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为什么老磨蹭?斯坦福经济学教授:孩子缺少成本意识!

孩子做事磨蹭、拖沓,是让很多父母头疼的问题,每天“催”娃起床、吃饭、上学、洗澡、睡觉,一整套下来简直要搭上父母的半条命。
作为一位母亲,我家孩子也不例外。自从上学后,她也成为了磨蹭队伍里的一员,每天早上我俩都要上演一场“起床大战”:7点的时候叫三遍还不起床,直到快8点了,才慢悠悠的爬起来;催她去洗脸刷牙,结果她在洗脸池玩牙膏;吃早餐了,她在桌前玩筷子玩的正高兴,还伴随着抠自己手指…… 等来到幼儿园,其他小朋友早操都做完了。
孩子做事慢慢悠悠的坏习惯让很多父母都烦恼不已,更重要的是身为家长的我们都担心孩子长期下去会影响孩子的未来发展。

(图片来源于网络)

而磨蹭的后果有多严重呢?磨蹭一旦习惯后,会对孩子身心健康的发展带来极为不好的影响,比如强烈的自责情绪、负罪感、不断的自我自我否定和贬低,严重的还会导致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疾病。可以说孩子磨蹭行为如果不及时纠正,对他们的未来成长非常不利。
作为家长,你知道孩子为什么会如此磨蹭吗?我们又该如何避免家里“鸡飞狗跳”,巧妙地让孩子改掉磨蹭的坏习惯呢?

一、家长们的催娃血泪史:每天简直要搭上半条命

催娃是场硬战,家长们使出浑身解数,从情真意切的道理相告,到动怒之后的“河东狮吼”,最后我们做父母的一个个身心疲惫,孩子们却依旧心如止水,丝毫没有波澜。
为什么孩子在家长催促下会越催越磨呢?可能是因为我们催促的方法没用对!

(图片来源于网络)

1、误区一:孩子是催出来的,越催孩子越快。
家长每天和孩子斗智斗勇,像早上起床,家长永远在催促孩子快点快点,但是孩子动作依然慢的像蜗牛,行动上不急不缓,甚至还有时间边磨蹭边哼个小曲爸爸妈妈在旁边两眼冒火,一直催促“快迟到了!”“你快点!”“走不走?”“再给你一分钟!”但这些依然无法让孩子切换成快节奏。
孩子越催越快吗?其实不然。很多家长不知道,越是唠叨、催促得多,孩子越爱磨蹭。时间长了,孩子在潜意识里就把做事的标准默认为了“妈妈有没有催”,而不是“什么时间该做什么事”。他们会认为妈妈催的才是紧急的,不催的一概不用着急做。日复一日,孩子的内驱力就在父母的催促声中消磨殆尽,变得越来越磨蹭。

(图片来源于网络)

2、误区二:长大后,孩子的磨蹭会有所好转。
还有一些家长觉得,孩子磨蹭不是问题,觉得小孩子本身节奏就慢,又容易被新鲜事物吸引所以觉得不用着急,孩子只是一时磨蹭,等长大了就好了。
真的是这样吗?
从生物学角度,在我们人类的大脑里面存在着负责及时行乐的边缘系统,以及负责制订和履行计划的大脑前额皮层(理智),人们每天的行动都由两种系统的博弈决定。对于大脑发育尚未完全的孩子来说,磨蹭是由负责理智的前额皮层,受抑制于负责行乐的边缘系统而造成,此时并未形成生理化习惯。而任由孩子磨蹭,在孩子长大后,前额皮层受抑制于边缘系统逐渐变为生理应激反应,孩子此时就会变成真正的拖延。
实践证明,学龄前孩子的磨蹭确实不算真磨蹭,但如果家长一直没介入适当的引导,很容易在学龄后演变成真磨蹭。如果家长抱有孩子长大后磨蹭就会有所好转的想法,而不对孩子磨蹭行为有所干预,孩子会很容易由养生拖延的习惯,以后改就更不好改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3、误区三:上专注力学习班,就能治好孩子磨蹭。
总是有家长抱怨自家孩子每次写作业都是一场硬仗:眼睛盯着本笔在手里转半天,一会儿又拿出铅笔盒,把自动铅笔拆了装,装了拆,反正就是不写字。一个小时的作业能写上三四个小时。
有一部分家长十分着急,觉得孩子磨蹭是误学习误终生的大事,必须解决。心急乱投医,一些学习班打着“提升专注力,还孩子美好未来”的旗号大肆收割这些焦虑家长们的钱。但这样的辅导机构真的可以提升孩子们的专注力吗?其实不然!家长们疯狂追捧的注意力提升班对解决孩子磨蹭问题的帮助只是杯水车薪。
大多数家长和补习班把重点都放在孩子专注时间的长短上,但首先有一条我们需要知道:越小的孩子,专注的时间会越短。如果一个两岁孩子,要求孩子每次做一件事情的时长都在个把小时以上,这才是不合理的要求。即便是成人,比如看书的时候,通常有20%-40%的时间都在走神。所以想提醒家长注意们,孩子的专注力发展是有其自然发展规律的,不要把专注力提升班看作为解决孩子磨蹭的稻草。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专注力提升这个事情,目前还没有大规模的科学统计证明对孩子成长一定有益。有些机构会做一些入学前后的测试给家长看:学习几个月后,宝宝的做事专注能力、社交能力、交流能力提高了。但事实是:不进教育机构,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下,孩子的专注力会随着年龄增长提高2-5分钟,这是自然规律。同时,不符合孩子的早教方式还会破坏孩子自身成长节奏。
所以,为了不让孩子磨蹭去上类似的学习班完全没有必要,往往上完了所有课时,孩子只是多交了几个新朋友。除了给培训机构交纳了智商税,它在解决孩子磨蹭上的作用微之甚微。

