的观察与意识,多多进行情绪管理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