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村落】——兴隆街道里杜村
谨以此文,献给大西安建设中,即将消失的长安村落文化!
兴隆街办最东边的一个村,东与黄良街道以洨河为界,南与黄良街道聂家河村隔洨河相望,西与宫子村毗邻,北与郭杜街道赤兰桥村接壤。4个村民小组,321户,1300多人,1300亩地。
据村中“三老”回忆,关于村名来历,一直众说纷纭。据《咸宁县志》记载:原村里因以李杜二姓为主(其实是以张姓为主,李、单、刘、曹辅之),所以称为“李杜”村,后演化为“里杜”村。此说大多数村民认为不妥,因为老几辈根本没有“杜”姓,且李姓到村落户时间也较短,到新中国成立初也只有四辈,不足百年。经过与村中“三老”以及街办采编人员讨论推理,认为“里杜”应为“里头”。根
据是里杜村村址在汉“重阳宫”“里头”,而修史老先生耳误为“里杜”,同西边“堰渡”耳误为“闫杜”,犯了同一个错误。
建村历史不祥,约为明代。也建有堡子墙,新中国成立初只剩下短短一截,有城门楼一座,还有戏楼、三官庙、老君庙共三处。其中村中间“老君庙”为大庙,院内古木参天,檐板上画有精美壁画。新中国成立后,老君庙改建为里杜小学至今。
在村东南处有一座古桥,土崖下建有车马店和商铺。河岸上有“龙君庙”一座,人称“小庙”。庙旁立有石碑,生产队时被砸,现碑座还在,河中古桥木桩及建桥基石、石条尚存。
村北原有一座古庙,叫“北斗庙”,庙前有一水池,名曰“饮马池”,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干涸。村西和宫子村交界处有一条大道叫“官路”,应叫大义路,是南北交往的一条官道。当年南来北往,去往省城,南上王曲、子午的必经之道,现已不复存在。
(刘秀)
在村西北边有一大冢,村人称之为“冢疙瘩”,周围数十丈,高约三丈。相传埋有汉代一位大官。1958年大跃进时,将其挖平。村西南,南畛地靠河岸处有一土
塔,村民称为“金狗塔”,听老人传说是王莽赶刘秀时的遗物。据说刘秀在此被黄狗相救,登基后赐建此塔。
村东有一高坎称作“老虎崖”,常有老虎出没咬伤人畜,被西汉时周家庄壮士“周处”用朴刀砍死,是有名的“周处除三害”故事发生地之一。
新中国成立初村子不足百户,古河桥垮塌后,交通不便,消息闭塞,被人称为“夹皮沟”。至20世纪70年代初,主要靠编织芦席维持生计,炕席曾销往周边各村。20世纪70年代中期,“罐罐井”开始流行,村里人便去河中拉沙石,预制“井瓮子”,成为村里人的副业。后来又兴起盖“平房”、“楼房”,村里人便开始预制“挑头”和“楼板”。现在全村有楼板场40余家,拖拉机拉运户20余家,砂石
车十多家,形成了以预制业为龙头的大产业,流转资金在5000万元以上,一举成为兴隆地区的首富村。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以及蓝(田)周(至)公路即将修通,村两委会利用村南废旧鱼池、沙滩建成钓鱼及休闲庄园,很快形成以休闲娱乐、垂钓为主的第二大产业。2012年4月成功举办全国垂钓比赛,成为西安地区一大盛事。
1997年春,在洨河岸义务栽植杨树,如今已成林,成为长安地区最佳宜居人文休闲地之一。目前,完成村水泥路面改造,实施农网改造,并于2009年给村里打深井,农户用上干净、安全的自来水,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自古以来就有耍狮子龙灯的民间艺术,且代代相传。每隔三五年,值新春佳节就要大耍一次,其中“狮子三呼”、“上桌腿”、“金线吊葫芦”、“狮子产仔”、“狮子拆塔”等名目,十分精彩。锣鼓更是闻名遐迩,1994年曾获西安市第三届鼓王夺标大赛“金奖”,2000年在西安市大南门外广场参加陕西省举办的迎千禧年大型锣鼓表演,同年4月又应邀去江苏无锡参加全国鼓王大赛,一举取得“中华鼓王”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