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幸,这个世界还有光

文:老友手札 普通心理咨询师

网络是一个拥挤且满是喧嚣的地方,虽然很容易让人迷乱其中,并变得狂热,可伸手想抓住点什么的时候,却发现里面其实空无一物。

虽然平时花费在电脑前的时间确实不少,但更多的是在码字,间或也会看看新闻与电影。可即便是我这种使用频率的人,也觉得现在的朋友圈、视频与图片平台变得略微有些吓人。

这倒不是说现在的舆论氛围越来越真假难辨,亦或是如早前一般,上午工作室刚辟谣,下午事主就进去了,而是,只要一件“能击破人底线,引发大量情绪”的事情发生后,你在随后的几天里就好像被不同人、从不同角度用同样的故事给包围了,并且海量的情绪也经由这样的传播淤积在自己的四周,搞得人像是得了重感冒一样,头疼欲裂、呼吸不畅,还怎么甩也甩不掉。

汹涌又重复的事件,再加上无边无际的情绪,这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种沉重的负担。

而就现在来看,这种冲击似乎也并没有想要停下来的趋势。

“大人,时代变了”,现在已经不是那个“反手一个辟谣,接着就敢律师函伺候”的年月。所以,那些迫不得已的道歉与不知是否是真心的澄清,和“当下风声越来越紧”之间有没有一些暧昧关系,这现在确实也难说。

但可能你也早已习惯了虚拟世界这繁盛中充斥着的真真假假,并且一边习惯,一边继续呆在里面,甚至于没过多久就忘记了曾经有发生过“冲击自己世界观”、“冲击自己人生底线”的事情。

这到底是该说我们忘记的太快,还是互联网没有记忆呢?

我想你也看到过类似“男男女女突然化身柯南,根据网络上的蛛丝马迹确定了另一半出轨”这样的故事,而这些蛛丝马迹自然是过去事主的所作所为留下的,所以互联网不仅有记忆,而且还会在我们忘记了之后依旧记得,就好比某一天突然你去往自己许久没有登陆过的空间,意外的发现“我之前还拍过如此奇葩的照片,黑历史呀黑历史”。

所以,可能性更大的还是倾向于“我们忘记的太快”。

但这里与以往我们遭受的欺骗与背叛并不相同,因为在互联网上看到的让我们大跌眼镜的、内心受到极大冲击的信息,往往跟我们并没有关系,我们只是看客,产生的反应也只是对事件本身。不是亲身经历的事情,又如何能记在心里呢?

“但是那会儿我确实感觉很不舒服。”

我并不会去否认这一点。

人的大脑时刻都在进行着信息的处理,这份处理,甚至在我们熟睡了之后也依旧在进行。而既然是处理信息,自然包括了“产生感受”。

这个“产生感受”是一个自动化的,并且略显机械性的行为,也就是我们在成长过程中,把自己的一些观念、想法、认知与习惯深刻内化之后,对于周遭的事情便不用调动回忆去思考“我之前是如何面对这件事情的”,就能立刻产生与之前差不多的反应。

所以,我们产生感受,这往往只代表着我的大脑在正常运转,在安静地发挥着自己“初次分析,并产生反馈”的功能,而究竟是否是我们亲身经历的,这就已经不重要了。

其实,这跟我们看了恐怖电影,然后夜里睡不着觉、看了喜剧电影,一天都挺开心一样,我们产生感受,并不代表我们真的经历了这些、我们产生感受,并不代表我们就能记住。

每个人都看过多部电影、多本小说,以及很多具备冲击性的新闻,而在每次被里面的内容感染后,我们要么十分痛恨其中的一些东西,想要惩处其中不好的那一方、要么基于悲悯,想要去捐款、要么意识到自己的不足,想要做出一些改变。

这是我们内心中的善,在影响我们。但这份善,其实十分的虚伪。

因为更多的时候,待生活中有了新的冲击,或者基于这件事带来的冲击逐渐消退之后,我们就忘记了当初要做些什么。

前两天,一位悲困交加的年轻人离世了。而他的离世也刺痛了很多很多人,以至于到了今天,大家想起这件事内心也还是有很多刺痛。

是的,我在这里用的词是“刺痛”,而不是“悲伤”。

因为我们之所以如此受这件事的影响,并不仅仅是源于他凄惨的身世,以及当下居然还有人需要一片片买药等事实,而是“面对灰暗的过去、阴霾的当下,以及没有光的未来,他从未丢掉自己做人的底线,一直都在认真地、努力地做好能力范围内的事,并用尽全力在决定不了结果、改变不了过去的时候,去尝试着‘决定过程’、直面当下,并稍稍奢望着能有‘未来’”。

这与我们过着还不错的生活,却又挑三拣四、明明拥有的不少,却不知珍惜、总是很难坚持自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确实很扎心的,不是吗?

所以,不仅在网络上,在身边我也看到了一些想要捐款给他的朋友。不过,我并没有支持他这么做。

“你这是什么用心?”

人死不能复生,而“想要捐赠”其实也是在逃避问题。

这件事刺痛了很多人,也刺痛了他,而捐赠在表面上看确实是好事儿,但也会带来一种“我并没有什么都没做,我在自己力所能及范围内做了一些事情”的自我安慰,这便能冲减这件事带来的刺痛。那接着往下发展就是,过去我是什么样的,现在我依旧是什么样的。

即便已经被这件事情刺痛了,就说明在内心深处其实我对自己当下的生活状态是有意见的,是希望有所改变的。那如果就这么轻易地把这份刺痛给冲减掉了,不就和之前一样,情绪自然消退了之后就把这件事给忘记了。

这是不是也挺像“喜欢的时候当个宝,不喜欢的时候连想都不愿意想起”呢?

没错,基于情绪的努力,往往是盲目且廉价的。

在抱怨虚拟世界杂乱的同时,其实我们自己也被一些东西遮挡着,活得并不透彻。

我觉得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状况,就在于“我们太依赖情绪”,导致有巨量情绪的时候,我们有动力做出改变,情绪没了之后,就没办法继续,或者直接就不开始了。

所以,在跟那位朋友讲的时候,除了提到“个人认为不要捐款”外,还有“如果你真的有所触动,那就把这份触动放在心里,然后带着这份触动认真的过好自己的人生”。

不可否认的是,这样做确实有一些苦,可只有适度负重,人生才不是随意飘荡、才能真正前行。

谁都不能避免被生活“刺痛”,而这些刺痛之所以出现,就是为了让我们借着这些微弱但直抵人心的光,看到狂热中的空无一物,并探寻自己和当下的生活究竟是什么样的。

由此,才能真正找到自己与自己的人生方向。

是啊,没有光,哪儿有路,而所幸,这个世界还有光、还总有光。

感谢朋友你的阅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