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的三个层次
《吕氏春秋》中将医学定义为“生生之道”——第一个“生”是动词“提高”,第二个“生”是名词“生命力”,“道”指内在根本规律,养生之道就是:提高人的生命力的内在根本规律。
人体生命系统由三个要素组成:一是形——“形者,生之舍也”,即人体生命的“房子”;二是神——“神者,生之制也”,即生命的主宰;三是气——“气者,生之充也”,气介于形与神之间,充塞于生命之中,是维持和推动生命运动的能量(主要表现为热能)。
上医治未病,中医治将病,下医治已病。中医的最高境界是治未病,就是养生,养生可分为三个层次:养身、养气、养神;下士养身,中士养气,上士养神。看一个人也是一样,观相不如观气,观气不如观神。
一、养生的第一个层次:身(形)
即身体有形的物质层面。人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都属于这个层次,人的身体器官生病之后,中医、西医采用各种给药方法,向人体输入物质性的正能量,如果这种正能量大于疾病的负能量,病情就会好转,反之,只能减缓病情的发展,甚至还会加速病情的发展。西医的手术、放、化疗、中医的中药都处于这一层次。
人进入中、老年之后,最主要的问题是气血不足,体内的能量不足,我们的五脏六腑其实就是机器,要发挥正常的功能就需要输入足够的能量,比如肠胃消化食物时需要大量的能量,于是身体的调节系统就减少供给大脑的能量,增加供给消化系统(脾胃)的能量,所以饭后会犯困。同样,肝脏排毒、骨髓造血都需要充足的能量,没有充足的能量,肝脏排毒不干净,余下的毒就积在肝里,时间一长,肝就慢慢硬化。没有充足的能量,骨髓造不出足够的血,时间一长,人的气血不足。
在这一层次的养生要注意以下4个方面:
1、睡眠
睡觉是养生的第一要素。按照中医“子午流注”的理论,睡觉的时间应该是晚21:00—早3:00,这个时间是一天的冬季,冬季主藏,冬季不藏,春夏不长,第2天没精神。如果你还没有进入睡眠状态,就会耗散阳气。
养生的秘密,不在某某祖传秘方,不在宫廷宝典,而在讲究时辰,平衡阴阳,借助天力。早睡早起叫“天补”,吃食物与药物叫“人补”,人补不如天补。所以,养生的第一大补就是睡觉,在“一日之冬”进入深度睡眠。古语道“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为什么?
首先这是骨髓造血的需要,人的血液中:红细胞寿命120天,白细胞寿命8—13天,血小板寿命8—9天,每天都有一些血细胞死亡,成人每天需要补充40ml新鲜血液,主要的造血器官是骨髓,骨髓造血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原材料,二是造血时段,在天黑到凌晨1:40之间,要给骨髓提供大量的能量让它造血,只有进入深度睡眠,才能把供给大脑的能量转而供给骨髓造血。有了充足的血液,才能携带能量输布全身。所以常熬夜的人,血液质量不高,全身缺乏能量,时间一久,全身都会出毛病。
其次,子时(夜23:00—次日凌晨1:00)胆经当令,此时不睡,胆会出问题;丑时(凌晨1:00—3:00)肝经当令,此时不睡,肝会出现问题,排毒不好;寅时(凌晨3:00—5:00)肺经当令,肺在全身属于宰相,每天凌晨3:00—5:00向全身分配营养,此时不睡,肺缺乏能量工作,第二天就会全身乏力,疲惫不堪。
2、饮食
人体是一个输入能量和消耗能量的动态平衡过程,五脏六腑是一个加工厂,加工能力有限。过量的食物首先得靠消耗气血来把它们消化掉,增加了肠胃的负担;其次,更主要的,多余的能量消耗不掉,就会转化为脂肪、毒素等垃圾囤积在体内,还要消耗血气来清理掉,所以肥胖表面看是营养过剩,实质是人体缺乏能量排除体内的垃圾。所以人必须保持一定的饥渴才对养生有利。现代人生病,大多数是饮食不节的缘故。
佛家讲过午不食,道家修行到一定阶段会辟谷,都是一种对人体必不可少的养生方法。
