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这些“数字化社区”,也太暖了吧!

居民住宅区门口、医院门诊大厅安装智慧一键叫车屏,解决老人打车难;在社区食堂吃饭, “刷”脸即可;对家里的小“精灵”喊一声“呼叫社区”,即可与居委会干部实时通话……

数字化转型

正在充分释放

数字化蕴藏的巨大能量

让整个城市更聪明、更智慧、更有温度

刚刚推出的“上海生活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方案”提出,到2023年建成至少50个生活数字化转型标杆场景。连日来,海岸君走访了北新泾街道、曹杨新村街道、田林街道多个社区,于细微处感受申城正在建设的“数字家园”的细节。

如果说,过去一些智能设备带来的还只是新奇的体验,那么现在,这些数字化的应用场景正深度融入上海市民的日常生活。尤其是,越来越多的银发族开始实实在在享受数字化生活带来的便利与美好。

新民晚报“上海时刻”

一键打车

出行、就餐“刷脸”即可

最近,家住北新泾街道北平南园的居民喻老伯在志愿者的帮助下,使用社区呼叫终端“智慧一键叫车屏”线上下单。输入手机号和验证码、出租车司机接单、在指定上车点坐车......经过简单操作和3分钟等待,喻老伯便顺利坐上了出租。“以前打车要走出去近200米才有合适的扬招点,还要等很久才能打上车,现在真是又快又方便!”亲身体验后的喻老伯欣喜万分。截至目前,街道已在北平家园、北平南园、金淞家园、协合花苑、剑河家苑、新泾五村、新泾六村、馥邦苑、新宁小区等7个居民区布局9个点位。

新泾六村一度被列为2019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应用场景试点之一

在曹杨新村街道梅岭园小区门口,新安装的“智慧一键叫车屏”也引来不少居民点赞。点击屏幕中央的“刷脸叫车”,系统完成扫脸识别后,自动搜索匹配距离最近的待运车辆,不一会儿车牌号码、驾驶员信息以及预计抵达时间一一显示在屏幕上。街道还与“申程出行”共建白名单,为社区内的高龄、独居、残障人士开辟绿色通道,确保他们的打车需求得到优先响应。此次先行投入到曹杨的设备已有9台。“到今年年底,社区总点位数争取达到30个,最终形成覆盖全区域的5分钟'一键打车’服务网络。”曹杨新村街道党工委书记许春辉介绍说。

安装在曹杨新村社区事务受理中心门口的“一键叫车智慧屏”

除了能“刷脸”叫车

老年人吃饭也能“刷脸”支付

位于曹杨新村街道武宁片区社区食堂是名副其实的“网红”食堂,餐品可口、干净卫生,还有能自助结算的智慧餐盘。只要将装有芯片的餐盘放在结算台上,就能自动显示菜品总价,年满60周岁以上的老人,还可将人脸信息与敬老卡互相绑定,用餐支付,“刷脸”即可。智慧餐盘除了大大提升了用餐结算的效率,还能统计点单量,让社区食堂越来越了解老年人的口味,哪些菜是老人的心头好,哪些菜可以改进,大厨心里门儿清。

一键呼叫

小精灵、小管家有求必应

“'曹杨精灵’教我唱红歌

既标准又有耐心,比儿子教得还好呢”

独居老人叶红对家里的新科技赞不绝口。这款由曹杨新村街道定制的“曹杨精灵”对老人“有求必应”:需要寻求帮助,对着“曹杨精灵”“呼叫社区”,即可与居委会干部实时通话;想了解社区最新动态,念出关键词就能听到新闻语音播报;每天早上对着音箱“打卡”,居委会就能同步知晓老人健康状况,做到重点关注、精准走访……

“声控操作简单易学,老人每天打卡报平安,后台自动统计数据,一旦发现某位老人连续多日没打卡,居委会干部有的放矢开展走访工作,既不过分打扰老人的日常生活,又为社区工作增能减负。”金梅园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刘娱说。

普陀区民政局副局长黄耀红介绍,自去年起,普陀区“为老服务热线”升级为“一键通”应急呼叫,区民政局为辖区内的高龄独居老人安装一键呼叫设备,老人可以通过设备向呼叫中心一键提出紧急呼救、信息查询、生活服务需求,呼叫中心7 ×24小时值守。而对于家中没有电话线,或是不愿意安装智能设备的老人,由呼叫中心定期主动关爱,并将区级数据库中的老人信息下沉到街镇社区,通过社区智能音响等设备,让老人信息在社区中与居委会实现“最后100米”间的高效流通。到今年年底,“一键通”应急呼叫预计覆盖全区90岁以上高龄独居老人。

田林街道城运中心“智能感知”终端

在田林街道,今年也有不少老人家中安装了一块智慧屏,只要点击“一键”,就能连通“家庭管家”。

“我们在开发中,尽可能简化智能呼叫设备的操作,因为只有让老人们真正用起来,我们的智能设施、数字化应用才能发挥作用。”

据“智慧养老”项目开发负责人陆圣岳介绍,家庭管家将根据老人“一键”发来的需求,派单通知对应的社工、志愿者、第三方服务商并且追踪满意度反馈;街道城运中心监管家庭管家整个接单派单服务过程。据了解,“一键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正在田林十二村试运行,街道将结合前期收集到的具体需求定制服务,成熟一个上线一个。

政策找人

数字化挖出更多帮扶对象

“与过去相比

这一次数字化转型的重点是什么?

