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翔人文地理札记:死去的故乡
周末,天空飘着雪粒,带着儿子们,去二十多公里外的老家。沿着弯弯曲曲的硬化山路,看着窗外装满记忆的景色,给儿子们讲我儿时各种奇闻趣事,似乎要唤起他们未曾有过的乡愁,而儿子们的注意力,显然不在我的话语上,而在路边不时窜出的野兔和五彩斑斓的野鸡上。
老家在一条沟壑的中间,整个村子宽竟然不到五百米,两侧的山峦相对,犹如一个巨大的肉夹馍。
到了老家,打开尘封许久的院门,院内荒草丛生,只有房子前墙用红砖雕刻的桃子还清晰可见,这座房子是我舅爷当年建造的,有土柱,上部的木材极好,虽说是土木结构,但是保暖性不错,历经三十多年,还是那么结实。
孩子们好奇的猴子一样在院子各处窜来窜去,我则出去在村里随便走走。
国强民富,近些年,随着国家惠民政策逐步深入,村子真的发生大改变了,到处是崭新的红琉璃瓦房屋,建的非常漂亮新颖,家家户户都通了自来水和硬化路。再也不会出现儿时去山沟挑苦涩的泉水和雨雪天出行一身泥泞的情景了。
村头巷尾,见不到一个人,只有在村部门口,一群“双到户”和“低保户”,每人手里夹着一支烟,坐在台阶上兴高采烈的在讨论着什么。
顺着山坡,走向高处,在这里可以俯瞰整个村庄,距离村子一公里处,有一块几百米大的墓地,那是几个村子的公墓,终有一天,我将回到哪里。
离开家乡二十多年,我始终飘着,失去了根。从城市到县城,我就是一个生活在边缘的人,儿时故乡生存的苦难,并没有给我留下多少阴影,反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愈来愈对那种生活的渴望和故乡的眷恋。
但是村子死了,没有了人口的村子就是失去了灵魂,毫无生机。
出去的年轻人,在城市安家落户了,老家只是他们记忆深处的驿站。一年半载回来的时候,各自开着价格不等的小车相互攀比炫耀,张口工程闭口项目。相互见面没有了传统的礼节问候,抽烟喝酒都不再避着老年人。不是酒桌逞英雄,就是麻将桌上显豪杰。
老家的打麦场上,垃圾遍布。麦垛重叠,牛羊塞巷,大人孩子一起戏说玩耍的画面,一去不复返。我的村庄,失去了原有的纯朴和欢乐,一步一步,死去。
当节日一过,许多人又像候鸟一样飞走,村子又回归寂静,留下老弱病残的乡亲,和大片荒芜的田地。
我生本无根,心安是归处。
作者李世翔,网名林漫,男,44岁,农民,现为中卫民协副主席。70后海原人。多年来, 李世翔出于对文物的热爱,积极投身于文物保护之中,记录下各类古遗址图片十几万张,考察笔记数百篇,并积极报告和呼吁有关部门对文物进行保护,及时制止文物遭受破坏。他除了在县城经营装潢小本生意,几乎所有空闲时间都用来做一件事——寻找和整理宁夏以及周边省市所有和丝绸之路有关的遗迹和史料。2016年7月,“2016中国十大古道”评选揭晓,宁夏的海原古道入选,被评为最具潜质古道,李世翔获“中国古道保护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