3、动与静
运动生阳,静坐生阴。运动的作用有二:一是增加气血的运行速度,促进体内的垃圾排出体外;二是打开皮肤的毛孔,吸收天地精气。运动可以帮助人的气血运行,但同时也在消耗人的气血。运动要注意两点:一是不能在气血不足的时候运动;二是不能在污浊的环境中运动。静坐包括静身、静言、静心,人体的微循环主要靠松静来达到的,这也是健康必不可少的。运动与静坐是一对动态的平衡,动静之间的度才是最需要把握的。
从养生的角度看,散步能打通气机,世界卫生组织说:步行是世界上最好的运动。
4、环境
环境对养生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这就是为什么人在空气清新的森林、海边,会把痼疾养好的道理。因为清新空气中的精微物质(负离子)会通过人在放松情况下的深呼吸把它吸收到人体内部,滋润孕养五脏六腑,使人重新焕发活力。
有一个重要的秘密,常人很少知晓:人不仅仅是通过口鼻来呼吸,人身体的每个汗毛孔都是可以呼吸的,正是它们吸取着天地的精华。经云:肺气通于鼻,又云:肺主皮毛,肺由鼻孔及皮肤的呼吸作用是相同的。人在松静的状态下,慢慢深呼吸就能体会到人和天地精微之气的交换:在吸气时,除了肺在吸气,整个身体是在把体内的气向外排,即把人的气释放到天地;而肺在呼气时,实际人是在通过全身毛孔吸收天地的精微之气。这就是老子所说的“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就是道家所说的体呼吸。当你真正留心体会你全身毛孔的呼吸,就达到了道家所说“心息相依”的修炼状态。
二、养生的第二个层次:气
《黄帝内经·举痛论》说:“百病皆生于气。”人受五行之气而治生,故肉身以气为主。气和则安,气乱则病,气散则死。
人生以血气流通为主,气滞则会阻血,血阻就会结毒为癌为瘤,这些都是血气不流通之故。百病无不先由气亏、气滞,欲治其病,先治其气。治五脏之病,莫先于补气。
人生天地之间,大自然中的风、寒、暑、湿、燥、火时时刻刻都在威胁着我们的健康,这就是中医所说的“六淫邪气”。它们侵入人体后,有的很快就发病,有的则要潜伏相当长一段时间,转化成各种形式的其他病变。然而,同在六淫邪气的包围之中,为什么有的人会生病,有的人不生呢?同样,有很多病比较难治,用常规的方法很难获得好的疗效,为什么?
其中暗藏着一个很重要的玄机,这个玄机就是阳气。《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为“生杀之本始”。张景岳注曰:“生杀之道,阴阳而已。阳来则物生,阳去则物死。”说出了治病和养生保命的真谛。原来,人体自身是有抵御外邪的能力的,这种能力就是阳气,在中医里又叫“卫气”。阳气好比人体的卫兵,它们分布在肌肤表层(腠理),负责抵制一切外邪,保卫人体的安全。人的生命全在“阳气”二字上做文章,只有固护阳气,才能百病不生,也只有阳气旺盛,人体的自我康复能力才能正常发挥,医药才有用武之地。养生就是养阳气,当人体有不适的时候,体内就好比是阴冷潮湿的天气,但只要太阳一出来,就会“阳气一到,百病俱消”。
1、气的概念
指人体内不断运动着的具有很强活力的看不见的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是人体生命的能量,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动力。在生命物质系统(气血精津液)中,气是物质与功能辨证统一的概念。有气则存,无气则亡。《黄帝内经》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2、气的来源
(1)来源于先天,父母精气,藏于肾。(2)来源于后天:①水谷精气(脾胃),②自然界的清气(肺)。
3、气的种类
(1)元气,根源于肾,由肾中精气所化生,以禀受于父母先天之精为基础,赖后天水谷精气之营养培育而滋生。藏于脐下“丹田”,借“三焦”的通路循行全身,推动脏腑等一切组织器官的活动,是人体生化动力的源泉。
