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洋寻觅周寿宪的人生数据
登上高山激流才能感悟到时光快捷不复返,回顾半个世纪的历史漫长而又短暂。当年,有许多科学家和出国留学的知名学者,跨越大洋回国,有的如同烛照周围,辉煌一生,有人却似流星一闪而过,不再露面。周寿宪就是一颗流星,1955年,他怀着报效祖国的赤诚之心,冲破美国政府的重重阻挠,和众留学生一起回国,立志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周教授在美国做过磁心位移寄存器、半导体脉冲电路,是国内少有接触过计算机的专业人才,到北京后分配到清华大学无线电系参与筹建计算机专业。
1956 年9 月11 日, 闵乃大率计算技术考察团访苏,右二起,吴几康、周寿宪、何绍宗。
向科学进军的周寿宪
一年后,就赶上新中国“向科学进军”,科学的春天来临。他被推选进入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计算技术和数学的26人规划组,随后又担任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筹备委员会14位委员之一,时年31岁。他应邀参加计算机训练班讲课,为计算机事业培育人才,踌躇满志。1957年,参加中国计算机访苏代表团,从9月至年底在苏联调研,学习,从美国回来,有着真才实学;赴苏访问,表达着国家的信任。回国后继续在科学院计算所工作了一段时间,再返回清华,有目共睹,周寿宪先生为我国计算机事业的创立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踌躇满志为计算机事业培育人才
周寿宪教授的经验和学识起了重要的均衡和领航作用,那时教研组开展了911计算机的研制工作,这是一台电子管计算机,有二十多个大机柜,是全校重点科研项目,经历长达6年的时间成功地投入了运行。任务上马不久又遇到三年困难时期,在缺粮少油、甚至出现浮肿病的情况下仍然保持了高昂的斗志,911研制过程中,所遇到的器材供应的困难,也是今天难以想象的。所用的外存存储器只能是靠自己去研制,自己找原材料加工、调试。实实在在地提供了一个从计算机的设计、制造、到运行,从器件、硬件、软件到应用的全面接触和深入掌握的大好实践机会。
1961年,全国第一次计算机大会在汕头召开,各地代表从广州乘坐大巴,直奔汕头,430公里的沙石路跑了一整天,周锡令回忆说,会务组对他非常关照,安排周寿宪和一位领导坐小轿车,轻松到达。
1958年新年周寿宪等(左五)与苏联专家苏启林合影
清华大学自9班(1959届)毕业合影,前排左三起,童诗白、周寿宪、钟士模、金兰、章燕申、唐泽圣、吴麒。
清华大学自203班(1962届)毕业合影,中排左五为周寿宪、左六为钟士模、左七为金兰。
教学理念和讲课风格生动奥妙
周寿宪是清华自动控制系4位副教授之一,在计算机教研室讲授《脉冲技术》《计算机原理》等,都是专业新兴课程,指导学生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他响应学校号召,还承担了新的教学实验的编排,抽空带学生上实验课。曾当过他讲课的辅助教师王尔乾说,周先生的教学理念和讲课风格给了他很大的启发,使他获益匪浅。他讲课有两个特点:
一是善于把复杂的事情,用通俗而贴切的语言来概括,生动奥妙,令人难忘。他说(数字计算机的)控制器就是在适当的时机,向适当的地方发送适当的脉冲。这个“三适当”的概括广为流传。第二个特点是讲课不是面面俱到,侧重讲重点、难点,善于归纳,语言简炼,逻辑性强,阐述问题干净利落,对非重点内容则一笔带过,或者干脆不讲。对于习惯苏式讲课风格的同学,对他的美式讲课不大适应。意见反映上来,他却不以为然,坚持学生课前要预习,上课才能听懂,部分同学按他的要求做了,几堂课下来很有收获,很快改变了看法。
周寿宪在教研组里寡言少语,但他是一位心境随和,不拘形式的教授,是一位温文尔雅的谦谦君子。他身材不高,体型消瘦;性格内向,不苟言笑,为人正派,待人平和。他穿着整齐,春秋季总是外着一件米色风雨衣,上下班则骑一辆在清华园少见的跑车。
1958年新年,青年教师和009班同学给老师拜年,右五为钟士模老师、右六为周寿宪老师。
师生沉痛悼念 生涯辉煌
10年后,“文化革大命”突袭,原有秩序轰然倒塌,最令他难受的是跨洋回来被认为是带有特殊的背景,压上沉重的枷锁。在江西干校见他已目光呆滞、面无表情、动作迟钝、神情抑郁、脸色憔悴、精神失常的外部特征已表露无遗。可军宣队员却说他是装的,时不时的开展批判,个别人还施以拳打脚踢和漫骂等人身侮辱。在十月金秋来临之前,虽已回到北京,但他的信心最终破裂,在新林院的寓所内自缢身亡,结束了他的短暂又辉煌的生涯。
文革结束了,学校在大礼堂为他开了追悼会,后来成为院士的朱光亚,夏培肃等老朋友、老同事以及系里师生沉痛悼念为我国计算机事业的开创以及清华计算机教育事业的建立作出很大贡献的周寿宪先生。
跨洋寻觅先生的人生数据
长江流水变暖又转凉,反反复复,多年来谁也不知道他走在5月的那一天,就是校机关的历史文件,记述的也是不完整的缺项数据。
每次进入这个百年学府,我尊崇这里的每块土地,因为那里都可能留下周教授的足迹,落下他的信念和事业。好多年来,不论在5月的那一天,我都怀着深深的敬意走进放置雕格了格言大石的校门,又怀着悲涩的遗憾离去。看着FT楼进进出出意气风发的计算机师生,不知道他们还知道,还记得周寿宪教授吗?
