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安羌之战”孙立人说了多少谎?他完全不提英军杀伤了最多日军

孙立人与夫人

作者兰台

关于国民党将军,我一贯认为有三个人是被严重高估了的。

这三个人分别是白崇禧、薛岳以及孙立人。

并不是说这三名将领就是“欺世盗名”之辈,也不是说他们就是毫无能力;相反,论才华,论战功,这三名国民党将军在国民党那么多将军里,绝对属于最优秀的的1%。

之所以说他们被严重高估,指的是在互联网上,而不是学术界。

其实学术界对这三名将军的评价都还蛮客观的,真正“神话”这三人的是互联网上部分历史爱好者。

这些互联网上的历史爱好者们把这三位国民党将军吹成了“国民党战神”,给予了他们不应该得到的赞美。

当然,如果是基于历史事实的赞美,那也可以说是“各花入各眼 ,何必问来人”,可问题在于这些历史爱好者往往不是依据历史事实,而是一些自媒体吹捧文章,这问题就很大了。

今天我就先说说孙立人。

关于“孙立人神话”的起点是中国赴缅远征军第一阶段的“仁安羌大捷”。

关于什么是中国赴缅远征军第一阶段,仁安羌大捷又是什么,这些基础知识建议大家自己搜一下,反正互联网上关于“仁安羌大捷”与孙立人的的自媒体文章多如牛毛。

对仁安羌一役,通常的说法是:1942年4月18日、19日,“远征军仅以战斗员1121名的一一三团,与7倍于我之敌军三十三师团的二一四和二一五两个联队主力激战……挽救7千多英军的生命……”“被围的美国传教士和新闻记者五百余人被解救脱困。

然而我们从国民党档案,包括孙立人、刘放吾(113团团长)的战后详报、英国方面史料以及日本军史,三方史料综合来看,这种自媒体通常的说法问题太大了。

二战老照片

因为根据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15年出版的《仁安羌解围战考》里转引的刘放吾(113团团长)的战后详报看,当时新38师113团参战人数只有800人,而且没有重武器;

而被困的英国人包括英缅军第一军团、传教士、新闻记者在内一共有4000人,而且英军并不是什么都没有,相反,他们拥有一定数量的坦克、火炮。

而日军方面也不是所谓的“33师团214与215联队”,而是日军33师团214联队,并且当时214联队还缺了一个大队,只有2800人。

另外,根据英国史料,救援行动也不是孙立人主动的,而是当时英缅军统帅亚历山大直接找到远征军驻英代表侯腾求援,随后远征军长官部直接命令距离最近的113团紧急驰援,并没有通过新38师师长孙立人。

孙立人是得知113团已经驰援仁安羌被围的英军之后,才紧急赶赴前线。

而且根据日军方面情报,“仁安羌之战“,日军主要伤亡都是火炮造成的,而前面说了,113团没有携带重武器,那么很显然这些重武器只可能来自英缅第1军团。

英缅军第1军团长史利姆回忆,作战时,“我就将我在平墙(北岸)这边的所有炮兵、所有可以用的坦克都拿去支持孙的攻击。”

另外,仁安羌之战更像是解围战,而不是击溃战。

根据日方史料,日军战报表示“宾河以北之敌为掩护主力撤退,不仅不放松攻击,反而增强了兵力,好像是中国军的一部(新编第18军一部约1000名)来援。然而,20日拂晓,由于先后到达的原田、荒木两部队参加战斗,宾河以北之敌又丧失战意,未做抵抗就撤退了,至此,第33师团的仁安羌战斗胜利结束。”

仁安羌作战示意图

孙立人虽然在战后吹牛说此役“击溃十倍于我之敌人,解救十倍于我之友军”,自诩之为“仁安羌大捷”;还宣称缴获了200支日军遗留的步枪。

可孙立人在战后的详细的《呈报表》中列出缴获日军物品只有17件,而且多是“轻便之旗帜日记本等物”,没有一支步枪。

更过分的是孙立人在日后不管是公开场合还是私下,都只字不提仁安羌战役中英军的火炮与坦克造成了最多日军伤亡这件事。

当然,这不是要否认远征军新38军以及113团参战将士们的无量付出,而是想指出所谓的“仁安羌大捷”其实只是“仁安羌解围战”,孙立人在这场战斗中的表现固然是可圈可点,但是距离他自己所说“击溃十倍于我之敌人,解救十倍于我之友军”那真的差了十万八千里。

以113团薄弱的火力来说,真不敢想象如果没有英军火炮与坦克支援,“仁安羌解围战”能打成什么样子。

END

参考资料:

《缅甸之战:随孙立人刘放吾将军远征纪实》、《仁安羌解围战考》、《Defeat into Victory》、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缅甸作战》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