(2)宗气,是饮食水谷所化生的营卫之气和吸入的大气相合而积于胸中的气。胸中既是宗气积聚之处,又是一身之气的运动输布的出发点。它有两大功能,上出于喉咙而行呼吸,它关系到语言、声音、呼吸的强弱;其二是贯注心脉而行气血,凡气血的运行以及肢体的寒温和活动能力,多与宗气有关。
(3)营气,又叫“荣气”,是指运行于血管中的精气。生于水谷,源于脾胃,出于中焦,其性柔顺,有化生血液,营养周身的作用,故称“营气”。从生理角度而言,营气就是指血液的作用。
(4)卫气,是人体阳气的一部分,生于水谷,源于脾胃,出于上焦,行于脉外,其性刚悍,不受经脉的约束,气行迅速而滑利。它的运行,内而脏腑,外则肌表腠理(腠còu,肌肉的纹理),不受限制、无所不到。卫气作用:护卫体表,抗御外邪,温煦脏腑,润泽皮毛,调节腠理开合,控制汗液排泄、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
4、气的运动
气的运动称作“气机”。其运动形式可归纳为升、降、出、入四种。
5、气的功能
(1)推动作用
气推动血液将营养输送到全身,并将垃圾收回。“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的另一个推动作用,是激发和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人体整个新陈代谢过程,就是气的运动变化过程。
(2)温养作用
《难经·二十二难》:“气主煦之,血主濡之”。气属阳、主动、主温煦;血属阴、主静、主濡润,气是人体热量的来源,人体体温的维持,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进行生理活动的能量,都是气的温煦作用。
气的另一个温运作用是温煦精、血、津液,能使精、血、津液正常循行和输布,即所谓“得温而行,得寒而凝”。若阳气不足,产热过少,则体温低下,脏腑生理活动减弱,精、血、津液运行迟缓或产生代谢障碍等虚寒性病变。
(3)防御作用
气有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的作用。当机体气的防御作用减弱时,外邪就得以入侵而发病,《素问·评热病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气的另一个防御作用,是人体自我修复功能。疾病之后,邪气已微,正气来复,重新恢复机体阴阳平衡,则病愈而康复。
(4)固摄作用
《素问·生气通天论》:“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气为阳,精、血、津液为阴,阳气具有对阴气的固密和调控作用。气能固摄人体津液(汗液、尿液、唾液、胃液、肠液、精液)的分泌与排泄量,防止津液流失和妄加排泄。
气的固摄作用还体现在能保持内脏恒定的位置。若气的固摄作用减弱,可导致体内的液态样物质大量丢失或内脏下垂。如气不摄血,则可导致各种出血;气不摄津,则可导致自汗、多尿、小便失禁、流涎、泛吐清水、泄泻滑脱等;气不固精,则可导致遗精、滑精、早泄等。
气的固摄作用与推动作用是相反相成的两个方面。它们之间的相互协调,对于维持机体正常的血液循行和水液代谢平衡有重要意义。当气的生理功能失常时,又常引起气虚、气滞等病理变化。气虚主要表现为全身虚弱,元气不足等。气滞则是气的流通发生障碍的病理现象,局部或全身的气机郁滞常见两胁胀痛、胸闷不舒;脾胃气滞,可见脘腹胀满、嗳气、呃逆、纳差等。
(5)气化作用
精、血、津液等通过气的作用(提供能量)而发挥各自功能的过程。
(6)营养作用
血液中的营气,是水谷之精微,营气流注全身,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
6、调气之道
气血一旦失调就会引发各种问题,给人的感觉是身体很虚,容易得病。
