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以华|侦结《红楼梦》“万几”悬案
侦结《红楼梦》“万几”悬案
丁以华
通览《红楼梦》,笔者发现“万几”一词出现两次。“万几”特指帝王日常处理纷繁的政务。阅读者和研究者有可能被作者曹雪芹“此书不敢干涉朝廷”和“因毫不干涉时世”等公开声明所蒙蔽,从而忽视其极端重要性。经笔者深入探究,“万几”虽仅有两字,出现两次,却隐存了清朝历史上一桩特大公案,即雍正皇帝继位非正统性。
一、“万几”在文本中闪现两次
林黛玉亲眼目睹“万几”两字。林黛玉是荣国府幺女贾敏与巡盐御史林如海的独生女。贾敏因病离世后,林如海安排林黛玉去趟荣国府。林黛玉第一次来到府上,受到了外祖母贾母等人热烈欢迎。林黛玉在拜亲访戚过程中,亲眼看见荣国府中堂悬挂着一块“荣禧堂”金制大匾,此匾落款中赫然有“万几”两字。第三回:“进入堂屋中,抬头迎面先看见一个赤金九龙青地大匾,匾上写着斗大的三个大字,是‘荣禧堂’,后有一行小字:‘某年月日,书赐荣国公贾源’,又有‘万几宸翰之宝’。”
贾宝玉亲口提到“万几”两字。贾宝玉天资聪颖,读书尚能破书。“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这段谈话充分说明贾宝玉熟读并推崇《四书》,且接受了儒家经典所表述的仁义礼智信等观点。他对“文死谏,武死战”等道德标准却提出强烈质疑,为此慷慨陈词。其讲话要点是:文谏没有使皇帝改过,武战没有取得胜利,他们因此丢掉性命,不仅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是毫无价值可言。贾宝玉在阐述这一独家观点时亲口提到了“万几”。第三十六回:“那武将不过仗血气之勇,疏谋少略,他自己无能,送了性命,这难道也是不得已!那文官更不可比武官了,他念两句书横在心里,若朝廷少有疵瑕,他就胡谈乱劝,只顾他邀忠烈之名,浊气一涌,即时拚死,这难道也是不得已!还要知道,那朝廷是受命于天,他不圣不仁,那天地断不把这万几重任与他了。可知那些死的都是沽名,并不知大义。”
二、曝光“万几”案情
(一)林黛玉所见的“万几”乃是康熙皇帝的代名词
“荣禧堂”是件完整的书法作品。根据鉴定书法作品常识,笔者作出如下判定:“荣禧堂”是此件作品的内容;“某年月日,书赐荣国公贾源”是此件作品的落款;“万几宸翰之宝”是此件作品所加盖的闲章。
“荣禧堂”是一位清朝皇帝的书法作品。荣国府中堂悬挂着一块由皇帝题写的大匾,彰显荣国府与皇帝之间存有特殊关系。曹雪芹对“荣禧堂”的书写者进行了最充分和最必要的暗示,“进入堂屋中,抬头迎面先看见一个赤金九龙青地大匾”“万几宸翰之宝”。“赤金九龙”是封建时代皇帝的专属品;“青地”谐音清帝;“宸翰”本义指皇帝的墨宝。
“荣禧堂”影射萱瑞堂。“荣禧堂”悬挂于荣国府中堂,证明此金匾无比尊贵。第三回:“黛玉便知这方是正经正内室,一条大甬路,直接出大门的。进入堂屋中,抬头迎面先看见一个赤金九龙青地大匾,匾上写着斗大的三个大字,是‘荣禧堂’,后有一行小字‘某年月日,书赐荣国公贾源’,又有‘万几宸翰之宝’”。“万几宸瀚之宝”的落款引人注目,尤其是“宸瀚”两字起到了一锤定音的作用。“宸瀚”是皇帝书写的墨宝,那么“荣禧堂”出自皇帝之手已是毫无悬念。第七十六回的文字补述更是至为关键,曹雪芹对“色健茂金萱” 诗句进行全面释意,特地贴上曹家标签,“金萱”为了“颂圣”,非杜撰的“即景之实事”。