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评丨谁出的“加权赋分”这个馊主意
刚刚,省政府成立了调查组,正式宣布对近期备受各方强烈质疑的高考英语“加权赋分”进行调查,意味着这起重大舆情事件有了后续跟进。
这段时间,“加权赋分”连续成为各大搜索引擎热门词汇,引发线上线下大量讨论,影响大、牵涉广、对峙强,“不公平”“不平等”“暗箱操作”等负面议论频频出现,呈现一致负面,不断刷屏网络。
分析认为,从这次省长担任调查组长表述,及各政务平台及时转载等情况来看,“加权赋分”的措施应该会被叫停取消,内部参与制定该决策的人员会被问责处理。
网上有一种声音认为,考试院之所以会出台“加权赋分”政策,是因为有权贵子女的英语成绩需要“加权赋分”。我认为,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因为如果该权贵的能力已经大到可以出台一项政策来定向照顾自己子女的话,那么根本不会愚蠢到使用这种风险又大、受益又不明显的方式,直接要个名牌高校的“自主招生”名额或直接修改成绩,岂不是更简单?
这和不久前闹得沸沸扬扬的河南高考“调包”闹剧,不是一个道理吗?
事实上,这个舆情的线下根源并不难解。分析推理认为,考试院最初可能并没有对后来“加权赋分”部分的试题“是否超纲”“难度如何”等进行严谨而仔细的前置性把关,导致这部分试题在高考结束后被考生及家长集中吐槽,应该是有一些家长通过线上线下的渠道向考试院表达了“试题超纲”“考试不公平”等情况。
考试院在获知许多家长正在通过各种渠道反映情况后,鉴于自己把关试卷难度不严等自身原因,感到了来自内部和外部的社会压力,害怕后续会有家长串联聚集引发一些过激行为,于是召集内部开会讨论,研究解决措施。
这时候,应该是有人出了“加权赋分”这个馊主意。天真地认为,既然这部分试题太难,导致考生分数不高、成绩不佳,为了规避自己在审题难度方面的责任,可以使用“加权赋分”来提高分值,进而化解危机。
殊不知,接踵而来的是更大舆论危机。“加权赋分”严重破坏了考试规则和契约精神,让所有考生的成绩及排名先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制造了更大层面的“不公平”,造成了社会对我教育部门更为严重的信任危机,也破坏了党和政府的舆论公信力。
其实,这是个血淋淋的教训,反映出我们有些身居要职的决策者,思维方式简单、法治意识淡薄、风险评估不足,想当然、拍脑袋的决定常常想一出是一出,需要我们深刻反省。
希望这次事件,能给一些人敲敲警钟,做任何决定、出台任何政策,都要十分慎重,尤其是高考这类决定考生一生的领域。
一杯咖啡 一堂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