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旧时夏日的水井|原乡
夏天,故乡的河水是热的。
夏天,故乡的井水是凉的。
有多凉?
小时候,我祖母一辈人都给我讲过一个关于夏天井水的故事,这个故事我后来在书上也读到过,至今记忆犹新。
故事讲的是遥远的过去,一位行旅之人匆匆赶路,夏日炎热,口渴,过一村庄,村里一小媳妇正在打水,旅人向小媳妇讨水喝,小媳妇拿葫芦瓢盛了一葫芦水递给旅人,干渴难耐的旅人端起要喝时,小媳妇突然顺手抓了把砻糠撒在了葫芦瓢里。旅人惊骇,责问既然给水喝,为何又如此这般?
我们小时候听这故事,也是一下子惊住了,屏息侧耳谛听:
那个小媳妇好心啊。为什么?夏天井水凉啊刺骨啊。赶路的人口渴,又贪凉,咕嘟嘟一下子喝完,会坏了肚子的。撒了砻糠,喝起来不就要小心地吹掉漂在水面上的砻糠嘛,喝起来就慢了,就像端着热水吹着慢慢喝一样。你们喝井水,也要慢慢喝,不要贪凉贪急。
祖母讲这个故事,跟我后来书上读到的故事几乎一模一样。
我小的时候,故乡的井水是洁净的,甘甜的,除了黄梅天。我小时候主要喝生水,喝生井水,甚至包括冬天。无论是挑进家门储存在水缸里的,还是用吊桶直接打上水头伸进吊桶喝,从来没有闹过肚子。我喝井水也从没见过撒砻糠的小媳妇,除了在长辈们讲述的故事里。
我尤其喜欢故乡夏天的水井。
夏天的时候,水井里往外冒着凉气,加上周边有树荫,这里是中午和晚上乘凉吹牛的好去处。
吃过午饭之后,有人打水把井台边的砖石地面浇湿,主要是为降温。于是,孩子们在边上的竹园里打闹,或者就踞坐在井台附近的石礅上乘凉。老太太们,则坐在井台边树下纳鞋搓草绳。
而大姑娘小媳妇们,则一人端一张凳子或小椅子,一个脸盆,脸盆里装着满满的木槿叶,大多是吃饭前从木槿枝条上捋下的,也有吃饭之后去捋的,木槿叶上压着搓衣板。打上水,倒在脸盆里,脸盆或搁地上,或搁凳子椅子上,或坐或蹲,开始使劲在搓衣板上搓揉木槿叶。随着木槿叶被搓烂,脸盆里泛起了一泡沫,有些类似今天洗发液或洗衣液放少了的那种泡沫,不多,但有。撇开一层黏乎乎的泡沫和揉烂的木槿叶,脸盆里的井水变成了绿色,同样黏乎乎的。大姑娘小媳妇把木槿叶捞起,使劲挤压,然后扔到一边,捞干净后,就用这木槿汁液混杂的水洗头发。然后用井水清洗。
这是我小时候夏天水井边最常见的场景。在没有洗发液的岁月里,夏天乡下的大姑娘小媳妇老太太们,都喜欢用木槿叶洗头发,纯天然。
男人们男孩们只省了,他们可以在任何一条河流洗冷浴(游泳),顺带着把头发洗了。但是,半大小子们夏天玩后热,贪凉,常常跑到井边,打上水,从头顶倒下。那个爽啊,没有小孩不喜欢。但老人们都会很生气地责骂,说小心年纪大了关节痛。因为井水凉。
我一直到工作后,夏天回家,仍喜欢用井水冲洗。那是自小养成的习惯。
夏天的井水,打上之后,倒在锅里,放上一把用井水潲过的竹叶,烧开,做成竹叶茶,凉热皆可饮。在我记忆中,这井水煮的竹叶茶,曾经是最好的解渴饮品。
当然,我们更喜欢的是,打上一桶水,把难得买的西瓜,或者自家菜地里种的黄瓜、香瓜、水瓜,扔进水桶里,待到吃的时候,无论什么瓜,糖分凝结,口感比没用井水浸泡之前,不知好了多少。这夏天的井水,在没有冰箱的时代,起到了土法保鲜冰镇的作用。
分田之后,父母造起了楼房,并在院子里凿了口井,我们不再去村里的井边了。我们喜欢把买回家的西瓜,直接扔进井里,用井水冰镇习惯;在还没有冰箱的时候,我们喜欢在夏天打上井水,把啤酒放在井水里冰镇。。。。。。
哦,我对水井还有一个永志难忘的个人记忆。1983年夏夜的晚上,在村里的井台边乘凉吹牛之后,我要回家做作业。天有些黑,我起身之后,在井台边一个箭步,试图跨过影影绰绰的水渍,井台边的青苔使了个坏,我落地时脚踩上了青苔,一滑,摔了一跤,膝盖上的肉像一张嘴似的张开了,我站不起来了。父亲连夜用自行车驮我到前黄镇上的公社医院,打了麻药,缝了7针!后来连续多天,都是父亲送我上学。膝盖上至今还有针眼可见。
关于老朱煮酒
更多分享,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