文本中金匾和现实中金匾均出自皇帝的手笔极其重要,否则,一块金匾由皇帝题写,另一块金匾则由皇帝之外的人题写,两者就不能相提并论。曹家有没有得到一块由皇帝题写的金匾呢?经查,曹家千真万确有块“萱瑞堂”金匾,它是大清康熙皇帝的御笔。“萱瑞堂”金匾出自康熙皇帝手笔有史可查,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康熙皇帝第三次来到江宁织造府,亲切接见曹雪芹曾祖母孙氏,在大庭广众之下称孙氏为“吾家老人”,并亲书一块“萱瑞堂”金匾。时官僚兼文人冯景在《御书萱瑞堂记》一文中记载了这一殊荣:“康熙己卯夏四月,皇帝南巡回驭,止跸于江宁织造臣寅之府。寅绍父官,实维亲臣、世臣,故奉其母孙氏朝谒。上见之色喜,且劳之曰:‘此吾家老人也。’赏赍甚厚。会庭中萱花开,遂御书‘萱瑞堂’三大字以赐。尝观史册,大臣母高年召见者,第给扶,称‘老福’而已,亲赐宸翰,无有也。”
“万几宸翰之宝”是经曹雪芹幻化而成的康熙皇帝所用的闲章。清朝自顺治皇帝始,为了有效统治人口占绝大多数的汉族人,每位皇帝对儒家经典的索求以及对汉文化艺术的模仿均有一定的水准,特别是御用闲章的使用已至登峰造极的程度。康熙皇帝在位时,手中握有“育德勤民”“文华殿宝”“弘德殿宝”等闲章百余方。曹雪芹虽未对“万几宸翰之宝”的主人作出明确交代,但它的来龙去脉清晰无比。“万几宸翰之宝”是一枚经曹雪芹幻化的康熙皇帝所使用的闲章。康熙皇帝生前曾有三枚非常特殊的闲章,一枚为“万几余暇”,一枚为“康熙御笔之宝”,一枚为“康熙宸翰”。据此研判,曹雪芹从上述三枚闲章中各取两字,巧妙幻变成一枚“万几宸翰之宝”的新闲章。由此看出,曹雪芹用“烟云模糊法”避谈该枚印章的主人,依据新印章的特定含义,就可推定它的主人必定是康熙皇帝。
(二) 贾宝玉所言“万几”乃是曹雪芹隐射雍正皇帝篡位
贾宝玉对“文死谏武死战”发表独家观点,表明自己不愿成就虚仁假义。贾宝玉一直鄙视贾雨村之流,获得功名,拿着国家俸禄,打着圣人的旗号,却做出了许多伤天害理的事情。令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贾宝玉谈到兴头上,一发不可收,竟然说出“朝廷少有疵瑕”“受命于天”“他不圣不仁”“那天地断不把万几重任与他了”等大量的政治敏感词。这些敏感词中特提到“万几”两字。将一前一后出现的“万几”联系起来,再结合文本以及清史加以缜密分析,此段文字就是《红楼梦》最大的涉政言论。“万几宸翰之宝”指代康熙皇帝一旦通过论证,那么“万几重任与他了”则明确无误指向他的继任者雍正皇帝。曹雪芹胆敢在《红楼梦》中隐议康熙皇帝等政治人物,就已违背了不干涉朝政的承诺。若此,《红楼梦》作为纯粹性言情小说的根基轰然倒塌。岂止如此,“万几”所揭秘的深层次内幕更是骇人听闻,曹雪芹借机隐存一份大清国雍正皇帝继位非正统性的资料。
“朝廷少有疵瑕”,此句是曹雪芹明目张胆议论朝政的证据。他直接批评朝政稍有缺点和过失。仅凭这一点,曹雪芹已经踩到政治“红线”。
“受命于天”,此句是皇帝玉玺上的前半句,向来是皇帝的专用语。皇帝玉玺,称传国玉玺,简称“传国玺”。秦王政十九年(前228年),秦破赵,得和氏璧。秦国逐步以武力统一天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嬴政自称始皇帝,同时命令丞相李斯用和氏璧制作一枚传国玉玺。李斯精心用小篆字体镌刻“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基本含义:(我)顺受天命做天下人的皇帝,必能使黎民长寿、国运永久昌隆。自此以后,传国玉玺始终作为国之重器,历代帝王奉若奇珍。得之象征其“受命于天”,失之则被外界认为其“气数已尽”。凡登大位而无此玺者,世人讥讽为“冒牌皇帝”。两千余年间,历代欲谋帝位者你争我夺,致使该传国玺数易其主。“传国玺”已经销声匿迹,杳无踪影,但它永远是正统皇帝的象征。
