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联合共创青少年健康成长环境

人从一出生就开始适应环境,并开始探索环境,探索是一个不断“尝试—受挫(成功)—再尝试—再受挫(成功)—再尝试”的过程,是成长和学习的过程。这应该是一个“愈挫愈勇的过程”,是一个人获得成功与自信并产生远大抱负和理想的过程。这个过程中会让人不停地获得满足的愉悦感,不停的产生继续探索的力量。但是当前初中生的现状,确实令人堪忧:厌学、弃学、早恋、网瘾、霸凌。这些现状背后发生了什么事?是学校教育的问题,还是家庭教育的责任?这些现状只有家校联合,共同探索解决。

回想孩子五六岁之前的成长历程:ta的第一次微笑;ta的第一次抓握;ta的第一次翻身;ta 的牙牙学语,第一次叫爸爸或妈妈;ta 的第一次站立蹒跚学步,ta的第一次跌倒……每一次爸爸妈妈都会为ta的成长感到惊喜,甚至夸耀……孩子生活在宠爱中,无比欢喜而自信,更加大胆地去探索世界,更加勇敢地去模仿大人所做的事……这个时候的爸爸妈妈,都是满心欢喜而自豪的。可是这种欢喜和自豪从什么时候开始消失了呢?孩子再也听不到夸奖,得不到认同,看不到爸爸妈妈眼中欣喜的亮光……而孩子呢?一提学习就头疼,一提作业就烦躁,孩子聪明伶俐智力正常,但就是告诉你:老师,我不学,我学也学不会……作为老师,对这样的学生可谓十八般武艺,软硬兼施,可效果呢?真的有一种挫败感,无力感,只能看着那几个成绩还不错的苗苗,维持着自己作为老师的自尊,满心惭愧、沮丧、无力。

作为老师,被鄙视也罢,被质疑也罢,可是这就是一学期一学期的积累下来的真实感受:看着学生考试成绩单上的那可怜的数字,作为老师的我,满心惭愧、沮丧、无力。此时此刻真的感觉自己的自尊是如此微弱。

学生的家长呢?一面看着孩子的成绩愤怒焦虑,一面对农村教师产生质疑。总之不光是对学生的情绪化,也有对老师的情绪化。那么问题的关键点在哪里?如何解决?这不但应该是老师要考虑的问题,更应该是家长与老师共同沟通解决的问题。

孩子的主要问题不光是厌学弃学,还有早恋、网瘾和霸凌。

青少年厌学可以说是当前普遍现象,而弃学孩子的数量也是相当可观。初一初二厌学弃学,初三孩子想要学习时,却学不动了。这些厌学孩子的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ta们的内心存在着怎样的冲突?

可以说厌学弃学是学生内心深处的叛逆的表达,有些孩子以叛逆对外界(父母或养育者、老师和学校)表达攻击;有些孩子比较乖巧,以顺从表达攻击:他们不爱学习,可是考不好对不起爸爸妈妈,对不起老师,只有努力学习。ta们渴望被赏识,以各种方式引起老师的注意,但是却很少能有自己的理想,并为理想去努力自主地学习。

为什么现在的孩子生活条件这么好,出现的问题却这么多?其实正是良好的条件,让孩子有了更多的需求,才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厌学弃学,原因在于童年期以游戏探索世界的阶段,却让孩子参加各种特长班、补习班;早恋和孤独相伴,是青春期的心理现象,而孤独感加剧了早恋;网络成瘾是因为孩子在网络虚拟的世界里获得了心理的满足。霸凌是当遭受了挫折却无法向其根源发泄时,有人可能会转移目标向他人攻击。

我们教育者面临的这些问题,绝不是单靠学校教育能解决的,只有协调家长共同认识孩子的特点,想办法解决,帮助青少年健康成长。

所以我们要从建设教育环境入手,联合家长共同协调教育目标,创设健康积极宽松的教养环境,关注孩子心理健康。

首先要共同反思,我们教育者(家长和老师)如何造就了这样的孩子?家庭教育(家庭养育环境)给了孩子怎样的影响?你要孩子放下手机,那你家长在做什么?你的孩子学习时,家长在做什么?当孩子出现困惑时,作为家长是否及时关注,及时的帮助孩子解决了?这是作为教育者(家长和老师)必须反思的问题。孩子出现症状了,我们批评打骂?控制?惩罚?苛责?甚至羞辱?可以吗?不可以!

作为教育者(家长和老师),思想不能僵化,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孩子。要学会从孩子症状的雾霾中去发现一缕阳光——那是孩子积极向上的兴趣,自我成长的动力。

为什么多数孩子家长说话没有老师说话好使?这就是需要我们老师去工作的:孩子对谁服气,就听谁的话。这是需要家长反思并要努力解决的问题。老师要跟家长沟通:与孩子做很多事情时,一定要跟孩子建立一段关系,去关注孩子,尊重孩子,去帮助孩子成长,而不是说教控制苛责甚至羞辱。人与人之间是需要情感联结的,好的情感源于好的关系,这就是爱。爱需要倾听、理解、尊重和积极关注。人有不同的需求,(如下图)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青少年的需求达到了小康阶段,也就是说ta们目前有较高层次的社会需求(亲情、友情、爱情)和尊重需求(自我尊重、被他人尊重、信心和成就),这些是需要成人去了解,去接纳的,这些需求得不到满足,孩子可能会产生压抑愤怒甚至攻击或者抑郁。一个孩子如果情绪低落,会思维缓慢,影响ta的思考,也不会有多少兴趣去完成学习任务。

所以老师和家长要了解孩子的这些特点,给予适当的满足(尤其是自尊的满足),给孩子的生活照进一些阳光,让ta们有一些自己的东西。要让孩子看到哪些是我的强项,哪些是我的弱项,哪些即便不是我的强项(比如学习)也必须努力达到考核要求。这些都没有固定的方法去解决,都是一些需要智慧的创造性工作。

做好这些工作,良好的关系很关键,良好的互动维护孩子的自尊,让孩子体验到ta的成就,鼓励孩子有自主性的真正投入到快乐的学习当中,找到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教育孩子不能像割韭菜一样,一刀齐的收获。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个体,有自己发展的频度,有快有慢,我们教师要做的工作就是沟通家长,家校联合,创造一个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环境,慢下来,再慢下来,静静地等待ta们成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