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辞职
昨天展示张元对王小波的回忆,今天再展示一段22年前我和李银河的对话,谈王小波为什么辞职。
丁东(以下简称丁):王小波为什么选择作自由撰稿人,当时前前后后是怎么回事?
李银河(以下简称李):我查了一下存档时间,王小波选择作自由撰稿人的真正时间是1992年9月,不是93年。他当时辞职就是想一心一意写小说,因为虽然当时在北大、人大教个书什么的,也没有太多的事,一星期就一两节课,但即使这样,他也觉得精力上受打扰,不能够集中起来。他写作特别需要整块时间,不能老是把时间打得一段一段的。
丁:他最后辞职时是在人大,他在人大教什么?
李:在人大教专业英语,一星期也就一两次课,但还有计算机的事也需要他做一点。这些都不是他特别喜欢做的。他在人大与领导、教研室的关系都非常好。辞职的时候也没遇到麻烦,因为当时是朋友介绍他进去的。但他刚去不久,可能才一年吧,就辞职,有点让他的系主任尴尬,不过人家也没难为他。
丁:他辞职的时候,对社会保障倒如医疗方面是怎么考虑的?
李:医疗这方面,当时只是觉得还挺年轻,再加上医疗制度也慢慢由公费在向自费的形式退,这就跟自己找个保险公司也差不多了,所以当时也就没有太多这方面的顾虑。小波作了自由人后的感觉非常强烈,就是觉得太好了,是那种自由了的感觉,后来不是有人将自由撰搞人干脆就简称为自由人吗,他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用不着按点上班,用不着去处理人事关系。在中国哪个单位都有这些事,小波这个人也不是太擅长人际关系的,所以从他这个人的个性和他需要的时间、需要的生活状态来说,作自由撰稿人是他最喜欢的生活方式。
丁:他成为自由撰稿人后在创作上有什么区别吗?
李:我没有太确切地统计过,但从感觉上说,作了自由撰搞人后创作的东西比以前多。
丁:成为自由撰稿人后,创作是多了,但是发表方面的不顺利有没有给他带来心理压力?
李:心理压力很大。他写的小说在出版方面压力很大。他有一次在给华夏版《黄金时代》的后记里说,出版的过程比写作的过程还艰难。这确实是他当时的体会。后来他写杂文对他出书有帮助,人们通过这个更多知道了他。当初有好多人不太能接受或理解他小说的风格,比如说有的总编认为看不懂。
丁:他好像还不是市场对他有了巨大需求,约稿供不应求的状态下辞的职,仅仅是感到教学与他写作的精神力和时间有矛盾。我研究过自由撰稿人,现在中国自由撰稿人在总量上不太多,这些人多数还是围绕市场转的。迁就市场,服从于市场需要。我认为,王小波的价值取向是和他们有区别的。他并没有迁就市场的需要去做违心的工作。当然如果这事情是市场需要的,也是我想表达的,我就做;如果是市场需要的,而不是我想表达的,王小波就没有做。在自由撰稿人中像他这样的不是很多,这个现象还是值得研究的。
李:说到市场这个问题,我们是讨论过的。文学实际上有两种:一种是纯文学,一种是娱乐性的。就像电影也分两种:一种是纯艺术片,另一种是商业片,娱乐的和严肃的这两种东西之间有明显区别。做纯文学的人在世界各国都是最穷的。你要是打算走这条路,你就别打算发财。所以他经济动机可以说是没有的。再有我们确实也没什么后顾之忧,哪怕他一分钱不挣我们也能活下去。做纯文学是他一生的宿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