数学家笛卡儿的梦
回忆周寿宪宪先生的文章很多,但他离去时刻却有遗漏,只记录在5月。提到生平51年的周先生,总要想起数学家笛卡儿,他同样也有过自己人生的梦,事业的梦。
笛卡儿,1596年3月31出生于法国西部的希列塔尼半岛上的图朗城。是法国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1650年2月11日,逝世于斯德哥尔摩,享年54岁。
1619年11月10日,圣马丁夜,23岁的笛卡尔在德国一个小村,做了三个梦,见到了一把魔钥,运用它可以打开数学的探索大道,他将代数之用于几何,这一天就被看成是解析几何的公认诞生日,也是现代数学的公认诞生日。
1649年,他在荷兰小村挨格蒙德专心学问。19岁的瑞典女王克里斯蒂娜邀请笛卡尔去瑞典教她哲学,以期使自家宫廷成为艺术的庇护所和有学者荟萃之处。女王派出一位上将弗莱明率舰去迎候,全舰人员都慷慨地愿意由这位还不心甘情愿出门的数学家支配。10月,他终妥协北上。受到热烈欢迎之后,每天清晨5点就开始起身为精力充沛的女王讲课,下午皇家科学院的筹备接连而至。天气严寒,疲惫不堪的笛卡儿被好友的肺炎传染。
周寿宪和笛卡儿一样勤奋,同样年龄他也获得学位,也描绘过新兴专业的起点,跨越大洋满心抱负。两人寿数相近,遭遇却有不同。笛卡儿是法国人,18岁从军,10多年中走过多个国家参战,后来拒绝中将军衔,专心学问,游走各国,从未被疑身为间谍,不仅得到瑞典女王青睐,之前荷兰被放逐的美丽的伊丽莎白公主也仰慕他的学识,拜他为师,并终生为友,也不忌讳当政王室。
为新中国的计算机指点迷津,规划蓝图,那可不是只有一条军舰的军官水手为他所支配?“十二年远景规划”适逢一个甲子,虽至今少人提及,历史仍在!
徐舜寿的《数学大师》仍是传奇
2016年5月31日,一大早,看见网上一篇文章,“寻找Y同学母亲的死亡日期,花费七八年时间。”我搭了一句留言,“我也不知道周寿宪教授的去世日期,遍寻不着。”没想到,被网友王友琴见到,她说,自己认识周教授的儿子,一会就告诉我那个日子是5月30日。
此刻,美国时间恰巧是30日的午夜,正好是周教授去世40周年的忌日,真是老天冥冥之间有眼。经过仁人志士奋斗多年,清朝寿终正寝已经半个世纪,我们早已没有了女王,人民站起来了。周寿宪教授怀着美好地愿望,回国工作,卓有成效,他有幸进入中南海,受到领导人的接见。
时光流逝,为什么我要想起笛卡儿?描写他的事迹的那本书,就是徐舜寿先生1948年从美国带回来的《数学大师》原版,60年前的风暴中,飞机设计大师徐舜寿也被迫害离开人世,金秋之后,这本书才由他的学习计算数学的儿子徐源从抄家物资中讨回,翻译出版以资纪念,并送给我一册。
阿基米德-生于公元前287至212年,那时还没有准确的日期记录,到了笛卡儿,布尔时代,他们的人生时间节点都是清清爽爽,记录完整,对人生是一种尊重,人类社会就是这样不断进步的,
找到周教授的时间节点,我很欣慰。现在,中国的计算机大师,还缺少一位闵乃大教授,他是中国第一个计算机组的组长,1958年返回德国,仅仅知道他于2002年5月于斯图加特去世,那一天依然不知。
注:《数学大师》徐源译.一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4年。原文:
《Men of Mathematics:The Lives and Achievements of the Great Mathematicians from Zeno to Poincare》
周寿宪副教授简历
1925年10月6日生于江苏淮安。1942年上海南洋模范中学毕业,1946年获得重庆中央大学电机系学士学位,1946-1947年任上海电话公司学习工程师,1947年赴美留学,1949年和1951年6月分别获得密歇根大学电讯系硕士和博士学位,后在美国保罗公司计算机厂任研究员,从事过磁心位移寄存器、半导体脉冲电路等科学研究。
1955年5月回国,任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副教授,1956年,为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计算技术和数学规划组成员,中科院计算所筹委会委员;1957年,为中国赴苏联计算机考察团成员,1955年11月至1969年7月历任清华大学无线电系、电机系、自控系教师。
期间于1956年11月至1959年7月兼任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副研究员,1956年初在清华大学参与筹建计算机专业,副教授,1976年5月30日去世,享年5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