二、用经济学原理,解读孩子磨蹭行为的原因

其实,孩子们磨蹭完全可以用经济学知识来解读,孩子们l磨蹭行为的背后蕴含着丰富的经济学道理。今天,亲妈学堂就带各位爸爸妈妈了解孩子磨蹭的深层原理,看看孩子为什么每天会那么磨蹭。

(图片来源于网络)

1、缺乏成本意识,分不清“想做”和“该做”的事情
所谓的成本意识,是指“节约成本”与“控制成本”的观念。控制成本可以有效的将成本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从而达到企业或个人的利益最大化。有成本意识的人,很清楚做一件事,要付出的东西是什么,容易养成自律的习惯。而没有成本意识的人,只想我要什么,很少想我要付出什么,继而会耽误该做的事情。
那么,成本意识的深层次解读对儿童行为培养有多重要呢?其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如,我们催促孩子不要在洗漱时磨蹭玩水,要早点上床睡觉,否则第二天上课会迟到。可孩子的思路却是:我想玩水,而不是想自己该睡觉了,以及上学迟到的后果。
作为家长,我们之所以教育孩子要抓紧时间洗漱,正是因为大人更加理性,清楚成本是什么,需要做什么事不能做什么事,分别会导向怎样的结果。也正是知道其中的利害关系,我们才会让孩子把成本消耗到最小,以争取最优结果,表现在行为上就是不停地催促孩子赶快、抓紧。而孩子因为他们不清楚成本是什么,分不清想做的事和该做的事,所以才会沉浸在想做的事里,进而耽误了做的事。

(图片来源于网络)


2、孩子磨蹭的背后,是家长行为的越界
家长行为越界是指父母把本该孩子完成的任务,也就是需要付出的成本,都揽到了自己身上。孩子自然不会为自己的行为着急,反而觉得家长帮自己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催得多了,孩子还烦,觉得是妈妈想控制、指挥自己,于是家长越着急,孩子越磨蹭,逐渐陷入到恶性循环里
家长的帮助和替代解决得了一时的事情,但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还会让孩子产生这样的想法:我慢慢磨蹭也没关系,反正还有爸妈会给我收拾“烂摊子”。
“自然教育法”倡导:一个人应当承受他的行为引起的后果,从而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很多家长看不惯孩子做事慢吞吞或者做的不好,为了图一时省事干脆自己替孩子做,然而这样做的后果是给父母自己带来无穷的烦恼。
心理学上有个“100%理论”,指的是如果一件事情,我们有20%不做,那么孩子就会做20%;如果这件事情我们有80%不做,那么孩子自己就会做80%。因此,家长为孩子做的越多,孩子越喜欢磨蹭。想让孩子做事自觉高效,还需孩子自己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日常生活中,孩子能做的事情让他自己做,并且承担自己行为带来的后果,这样他才会产生思考,不自觉就会调整自己的方式,继而渐渐改变磨蹭的行为。
(图片来源于网络)
3、价格高昂的专注力学习班背后,蕴含着教育的安慰剂效应。
安慰剂效应是医学名词,原意是指病人得到无效治疗后,要让病人相信它是有用的,从而达到一定疗效。安慰剂就像是一种心理暗示,它也存在于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中,可以让家长缓解一些育儿的焦虑,有一定慰藉作用及合理性。
价格高昂的专注力学习班背后,其实就蕴含着教育的安慰剂效应。对于孩子教育,家长普遍存在焦虑的情绪。像广告中所宣扬的有神奇效果的根除孩子磨蹭状态的专注力学习班,其实就像是老年人吃的保健品,虽然只是补品,却能让他们坚定地相信自己的病状会因此好很多,但实际上根本就没有缓解病情。
家长们选择相信与现实情况并不相符的育儿广告,实际是缓解自身育儿焦虑的自我麻醉行为,对提高孩子注意力,解决孩子磨蹭行为帮助很少。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三、孩子从磨蹭到自觉,家长只需做到这几点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的作用不言而喻。那么如何预防拖延症,对待孩子磨蹭的解决措施有哪些呢?
1、每次事前提醒,事中绝不反复唠叨,尽量让小家伙“自食其果”
让孩子意识到:拖延会影响自己的生活。家长不要给自己或者孩子树立“多少天内改掉拖延症”的目标,要知道告别拖延症的根本在于:让孩子自己意识到拖延对正常生活的影响和危害。例如,在生活中,很多家长怕孩子迟到会被批评,就不停的催促孩子,但是效果不佳,孩子仍旧磨蹭。这时家长就不妨让孩子迟到,被老师批评几次后,孩子会很快改掉迟到的坏习惯。
同时,家长要明白孩子有自己的做事节奏,在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上,大人们不要总是以成人的节奏去要求孩子,给他一些慢慢成长的空间。成本意识需要在平时一点点练习中积累,在培养孩子成本意识时,刚开始可能有反复,但只要家长稳住,当孩子自然的建立起成本意识后,情况会有所好转。家长与其催促责骂,不如正向引导,激发孩子信心。