中医说上药三品:精、气、神。精是物质基础,神是活力的表现,而气居中间,是能量的运动,它上通下达,既要帮助消化,将水谷化生为“精”,还要运输传达,将“精”送到五脏六腑,供养人体的“神”,使人成为一个完整的人。这三品当中,缺了“精”,人会营养不良;失了神,人如同行尸走肉;如果少了气的话,人则形神分离,命不长久。人常说“气若游丝”,就是气不足了,命在旦夕了。
《黄帝内经》开篇就说百病生于气,喜怒哀乐都会导致气的上蹿下跳。可见,气是极其容易受影响的,我们的不良情绪就是气的“致命杀手”。气不按照正常的秩序运行,水谷营养就无法送达该去的脏腑,就会造成营养的缺失。而我们不了解这一点,盲目进补,后果就是一边营养不足,一边垃圾过多。不仅如此,气本身的纠结还会导致各种病的发生。所以说,要养生,先要养心,心平气自和,气和则百病不生。所以我们经常听到一个词:平心静气。《黄帝内经》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而调气就是生活压力和身体健康之间的一个调节器,每天奔波忙碌之余,抽几分钟做做深呼吸,隔几天练练太极拳,就好像给体内环境来一个大清扫,体内没有了杂质,气血运行正常,自然就不会再受疾病的折磨。
据报道,81.2%的癌症病人在患病前曾遭受过重大事件的打击。北京、上海等地的调查发现,胃癌患者在确诊之前都有喜欢生闷气的习惯。现代医学正在下大力气研究肿瘤与情绪之间的关系。实际上,中医早就发现了二者之间的联系,《黄帝内经·举痛论》说:“余知百病皆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很多人一生气就吃不下饭,感觉胸口、咽喉堵得慌,这时候,他们可能会不由自主地去按揉胸口,其实这就是身体在自发地调节。之所以堵,就是因为那里有一团气,揉一揉,把气揉散了,胸口堵塞的现象也就缓解了。
在气的各种形态当中,关注最多的就是气滞。气滞形成的原因很简单,一个是寒,寒凝则气滞,冻住了;另一个就是忧思,忧则气聚,思则气结。经常忧愁、思虑的人,最容易得肿瘤。因为他们时常忧虑,导致气聚结在一块,运行不畅,就像下水道堵塞了一样,时间久了,难免发生各种病变,癌症就是其中最恶劣的症状。轻一点的,如乳腺小叶增生、淋巴结核等,都和气滞有关。最好的方法只有两个:
一是修炼自己的心胸,不让负面情绪对身体造成伤害。二是补气血,让气血顺畅运行。我们知道,气血运行的通道是经络,气血如果运行不畅,就会堵在那里,这时候最重要的是将堵塞的经络打通。所以,中医最强调的一个词就是“疏通经络”。人体内有12条正经,8条奇经,气血运行的时候,由于各种原因,不定在哪个地方就淤滞了。一般来说,淤滞的地方按压会疼痛,这也就是中医说的“痛则不通”。这时候,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在这些痛点上以按摩的手法轻轻揉按,揉到不痛了,问题也就解决了,这就是“通则不痛”。身体的每一个问题都会反应在经络上,哪里出了问题,就在对应的经络上敲敲揉揉,找到痛点,揉到不痛了问题也就解决了。但是,这些痛点如果不按、不理会的话,我们一般是感受不到的(除非淤滞到一定程度)。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多跟我们的身体“对话”,洗澡时、睡觉前,在身上多捏捏、多按按,这样才能发现潜在的问题,及时解决掉,免得留下后患。不过,我们不可能在同一时间照顾到身体的各个部位。所以,当心情郁结的时候,要想着可能肝经有淤滞;一顿不小心吃多了,或者油腻了,饭后两小时想着推推脾经;工作累了,压力大了,晚上想着好好地揉揉心包经……就像对待自己的爱人一样,让他(她)操劳了一段时间,总得想办法好好慰劳一下才好。经络就和生活一样,需要一条一条去疏通,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去解决!