清代称得上圣仁皇帝的唯有康熙皇帝一人。康熙皇帝庙号实有一“圣”字。终清一朝,共有十二帝,其庙号仅仅康熙皇帝带有“圣”字。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1722年12月20日),康熙皇帝驾崩于北京京郊畅春园,享年69岁,庙号圣祖。《清史稿》中关于康熙皇帝的记述:“圣祖仁孝性成,智勇天锡。早承大业,勤政爱民。经文纬武,寰宇一统,虽曰守成,实同开创焉。圣学高深,崇儒重道。几暇格物,豁贯天人,尤为古今所未觏。而久道化成,风移俗易,天下和乐,克致太平。其雍熙景象,使后世想望流连,至于今不能已。传曰:‘为人君,止于仁。’又曰:‘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于戏,何其盛欤!……”
“他不圣不仁”,曹雪芹嘲讽雍正皇帝不圣不仁。雍正皇帝在谕旨中也对康熙皇帝使用“圣祖仁皇帝”的称谓。“他不圣不仁”一语中既包含“圣”又包含“仁”,无疑是曹雪芹将矛头直接对准大清雍正皇帝。因为雍正皇帝继承康熙皇帝的皇位是历史事实,又已证“万几宸翰之宝”是康熙皇帝的代名词,故可得之,“万几重任与他了”中的那个“他”必指雍正皇帝。不仅如此,曹雪芹毫不留情用“不圣不仁”给予雍正皇帝定性。《红楼梦》出现如此冒天下之大不韪的言论岂能用巧合两字来解释?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曹雪芹以隐晦曲折的方式嘲讽雍正皇帝是一位“不圣不仁”的皇帝。一位皇帝是“圣仁”,另一位皇帝是“不圣不仁”,两位皇帝的德行有天壤之别,形成鲜明对比,这与曹雪芹兴衰成败的家史完全相吻合。爱新觉罗·胤禛(1678.12.13—1735.10.08),清朝第五位皇帝,入关后第三位皇帝,康熙皇帝的第四子,母为孝恭仁皇后,即德妃乌雅氏。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胤禛被封贝勒;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胤禛被封为雍亲王。康熙皇帝在二废太子胤礽后,胤禛积极经营争夺储位。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1722年12月20日),康熙皇帝在北郊畅春园逝世,由胤禛继承皇位,次年改年号为雍正。
“那天地断不把这万几重任与他了”,曹雪芹深刻揭露雍正皇帝的帝位来路不正。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二十日(1722年12月27日),雍正皇帝在北京紫禁城举行登基大典,宣读即位诏书,正式即天子位,接受群臣朝贺。“祗告天地宗庙社稷,即皇帝位,以明年为雍正元年”。自昭告天下后,“皇权天授、正统合法”,标志着雍正时代已经到来了。可曹雪芹对此嗤之以鼻,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利用《红楼梦》平台,斩钉截铁地大声说了“不”。因他不圣不仁,不能称之为天之子,也不能称之为地之子,天和地都断然不会把“万几重任”交付与他!“那天地断不把这万几重任与他了”的潜台词昭然若揭:雍正皇帝既是“不圣不仁”的人,那就不可能是康熙皇帝钦定的接班人。换言之,雍正皇帝没有“受命于天”,只得依靠非正常手段才能登上皇帝宝座。