(图片来源于网络)


2、家长需要有足够的耐心,让孩子自然过渡
家长需要有足够的耐心,让孩子自然过渡。孩子磨蹭有时候是他自己能力做不到,而不是他不想做,家长不能用成年人的标准来衡量孩子做事的好与坏。另外,幼儿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很短,反应能力也比较弱,动作发展受到限制,在孩子早期的情绪和沟通体系建立完全之前,家长们一定要给予孩子足够的时间和耐心,当孩子自然的建立起秩序感后,情况会有所好转。
有时候孩子拖拉磨蹭是因为不知道该从何下手,乱了分寸,所以就只能拖延,这往往是因为缺少独立做事的经验。生活中家长不妨多给孩子独立完成事情的机会,在不断的尝试和尝试所带来的后果中,孩子会逐渐摸索出自己的一套做事方法,懂得轻重缓急,学会有规划有条理地去解决问题。比如今天穿什么衣服,周末去爬山还是去好朋友家,放学回家先写作业还是先练琴,在这些小事中培养孩子自己判断、自己选择、自己做决定、独立做事的能力。孩子在这些小事中可以不断积累经验,学会自我管理,渐渐懂得什么时间做什么事,自主掌握每一件事所用的时间。

(图片来源于网络)


3、家长适当示弱,错误示范比正确示范更重要
在日常的亲子教育中,爸爸妈妈们可以不定时的露出一些“小马脚”“小破绽”让孩子去识别,然后让孩子帮助你改正,这种家长有意识示弱的方式能够很好的加强孩子的自理能力,减少拖延的次数。例如几天前,我正在工作而女儿想要我给她讲故事,我对女儿说:“等妈妈处理完工作再和米米玩”,女儿点头答应。但当我打算拿起手机看看时间,这时候女儿马上制止了我:“妈妈,不要玩手机了,你要快快完成工作来陪米米,米米以后也会快快写完作业来陪妈妈。”,并把手机从我手中拿走。
所谓给孩子做示范,并不是说一定要做完美的、正确的示范,有时候错误的示范也同样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关键在于父母对孩子的引导。家长犯错之后立马改正的示范对孩子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日常的亲子教育中,这种家长有意识示弱的方式能够很好的加强孩子的自理能力,减少拖延的行为。

(图片来源于网络)

孩子磨蹭的原因大多都是因为家长行为越界,把本该孩子承担的成本,都揽到了自己身上,导致孩子缺少成本意识,意识不到磨蹭所带来的后果。父母们要明白,帮助孩子克服拖延的关键在于家长要学会放手,让孩子独立完成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并且承担自己行为带来的后果,这样孩子才会产生思考并调整自己的方式,才会真正改变磨蹭的行为。

推荐阅读

学生还是挺好骗的。

“妈妈,下次你别穿成这样来接我了!”妈妈的形象影响孩子的教育

别再拿我跟别人做比较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