气动则血行,气滞则血淤。治疗心血管疾病,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调气,让气能够井然有序地在体内循环,带动血液的流动,将体内的淤滞打通了,疾病就能够不药而愈。
7、养气方法
中医认为,人体就是靠气血在供养着,气行血行,气滞血淤。气血充足,运行通畅,人就会健康长寿,否则人就容易得病。中医所推崇的阿胶、红枣、当归,留传千古的四物汤等都是补血的;而气功、太极拳、六字诀等都是用来调气的,只要气血和顺,人体自然不会出问题。养气血又分两个方面:一是补,通过睡眠、药物和食物等方法来补充足够的气血,气血充足是人体健康的基础。二是运,光把气血补足了不够,还得把它们运送到身体各个部位,否则还是徒劳无功。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张子和说“气血流通为贵”就是这个意思。这里给各位介绍3种养气方法。
(1)养生桩(心息相依):浑元桩,两脚平铺于地,与肩同宽,全身放松,双手在胸前环抱,如同抱着一个氢气球,用力轻了这个气球就飞出去了,用力紧了这个气球就爆了。慢慢地臀部往后靠,如同坐一个高凳,似坐非坐。要领:随意站立、双手环抱、全身放松。浑元桩站上几分钟后,两个肩胛会发热、发沉,手心、脚心也会发热,继而全身气血都在涌动,能整体性调节人体的健康。
(2)静养法(凝神入气穴):安坐(卧)在床上,把身心一齐放下,自己浑身如融化,不许用一毫气力,好像没有这个身子相似。呼吸顺其自然,心也不许它用一点力,一起念便是用力了。意守下丹田:心属火、肾属水,心肾相连。火宜降下,水宜上升,水火相济,则蒸气内发。1—3个月,任督二脉自通。
(3)背部撞墙法:在离墙10-15厘米处站立,全身自然放松,用背部向后撞击墙壁,待身体弹回后再撞击,顺序依次是背的上部、腰、下部,左右肩胛和左右侧背,争取整个背部都撞到,5-10分钟。作用:督脉和太阳膀胱经都在背部,背部统领人一身之阳气,五脏六腑发生病变的开关都在背部,可促进身体血液循环,提高人体免疫力,降血压,治便秘、哮喘、失眠等。
8、生病现象
人的大部分生病现象是人体正气比较充足,有力量去冲击病灶、清理身体垃圾时所表现的现象,所以应该把它们当成正常的生理现象,而不应该去把它当成病因来消灭。当人在生病的时候,心里一定要安定,心定则气顺,气顺则血畅,气顺血畅则百病消。
对于一个有宿疾的人来说,只有气血充足了,病情才会显现出来。所以练功的人在功夫达到一定水平后都会出现一些“有病”的现象。这个时候要沉住气,定下心来多做些静功来增加自己的气血,以尽快度过这个时期。
我们偶尔打喷嚏、咳嗽、拉肚子、发烧等都是我们自己的身体修复系统在工作,不要一出现这些症状就滥用药物,否则这些药物就会破坏你自身的修复功能,那你就把命运交给这些药物了。只要症状不严重,最好的办法是静养,安心静气让自身的修复系统来完成疾病的修复工作,这才是真正的健康之道。
三、养生的第三个层次:养神
欲求长寿,应先除病。欲求除病,当明用气。欲明用气,当先养性。养性之法,当先调心,调心即养神。《黄帝内经》开篇说“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其后反复强调“神安则延寿,神去则形散”。
神到底是什么?中医认为:心、肝、肺、脾、肾五脏中分别藏有神、魂、魄、意、志五志,五志代表人的精神心理因素,五脏六腑一块儿工作时,会产生和谐共振,这个合力就是神。分而为五志,合起来就是五气朝元——神。这个神是超乎于物质之上,超乎于形之上、气之上的那个最早的推动力。神是主阳气、阳光的,神是通天的,具有大智慧。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养神。
五志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有物质基础,即精气,精气贮藏在五脏当中。精气是由水谷精微化生而来,所以,当人不吃饭,气血供给不足的时候,神就会离开自己的“宫殿”去“觅食”,神是五脏的主帅,它一旦离开,必然会引发很多问题。气血不足会导致“五脏神”出位,如有的人稍微刺激一下就怒不可遏,这样的人很明显是肝血阴虚,肝阳亢盛;而工作过于劳累的人,经常会感到腰酸耳鸣,记忆力下降,连思维都会迟钝很多,这往往是脾和肾的气血供养不足导致的……