三、“万几”的继位者与雍正皇帝的“受命于天”何其雷同
为争当九五之尊的皇帝,史上弑君、兄弟相残以及杀害亲生儿子等残酷事例屡有发生。即使像唐太宗李世民一样英明的君主,也是通过阴谋手段和残酷斗争才夺取了政权。雍正皇帝当然也不例外。历史由胜利者书写。雍正皇帝确定使用“雍正”年号,虽与自己曾是“雍亲王”有关,但主要目的还是向外界传递“雍亲王得位之正”的强烈信号。这一切,与曹雪芹所掌握的情况相左,他用如椽之笔巧妙地将此事隐入《红楼梦》著作。对雍正皇帝继位问题并非只有曹雪芹孤立的发声。自雍正皇帝坐上龙椅的那一刻起,有关他矫诏篡立的传闻一直沸沸扬扬,消息从未间断。雍正皇帝大权在握之时,有了销毁档案和改写历史的机会。但凡做假的资料,总有“露马脚”的时候。正因为经过改动的资料破绽百出,还因雍正皇帝的所作所为无法得到合理的解释,所以他继位正统性备受质疑。主要疑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疑点一:雍正皇帝本人未将继位的实际情况说清道明,甚至是越描越黑?
笔者回答:有资料造假之嫌。雍正皇帝说不清康熙皇帝临终授命的情形。雍正元年八月上谕中记述:“圣祖……命朕缵承统绪,于去年十一月十三日仓猝之间,一言而定大计。”其间未提到聆听遗命之人。到了至雍正五年十月上谕中又这样记述:“皇考升遐之日,召朕之诸兄弟及隆科多入见,面降谕旨,以大统付朕。是大臣之内,承旨者惟隆科多一人。”其间出现诸皇子和隆科多等人聆听遗命。《大义觉迷录》记述了康熙皇帝临终授命情形,与雍正五年十月上谕中记述相一致,然与雍正元年八月上谕中记述相违背。“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冬至之前,朕奉皇考之命,代祀南郊。时皇考圣躬不豫,静摄于畅春园。……至十三日,皇考召朕于斋所。朕未至畅春园之先,皇考命诚亲王允祉、淳亲王允祐、阿其那(允祀)、塞思黑(允禟)、允禵、允祹、怡亲王允祥、原任理藩院尚书隆科多至御榻前,谕曰:‘皇四子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着继朕即皇帝位。’是时,庄亲王允禄、果亲王允礼、贝勒允禑,贝子允祎在寝宫外祗候。及朕驰至问安,皇考告以症候日增之故,朕含泪劝慰。其夜戌时,龙驭上宾。朕哀恸呼号,实不欲生,隆科多乃述皇考遗诏。朕闻之惊恸,昏仆于地。诚亲王等向朕叩首,劝朕节哀。朕始强起办理大事。”
雍正皇帝没有及时公开康熙皇帝传位决定,延至七年之后才说。康熙去世之前,雍正皇帝不知道由自己继承帝位,“朕向者不特无意于大位,心实苦之。前岁十一月十三日,皇考始下旨意,朕竟不知。朕若知之,自别有道理,皇考宾天之后,方宣旨于朕”(《上谕内阁》)。雍正皇帝在康熙皇帝弥留之前八个时辰赶到病榻前,时康熙皇帝尚能言语,“皇考告以症候日增之故” (《大义觉迷录》)。康熙皇帝此时尚未向雍正皇帝透露传位于他的决定,要么康熙皇帝遗忘,要么对雍正皇帝保密,于情于理都说不通。康熙皇帝面谕传位,雍正皇帝的兄弟们和隆科多亦无一言道及,直到康熙死后,“隆科多乃述皇考遗诏”,情形未免太离奇。
