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燕中 | 《黄帝内经》气厥论篇详解1

《素问·气厥论篇第三十七》:“胞移热于膀胱,则癃溺血。膀胱移热于小肠,鬲肠不便,上为口糜。小肠移热于大肠,为虙瘕,为沉。大肠移热于胃,善食而瘦入,谓之食亦。胃移热于胆,亦曰食亦。,鼻渊者,浊涕下不止也,传为衄蔑瞑目,故得之气厥也。”

名家注释
01

黄元御注:“胆热移于脑,以相火逆冲,脑髓蒸淫,液流鼻窍,则辛鼻酸。鼻渊。鼻渊者,浊涕下流不止也。热邪淫泆,传为衄鼻孔流血。蔑汗孔流血。瞑目目光昏黯。之证也。”

厥气与气厥
02

释字:厥者,《说文解字》:“发石也。从厂,欮声。”欮者,《说文解字》:“逆气也。”“厥”与“欮”两个字的字形相差一个“厂”字,“厂”字的意思是山石之厓岩。“厥”与“欮”都是逆于上的意思,其不同点:前者是投石头,后者是逆气,“厥”逆的力量要强大很多,相对来说“欮”就比较弱了。

经文当中关于“厥”的内容很多,其基本意思都是相同的,就是逆于上,但是逆于上所形成的症状是寒证还是热证,情况就比较复杂了。

这里我举几个例子,《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厥气上行,满脉去形。”《素问·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少阳藏独至,是厥气也,跷前卒大,取之下俞,少阳独至者,一阳之过也。”《素问·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汗出而身热者,风也;汗出而烦满不解者,厥也,病名曰风厥。”《素问·厥论篇第四十五》:“黄帝问曰:厥之寒热者何也?岐伯对曰: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

从以上经文中可以看出,所谓“厥”就是应降不降而上逆的病症。气厥应该就是气不降反逆于上,气有余便是火,因此《素问·气厥论篇第三十七》所介绍的病症多属于热郁于上的症候。治疗方法如何呢?经文《素问·腹中论篇第四十》中有论述:“帝曰:善。有病膺肿颈痛胸满腹胀,此为何病?何以得之?岐伯曰:名厥逆。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灸之则喑,石之则狂,须其气并,乃可治也。帝曰:何以然?岐伯曰:阳气重上,有余于上,灸之则阳气入阴,入则喑,石之则阳气虚,虚则狂;须其气并而治之,可使全也。”

由于厥逆于上,因此热郁于上,但是由于气不降,寒在下焦,这时选择治疗方法不能单一。单纯用灸法,病人将失音。因为阳气郁于上焦,如果单纯用“石法”,所谓“石法”就是以重镇安神、清热泻火为主要。“石法”会因为过寒伤阳,伤阳则精不藏而泄,精泄而神浮不归而变为发狂。因此,治疗方法当选用上下同治,清热潜阳在上,温阳祛寒在下。

厥气是气逆于上,气不降而郁于上表现为发热。而本章所介绍的是“气厥”,是气因热而逆于上,闭郁于上窍的病症,表现为鼻出血、目劳无精、合目瞑瞑等症状,其症状类似于阴液耗损,风痰阻滞上窍。

胞移热于膀胱,则癃溺血
03

释字:胞者,《说文解字》:“儿生裹也。”这里的“胞”应该是女子胞,奇恒之腑之一,地气所生,藏而不泄。但是奇恒之腑与五脏还是有区别的,两者共同点都有藏而不泻的特点,五脏又称五藏,是五行之所藏。奇恒之腑在藏精的同时也有排泄,包括津液、水等在内的有濡润功能的物质。

《难经》指出:“腑多热,脏多寒。”腑多热的原因是由于腑为阳,肺气推动经腑气降,当腑气不降而气逆上时会表现出热证,这也就是腑多热的原因。女子胞有降下的作用,一是表现在女子精盛时每月有一次月经,月经古人称之为经水。

二是表现为女子孕子后要生产。三是阴道中正常时也会有一些津液流出润滑阴道。女子胞虽然是奇恒之腑,但也有排泄的性质,因此当女子胞瘀阻时,瘀而化热于胞中。而当女子胞移热于膀胱时,则会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湿热刺激症,经文中的临床表现为尿的癃闭和血尿等症,这也是厥气逆于上的一种表现,此气源于女子胞。

女子胞是奇恒之腑之一,是女子特有的脏腑。大部分学者认为男子对应女子胞的解剖位置应该是精囊。我认为女子六个奇恒之腑与男子五个应该是阴阳搭配的,六为偶数为阴,五为奇数为阳。这个内容以前也讨论过,原因是男子多精,女子多血。