1、神的第一个层次:情志
就是中医所说: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种情绪。
(1)过
大喜伤心,大怒伤肝,忧思伤脾,大悲伤肺,惊恐伤肾,劳虑伤神。情志跟疾病的关系非常密切,有些疾病就是因情志而起,你用药物治疗,治来治去都不好。
现代研究发现,性格内向更容易减弱人体的免疫力。性格内向的人,有事都憋在心里,导致肝郁,这种“内怜”的性格很伤神,容易导致体内气血凝滞而引发各种疾病。《灵枢·本神论》中说“忧愁者,气闭塞而不行”,“宗气不下,脉中之血凝而留之”。情绪不好会使气的流通受阻,出现气滞或气郁。现在流行的“癌症性格”的人便是神伤的典型代表,这种人往往是先由于情绪压抑,伤了神,然后才一步一步耗气伤精,最后形成病理性的病变,一旦诊断出来往往就是比较严重的疾病。心神不安,情性燥急,为致病致死的主导原因;相比之下,六淫的伤害就小得多了,可能是上火、咳嗽、感受风寒等,只要我们加以注意,基本上不会出现严重的病变,所以中医说“心神乃形之大主”。一个身体出现问题的人,如果精神状态很好的话,我们都会发自内心地感受到他的健康。否则的话,身体再健康,给我们的感觉也是无精打采,一副病恹恹的模样。这些就是“神伤”与“形伤”的区别,所以我们说,“形伤”事小,“神伤”才致命。
五志能够致病,五志亦能解病,解铃还需系铃人。解病之法:心定则气和,气和则血顺,血顺则精足而神旺,精足神旺者,内部抵抗力强,病自除矣。故治病当以安心为主。《黄帝内经》说“得神者昌,失神者亡”。一个人如果心胸宽广,小事不放在心上,则情绪不会轻易受波动,这样一来,气血调和,脏腑功能协调,正气充足,表现出来的感觉就是精神饱满,从内到外透出一种敏捷、健康。
(2)乱
人生最忌是个乱字,心乱了,对外紊事,对内打扰血气,使失正常。凡恼怒恐怖喜忧昏疑,都是乱,为多病短寿的根源。
人在生病的时候最忌讳是嗔恚心起。这个时候一定要安然顺受,让心安定。然后慢慢调理,健康很快恢复。心安才能气顺,气顺才能除病。否则心急火上,肝气受损,加重病情。心神宁一,则浑身的血气自可健全发挥。心定神一,信坚心专,可以统治百病,无不神效。凝神定气,物我两忘,这是养生的真谛。
(3)贪
无论是“过”还是“乱”,究其源头一个字,就是“贪”。身病之起,无不由心虚气弱,外邪乘入。而心虚气弱,每由心魂恼乱,真气不充,而现种种不安。贪财贪色贪名贪食贪睡贪胜贪乐逸,皆足以致病。贪之不得,于是乎嗔。贪嗔可使心荡气促,胆惊肝旺,六脉震动,五脏沸腾,外邪同时乘入,百病由贪而起,此病之起因。
神为人之君主,主明则臣安,神明则气足,以此养生则寿;主不明则十二官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要使神如同太阳朗照天空,则要除去贪嗔痴这样的阴霾。
乐观、达观是超级保健药。
2、神的第二个层次:观念(识神)
道家所讲的识神就是我们的后天意识,主要指我们的思想观念,观念不断重复会直接作用于人的潜意识,进而作用于人的植物神经系统,对人体的调节系统、修复系统产生决定性的力量,对人体正确的观念远比昂贵的药物和危险的手术更能帮助患者消除疾病。有了正确的观念,就会有正确的决定,就会有正确的行为,就可以预防许多疾病的发生。
中医治病的观念:人的健康状况的调节是靠人体本身所具有的调节、修复系统来完成的,而不是靠外部因素,外部因素只能起辅助作用。中医治病的思路是:给人体自身的修复系统提供正能量(扶正祛邪),让人体自身的修复系统充分发挥作用,来修复自己的疾病。
3、神的第三个层次:元神
“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中医判断人死亡的标准是什么?失神。我们经常说“失魂落魄”、“行尸走肉”、“魂飞魄散”,什么意思?丢一个魂不算死,丢两个魂也不算死,但如果把最重要的那个魂丢了,就真的死了,或者生不如死。
