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村落】——斗门街道斗门南村
谨以此文,献给大西安建设中,即将消失的长安村落文化!
位于斗门古镇南头,东有昆明池遗址,南邻西余铁路,西宝公路南线贯穿村西。韦斗公路将村子分为东西两半,东为东兴堡,西为西兴堡。7个村民小组,2480余人,土地2480余亩。
相传该村建于唐代,取兴旺之意而得名。
西汉武帝元狩三年(前126),为解决长安城供水不足和水涝灾害,将南山通过长安流入渭河的7条河流一齐截断,由修建的人工河(今洨河)汇入沣河,以防洪涝。
前清时期规模宏大的斗门城隍庙,庙址现存残壁一块,清晰可辨《重修城隍庙记》“迄今歴年所至本朝雍正年□年”“乾隆十二年九月穀旦”等字样。占地20余亩,前殿后庙,中间建有石牌楼,坐西向东,以建筑物将城隍庙分割为三部分,规模可与三原城隍庙媲美。随着教育发展的需求,一度曾把城隍庙改为斗门当地的小学校舍。
清末地方明绅岳汉春,机智敏锐,启智感人的故事在当地广为流传。清朝西安市西大街的拓宽、帮助礼泉一村民追回祖遗财产、翠华山建设汤房、丰富村规民约等。据传,一天岳汉春乘坐的驴车,在马路上砸死某村民的一头猪,村民提出一些无理要求,导致交通一时阻塞。车夫无奈告之,岳汉春下车后当众打了伙计一耳光,大声呵斥车夫:你咋把驴车赶到人家猪圈里了?众人疑惑间,岳对猪主人说道:“猪有圈、狗有绳、鸡有笼、车有辙”,村民害羞,在众人哄闹中离去,此事在当地传为美谈。其高尚品质正如墓顶所刻“从无利己”。
1979年在斗门南街建斗门影剧院,建筑面积近千平方米,演播大厅可容纳千余人。作为斗门地区唯一的集各种会议、电影放映、秦腔及文艺汇演、中小学教育讲座等多项任务于一体的大型娱乐场所。
近年来,调整产业结构,种果树、养花卉、栽大棚蔬菜等,充分利用交通便利和区位优势,从事商业、粮食流通。该村每年都有不少农家子弟考入各类高等院校,更有两位佼佼者考入清华大学。
“桑梓传有没河桥,唐碑无字足蹊跷”。该村土地紧邻沣河东岸,因地势较低而地下水较浅,岸边低洼地带常有积水,水泽遍地。雨涝时交通更为艰难,为生产和行人方便,修建了跨越水泽的桥梁,形成历史上著名的没有河流的桥梁“没河桥”。旱时则无河无水,排涝渠道还可作为耕地。
村中曾有一眼让十里八村称奇的“八卦井”。据世代相传,挖掘于明末清初,在当时即作为饮用水井,更重要的是天遇大旱时作为村民祈雨求福的场所。晚清时期,井边存有一座石雕龟驼纪念碑,井壁严格按照“八卦”图案错落砌成,正午时分,日光通过井口直射井底,从井口向下望去,清晰可见井壁造型及井口投影在井底图案完全吻合,在静态时井水面上就会呈现出立体幻空的“八卦图案”。
2008年四川汶川“5.12”地震后,村民们积极开展爱心救助活动,结合本村积存有近百条新被面的实际情况,进城采购质量上乘的新网套、被里、被面,60多名中老年妇女在南街村街道上铺开凉席、彩条布,短短几天缝制200床棉被,通过区民政局及时送往灾区。陕西电视台、西安电视台、《西安晚报》《华商报》等多家媒体及时进行报道。该村一批民营企业、党员干部和热心村民,通过各种方式向灾区捐款捐物达15余万元。
村内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家家户户用上自来水。
该村的臊子面、花园的蒸馍、上泉的皮子、下泉的饸饹等地方名小吃使人馋涎欲滴。尤其是斗门南街的臊子面,汤“鲜”、油“汪”、色艳,久负盛名。
锣鼓曲牌“十样景”,曲调既反映了关中不同的自然风景,更是当地各种锣鼓曲调的有效融合。据传,热闹、喜庆的“十样景”锣鼓,是周朝时为迎接武王凯旋队伍营造欢庆的场面而创作。
社火以高、玄、妙、惊而闻名,芯子高达三层。
悠久的历史,丰厚灿烂的文化,孕育出了赵守中等多名秦腔名角、秦腔艺人,他们曾活跃在祖国西北各地的舞台上,也彰显在岳崇、张琪等毛笔行书书法的间架结构之中。
投稿、闲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