隆科多有没有面承遗诏。雍正皇帝前言不搭后语,相互矛盾。雍正皇帝曾说隆科多是面承遗诏的唯一大臣;到了雍正五年,雍正皇帝在谕旨中又说隆科多没有面承遗诏:“圣祖仁皇帝升遐之日,隆科多并未在御前,亦未派出近御之人”(《东华录》)。
果亲王允礼有没有在宫外打探康熙皇帝的病情。康熙皇帝驾崩前,果亲王允礼(皇十七子)人在干啥?雍正皇帝说:“在寝宫外祗候”;隆科多却说他并不在“寝宫外祗候”,允礼得到康熙皇帝去世的消息,赶往畅春园。在西直门大街遇到隆科多,闻知雍正皇帝即位。他甚为惊骇,逃回家中。《上谕八旗》记述:“圣祖皇帝宾天之日,臣先回京城,果亲王在内(指皇宫内)值班,闻大事出,与臣遇于西直门大街,告以皇上绍登大位之言,果亲王神色乖张,有类疯狂,闻其奔回邸,并未在宫迎驾伺候。”
允祀和允禟公然抗拒雍正皇帝。一是允祀拒不执行新帝的命令。《清世宗实录》是这样记述的:“圣祖仁皇帝宾天时,阿其那(允祀)并不哀戚,乃于院外倚柱,独立凝思,派办事务,全然不理,亦不回答,其怨忿可知”。二是允禟对新帝拒行三跪九叩大礼。《大义觉迷录》记述:“皇考升遐之日,朕在哀痛之时,塞思黑(允禟)突至朕前,箕踞对坐,傲慢无礼,其意大不可测”。如果允祀和允禟在八个时辰前亲耳聆听康熙皇帝的传位遗言,就不会有如此过激反应。他俩获悉传位于雍正皇帝消息,由于心理准备,从而产生了激愤之情。由此可见,所谓八人受康熙皇帝面谕传位雍正皇帝一事,令人十分可疑,极有可能系七年之后伪造。
疑点二:雍正皇帝为何非得用极端手段处置亲兄弟和亲生儿子?
笔者回答:有残酷镇压之嫌。雍正皇帝的兄弟虽然多,全力支持他的仅有皇十三子允祥。雍正皇帝坐上九五之尊的皇位,他的一帮兄弟群情激愤,进行了极为强大抵制。雍正皇帝没有心慈手软,不论皇亲国戚,还是手握重权的大臣,只要胆敢反对,都予以残酷镇压和无情打击。
皇十四子允禵和雍正皇帝是一母所生的兄弟,二人又是角逐帝位的对手。允禵从军前回北京奔丧,与雍正皇帝发生口角,遭到永远囚禁。
允祀和允禟先后被迫害致死。皇八子允祀和皇九子允禟是雍正皇帝的死对头。他们势力大,影响广,对雍正皇帝构成严重威胁,所以成了雍正皇帝的重点打击对象。雍正四年,允祀和允禟两人被迫害致死。曾经红极一时的两位王爷死去了,雍正皇帝仍未觉得解气,将允祀被改名为阿其那,允禟被改名为塞思黑。阿其那在满语中是狗的意思、塞思黑在满语中是猪的意思。雍正皇帝把他俩当作猪狗来看待,可见他们之间积恨何其深。
皇十子允誐是允祀一党。雍正二年,他被永遭囚禁。
皇三子允祉和其子弘晟一起同被禁锢。允祉反对雍正皇帝继位,也被雍正皇帝视为眼中钉,“与阿其那、塞思黑、允禵交相党附(《清史稿》)”。允祉儿子弘晟看不惯四叔的作为,被雍正皇帝斥其为“凶顽狂纵,助父为虐”。他与父亲一起同被禁锢。
皇五子允祺是位胆小怕事的人,但他的儿子弘升对雍正皇帝不满,被削除世子。
皇十二弟允祹,封履郡王。雍正元年,他因“并不感激效力”,被降为贝子。
雍正皇帝的长子弘时被赐死。弘时对父亲的一些做法极为不满,两人时常发生冲突。雍正皇帝宣布与他断绝父子关系,令他去当允祀的儿子,“雍正四年二月十八日奉旨:弘时为人断不可留于宫廷,是以令为允祀之子。令允祀缘罪撤去黄带,玉牒内已除名,弘时岂可不撤黄带,着即撤去黄带,交与允祹,令其约束赡养”(《宫中档雍正朝奏折》)。雍正五年,弘时暗中与其他皇室人员加强联系,激起雍正皇帝愤怒,被赐死。
雍正皇帝仅宽待那些年龄较小的弟弟。因他们未卷入与雍正皇帝的争权斗争,故得以保全。
疑点三:康熙皇帝的近臣赵昌为何被雍正皇帝处死?