如果仅仅理解为

为小区安装一些智能设施

恐怕是不够的”

在北新泾街道办事处主任刘丽萍看来,转型最根本的是要真正发挥数据的作用,加速数据的联通和流程的再造,是一个重构数字生活范式、重构社区认同的过程。

“北新泾街道——乐爱家”的“小白屋”充斥着最前沿人工智能技术

比如,北新泾街道建设了“社区大脑”。“我们在本地有个数据池,但没有跟外围打通。所有的数据在本辖区内部的'池子’里流动,现在我们就要想办法让'社区大脑’里的数据汇入'一网通办’'一网统管’这两张网的'大江大河’里去。”刘丽萍介绍,北新泾街道的智慧康养综合服务管理系统,正通过数字化手段,链接“两张网”,从“人找政策”变为“政策找人”。

“一网通办”进小区

街道还推出了长宁区首个“智慧助残综合服务系统线上平台”,通过大数据分析,为社区残障人士精准画像,发现其隐性需求,推送政策与服务。

小区生活垃圾定时定点投放站采用AI监控

小区智能停车系统

助老样板间里,无线网络生物探测系统,可精准感知房间内老人走动、摔倒、静卧等姿态,如发现老人有异常,系统会通知紧急联系人和居委会干部上门查看

在田林街道的城运管理平台,一张大屏幕上跳动着各类管理数据。其中有一类数据格外引人注目。屏幕上滚动显示的实时数据表明,截至目前,田林街道大病、重病人员为347人,占全区大重病人数为9.71%。“如果这些人自己没有申请过各项帮困救助,就很难纳入到帮扶范围里;部分新增大重病人员也无法及时享受到相关政策性帮扶。但现在我们可以通过数字化手段尽快为这类人群'画像’,变被动发现为主动服务。” 田林街道党工委副书记李岩介绍说。

“民生画像”是什么?

所谓“民生画像”,是指田林街道主动发现在“一网通办”办理大重病登记相关业务的居民,大数据平台自动进行数据融合,补全该户家庭基本信息、居住信息、帮困信息、标签信息等,并推送至“汇治理”(徐汇区的一款线上政策咨询和业务办理软件),派单给社工上门走访了解需求。

海岸君在平台上看到,系统还会为帮扶对象指定个性化政策选择。比如一位居民,大数据筛选出他符合三条帮扶政策,系统形成了两套服务方案,A方案为“鉴定丧失劳动能力 办理提前退职 免费儿童学业指导活动”;B方案为“领取两年失业金 之后领取大龄就业补贴 免费儿童学业指导活动”,最终帮扶对象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选择了政策A。

让数字化转型转出更多的人情味

当我们走进上海的大街小巷,与社区里的基层工作者、居民们聊一聊,也许我们就能理解,在信息技术已经经历了飞速发展的今天,再提“数字化转型”的深意。

“数字化转型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根本上是为了人,让广大市民深切感受到生活更便捷,家园更美好。”在上海市经信工作党委书记沈军看来,上海提出要在经济、治理、生活三方面全面推进数字化转型,经济数字化、治理数字化最终也落脚于生活数字化,都是为了提升城市的生活福祉,创造出人民所向往的美好生活,让群众有更多实实在在的感受度和获得感。

“当一项新技术开始改变人们生活方式时,我们恐怕不仅仅要提醒大家提高技能学习,而是要更多思考如何回归'技术为人服务’的初心。要帮助那些被数字化鸿沟困住的老人们,也不仅仅是解决技术的问题。”

今年以来,市经信工作党委开展了一系列党员为老服务活动,让广大老年人更好地适应并融入智慧社会,不断关注老年人、残障人、低收入等弱势群体的诉求。沈军透露,目前,已经成立了多家单位共同参与的养老数字化转型专班,推动“为老服务一键通”试点,已初步确定将“预约挂号、紧急救援、叫车出行、康复出院、政策咨询”等五大功能作为首批试点服务。

“数字化转型的目标应是实现数字包容,而不是加剧数字鸿沟。让城市中的每个人,都能感受到数字化带来的温度,享受更美好的品质生活,这也是彰显城市软实力的重要内容。”


金海岸工作

作 者 | 叶   薇   陆佳慧

摄 影 | 刘   歆   叶   薇

视 频 | 刘   歆   叶   薇   徐易飞

编 辑 | 梁   群

金海岸

新民晚报金海岸工作室 关注金融经济、民生民利,高专精的解读、接地气的资讯,我们都有。
1840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