最重要的魂是哪个?老百姓平常说“三魂七魄”,“三魂”指胎光、爽灵、幽精,代表着神的三个不同层次和不同功能。其中最重要的叫胎光,另外两个,一个叫“爽灵”,它负责人的智力,我们说这个人有悟性、有根器、有天赋,这孩子很灵,这是“爽灵”决定的。还有一个叫“幽精”,它负责生殖、性欲、情欲。爽灵、幽精这俩丢了都没事儿,都还能活,我们说这人神还在。但“胎光”丢了,这人就是行尸走肉了。
胎光、爽灵、幽精,都是人的一种非常高级的神的活动,它代表了神的最高境界。看一个人失神了没有,看哪儿?眼神。中医看病人一进门,打眼的第一感觉非常重要。一看病人眼中的神散了,就没法治了。
《上古天真论》说:“故能形与神俱,度百岁乃去。”我们的心就像一个小旅馆,我们的神就像一个客人,它住你这儿叫“心舍”。住在你家,你把它伺候好了,它在你这多待一会儿,你的生活质量也高一点;伺候不好它,形和神就分开了。
人的元神和宇宙大道是相通的,和老子、释迦牟尼、上帝是相通的,其沟通的方式类似于波,通过共振效应,当你不断重复念“阿弥陀佛”、“上帝”时,“阿弥陀佛”、“上帝”的信息、能量就会通过共振效应,在你的身上发生共振,共振的强度和你自身身体的体质有关,如果你是“绝缘体”,你身上的阻力就大,“上帝”的正能量在你身上产生的效果就小;如果你是“超导体”,你身上的阻力就小,“上帝”的正能量在你身上产生的效果就大,当这种正能量大于身体疾病的负能量时,身体就好转。这就是为什么宗教能够治病,但有时能治好,有时治不好的内在原因。
四、养生总诀:道法自然
顺应自然是养生的最高境界。有悟性的人知道自己的运数,知道他应该干什么,不应该干什么。人如何才能发现自己是否顺其自然了呢?很简单,你有病了,你不舒服了,你不自在了,那你就是违背自然了。要做到顺外面大自然的自然,还要顺自己内在命运的自然,这二者是不可或缺的。
人只有悟到什么是“自然”了,才算是得道了。知道自然,然后能顺其自然,这个人就是神人。懂得顺其自然了,你就一定会成为良医大德。
什么是自然?自然就是任何事物都有阴阳两面,任何事物都要经过生、长、收、藏的过程。顺应这个过程,运用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去调节病人的平衡,自然顺道而为,很多病自然不治而愈,因为很多病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违背自然规律造成的。
当你把什么学问理解到她是非常简单朴素的时候,这时候你才是真正得到其中的三昧了。如果你还感到她是那么博大精深,深不可测,那是你还没有掌握到她的精髓,是只见到茂密的树叶,而没看到她的根本,这时候你还是处于“有”的阶段,没有达到“无”的境界。天下万事万物离不开阴阳,顺应自然是养生的根本途径,草木自然会生长,不需要你去拔苗助长,当你顺应自然之后,会真正享受到养生的真谛。
养生要诀:寂照照寂,切忌用力,成佛作祖无他秘密。具体要求:不许任何部分用一点气力,包括意念、呼吸、肢体,做到:眼不观,耳不闻,鼻不嗅,舌不尝,口不纳,心不想。此是唯一条件。如果有所思所闻所觉,即是用气力,甚至乎使臂指即是用气力。呼吸稍粗亦即是用气力。不久那呼吸自然而平,似乎不由口鼻内出纳,而浑身八万四千毛孔中有了动作,或张或翕,此时无我无身无气无心,天然心归本位。所谓引火归元,又名水火既济,为治疗百病之总诀。
当您掌握了顺应自然的养生规律之后,会真正享受到那种完全不用担心疾病的自信,这种感觉真是太棒了,但愿您也能和我一样拥有这份自信。
推荐
这是一个新课连接
子平八字通讲,付劲松老师视频直播深度揭示且人生下土,命系上天。……且甲乙生人东斗注生,……注生之时,各禀五行真气,真气混合,结秀成胎,受胎十月……的含义,学完令您进阶排盘批解预测三部曲。点开后面蓝色字体查看详情→命理学之子平八字实用通讲
好消息!!!最隐秘的上乘丹道修炼法:《太上昆仑法脉--内观课程》网络课,一门可能改变您修行信仰的课程,再次开演大道传奇!修炼太上昆仑法脉,回归上古昆仑道德。点开后面蓝色字体查看详情→《太上昆仑法脉--内观课程》网络课火热报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