笔者回答:有杀人灭口之嫌。赵昌是清内务府重要官员,极受康熙皇帝宠信。康熙皇帝的晚年生活全由赵昌负责。赵昌从不离康熙皇帝左右,照料其起居,传达其旨意。如康熙皇帝与外国传教士的接触也是经他引见。由此来看,赵昌不仅掌握康熙皇帝逝世真相,还掌握政权更迭之际的核心机密。就是这么一位重要的知情人却被雍正皇帝杀害了。据当时在京的意大利传教士马国贤记述:“雍正即位,发布了一个使全国震惊的命令,赵昌被拘执,处死刑,财产抄没,子女为奴”(《京廷十有三年记》)。事实证明,雍正皇帝处死赵昌是一种极不明智的做法,给人留有许多的遐想:赵昌是不是知道康熙皇帝去世和传位真相,又不肯附和雍正皇帝,才被开刀问斩了。《雍正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一书也对此事进行了记录:雍正元年正月初六,有一份查抄赵昌家产的奏折,计有奴才家丁400余人,房500余间、田地5600余亩及大批金银物件。这份资料更加证实马国贤所言赵昌被杀一事非谬种流传。
疑点四:雍正皇帝的两大得力干将隆科多和年羹尧为何不得善终?
笔者回答:又有杀人灭口之嫌。雍正皇帝成功上位的最大功臣是隆科多。隆科多以国舅之尊,任步军统领,负责保卫京城安全。康熙皇帝弥留之际,隆科多手握兵权,更显得举足轻重。隆科多在关键时刻倒向雍正皇帝一边,是他一手促成雍正皇帝登基称帝。事实上,雍正皇帝未当皇帝前,同隆科多交往极少,彼此之间还不甚了解。执政之初,雍正皇帝对隆科多是感激涕零,极力笼络。他亲口对年羹尧说:“舅舅隆科多,此人朕与尔先前不但不深知他,真正大错了。此人真圣祖皇考忠臣,朕之功臣,国家良臣,真正当代第一超群拔萃之希世大臣也。”雍正皇帝如此大肆吹捧隆科多,让人感到有点肉麻。伴君如伴虎。雍正皇帝坐稳江山后,突然对隆科多翻脸,以私藏玉牒(皇帝的家谱)为由,罗织41条罪名,将他囚禁至死。雍正皇帝夺取帝位的另一位大功臣是年羹尧。年羹尧,原籍凤阳府怀远县,妹妹是雍正皇帝的贵妃。雍正皇帝未称帝前,允禵在西北任大将军王,手握重兵。雍正皇帝对他心存顾虑,而年羹尧时任川陕总督,掌管粮饷,扼允禵之后路,成了牵制允禵的一枚重要棋子。雍正皇帝即位之初,对年羹尧极其倚重,言听计从,荣宠异常。雍正皇帝在奏折上曾用好言安慰年羹尧:“你此番心行,朕实不知如何疼你。尔此等用心爱我处,朕皆体会到,每向怡(怡亲王允祥)舅(隆科多),朕皆落泪告之。”雍正二年十月,年羹尧回到了北京,雍正皇帝尚称他:“公忠体国,不矜不伐,内外臣工当以为法,朕实嘉重之至”(《雍正朱谕》)。雍正皇帝在大局稳定后,对年羹尧的态度发生大转变。有一次,年羹尧将“朝乾夕惕”误写作“夕惕朝乾”,雍正皇帝发现后勃然大怒,斥责他有意为之。“羹尧不以朝乾夕惕许朕,则羹尧青海之功,亦在朕许不许之间未定也”(《清史稿》)。于是将年羹尧贬为杭州将军。那些地方官员见到年羹尧大势已去,纷纷落井下石,上表弹劾他。不久,年羹尧被押解至京,雍正皇帝派人罗列了92条罪状,令他自尽。
疑点五:雍正皇帝为何只有依仗屠刀立威?