女子胞移热于膀胱,现代临床诊断应该属于膀胱炎的范畴。临床上膀胱炎的病人男性发病率比较低,据统计,以往男女比例是1∶8,现在是2.5∶7.5。说明3个问题,第一,女子的泌尿系感染几乎是男人的8倍,在临床上很少见到男性泌尿系感染的病例。第二,现在的发病人数男女比例比以前高很多,说明古代的时候男子膀胱炎的病人非常少。所以这里才有女子胞移热于膀胱之说。第三,气逆于上的病例女性多于男性,相对来说,女性在情志方面易于出现抑郁等症。由于情志的抑郁也可以出现气郁而逆于上化热的病症。以精神分裂症为例,我国曾在20世纪70年代进行过大数量的人口调查。上海、四川南部和北京郊区的调查资料都发现女性精神分裂症患病率明显高于男性,男女比例分别为1∶2.17,1∶1.24,1∶5.52。1982年12个地区的调查资料,女性总患病率为7.03‰,男性为4.33‰。可见,精神分裂症多发生于女性。现在男女比例差不多,也说明以往的比例女性明显高于男性。

以上几点说明,女子多发生厥气病,所以厥气的发生起于女子胞,移热于膀胱等。

当然男子也不是没有厥气病,男子的气逆生热的病例应该是从下焦湿热开始,逐渐移热于上焦后也可以发生厥气病。在古代男子多寒疝,女子多膀胱湿热,也可以说男子下焦多寒证,女子下焦多热证。而随着现代病的逐渐增多,男性的下焦湿热性疾病也有上升趋势,典型的病例包括前列腺炎、泌尿生殖系感染性疾病以及性病等。

本文摘自《闯关记我的《黄帝内经》觉悟之旅》

尊重版权,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朱燕中

编辑:釋慧祥

(0)

相关推荐

  • 祛湿效果最好的七个中成药

    千寒易除,一湿难去,湿邪是万病之源.但湿邪又很难从人的身体中去除,民间虽有很多祛湿的方法,可是如果生活工作在容易产生湿气的环境之中,对于本身湿气已很重的患者,民间的那些方法根本不起作用,最好的方法就是 ...

  • 朱燕中 | 三阳经之根详解

    <素问·阴阳离合论篇第六>:"天覆地载,万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曰阴处,名曰阴中之阴,则出地者,命曰阴中之阳." "太阳根起于至阴,结于命门,名曰阴中之阳.-- ...

  • 朱燕中 | 《黄帝内经》气厥论篇详解2

    <素问·气厥论篇第三十七>:"胞移热于膀胱,则癃溺血.膀胱移热于小肠,鬲肠不便,上为口糜.小肠移热于大肠,为虙瘕,为沉.大肠移热于胃,善食而瘦入,谓之食亦.胃移热于胆,亦曰食亦. ...

  • 朱燕中 | 黄帝内经之四关与后世四关穴大有不同

    <灵枢·九针十二原第一>:"五脏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十二原出于四关,四关主治五脏.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十二原者,五脏之所以禀三百六十五节气味也.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十二 ...

  • 朱燕中 | 黄帝内经讲解之形藏四,神藏五

    <素问·六节藏象论篇第九> "帝曰:余已闻天度矣,愿闻气数何以合之?岐伯曰:天以六六为节,地以九九制会:天有十日,日六竟而周甲,甲六复而终岁,三百六十日法也.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 ...

  • 朱燕中 | 《黄帝内经》名方详解-半夏秫米汤

    <灵枢·邪客第七十一>:"今厥气客于五脏六腑,则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跷陷,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瞑.黄帝曰:善.治之奈何?伯高曰:补其不足 ...

  • 朱燕中 | 《黄帝内经》对痹症怎么看?

    一.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 痹证的病因是风寒湿三气合而致病,这三种邪气的性质各不同,风为阳邪,主开散,风邪袭人在外开卫气,在内瘀滞营阴,主要表现为汗出.发热等症状.这是风邪从外侵袭人体的特点.在内肝 ...

  • 朱燕中教授讲《黄帝内经》合集(收藏版)

    <黄帝内经>的学术成就是任何个人所创立的方法都不能替代的,想要真正掌握针灸治疗方法的精髓实质,提高临床疗效,只有全身心投入<黄帝内经>研究,找到其固有规则,然后照此行事,这是唯 ...

  • 朱燕中 | 我学习《黄帝内经》的方法

    大多数人的经验是,学习<黄帝内经>是一个很艰苦的过程,刚开始的时候很难入门,很多人看了前面两三篇就再看不下去了,很多讲解<黄帝内经>的教授也是前六篇讲得最好,最顺畅,一过了六七 ...

  • 朱燕中 | 详解十二经络之终始和标本

    终始 出处<灵枢·终始第九>:"凡刺之道,毕于终始,明知终始,五脏为纪,阴阳定矣.阴者主脏,阳者主腑,阳受气于四末,阴受气于五脏,故泻者迎之,补者随之,知迎知随,气可令和,和气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