笔者回答:有不能服众之嫌。雍正做了皇帝,引起皇族内部集体抗争,不仅有他的兄弟们参与了,连他的生母和亲子等人也站到敌对的营垒中。如果雍正皇帝是按照康熙皇帝旨意接班的,是位名正言顺的皇帝,很难想象会集结如此强大的反对力量。雍正皇帝在位期间,基本上属于众叛亲离状态,成了一位地地道道的孤家寡人。为了稳定政权,雍正皇帝制造了多起血腥的大屠杀。雍正皇帝曾作出解释:“在廷诸臣为廉亲王(允祀)所愚,反以朕为过于苛刻,为伊抱屈,即联屡降谕旨之时,审察众人神色,未尝尽以廉亲王为非”(《上谕内阁》)。雍正皇帝在清除允祀和允禟两大集团过程中,被杀害的皇室成员和大臣多达数百人。朝鲜史料记载:“清皇(指雍正)为人自圣,多苛刻之政,康熙旧臣死者数百人”(《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
疑点六:雍正皇帝为何从不涉足畅春园和避暑山庄?
笔者回答:有疑神疑鬼之嫌。畅春园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最富丽堂皇的皇家园林。康熙皇帝生前多次入住畅春园,也是驾崩于此。而一向倡导节俭的雍正皇帝却弃而不用,另耗费巨资,大兴土木,扩建圆明园,用来作为自己的行宫。经查,雍正皇帝在位十三年间,久居圆明园,从未入住畅春园。另外,康熙皇帝生前多次去热河避暑山庄,行围打猎,练兵习武,曾在此接待过蒙古王公等要员。雍正皇帝曾陪同父皇去过避暑山庄,可他当上皇帝后,没去过一次。雍正皇帝一再声称自己是康熙皇帝最孝顺儿子,最受父皇重视。雍正皇帝在位长达十三年之久,从未涉足畅春园和避暑山庄,个中的隐情只有他心里最清楚。
疑点七:乾隆皇帝为何急不可待为宗室涉案人员平反昭雪?
笔者回答:有冤假错案之嫌。乾隆皇帝刚即位,立刻着手为那些被打倒的伯伯和叔叔等宗室人员进行平反昭雪。乾隆皇帝对雍正皇帝兄弟间的政争是一本全知的。他曾无比痛心的忆及那段历史,且明确指出:各方都是斗争的受害者。如允祀和允禟等人遭到严厉打击报复,惨不忍睹,最后被迫害致死。雍正皇帝晚年或许有良心发现,只要想起了此事,心情也是糟糕透顶的。“觊觎窥窃,诚所不免。及皇考绍登大宝,怨尤诽谤,亦情事所有,特未有显然悖逆之迹。皇考晚年屡向朕谕及,愀然不乐”。
另外,康熙皇帝葬于东陵,极度迷信的雍正皇帝生前大力营造西陵,死后葬于西陵,也是疑点之一。
由于雍正皇帝生前未将自己坐上大位的经过做到自圆其说,之后的清统治者及史官也对此事讳莫如深,所以他的正统性至今存疑。曹雪芹既然在《红楼梦》中隐藏曹家兴衰史,那就不可避免的触碰到时事政治,尤其回避不了雍正皇帝迫害曹家一事。但用“万几”伏下雍正皇帝非法继位一事,着实令笔者始料未及,足见曹雪芹够拚的,他果真使出了王熙凤那股“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的狠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