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鲁王府文艺创作辑考(上)
明鲁王府文艺创作辑考
明朝建国后,明太祖朱元璋分封儿子到各地为王,为他们制定了严格的约束制度,以保大明江山世代相传。明成祖靖难以后,明廷更加强化“藩禁”,削去藩王兵权,禁止宗室子弟从事士农工商之业。这极大限制了皇室的权力,也制约了他们各方面才能的发挥,纵有满腹才华也无法对社会作出贡献。但客观上,也激发了他们寄情山水,在文学艺术、医学、音律等方面做出斐然的成就。
鲁王府位于兖州,深受孔孟文化熏染。有明一代,鲁王宗室在文艺创作方面人才辈出,闻名遐迩。他们或工诗,或研画,或藏书,或论道,或谈医,或济世,可谓建树卓著,事迹和作品被各类史志或文集收录,为后世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
作为第一代鲁王朱檀虽然去世较早,没有给世人留下他的只字片语,但从他在邹城九龙山的鲁王陵随葬品中我们足可以看出他生前对琴棋书画、文房四宝的偏爱。而史料对他“好文礼士,善诗歌”的评价,也足以说明他生前是一位很有才华的亲王,让人不禁对他的英年早逝而扼腕叹息。
经多方查找,笔者收集到从第二代鲁王以后、部分鲁藩宗室的诗词、书画、文集等文艺作品,按照鲁王系“肇泰阳当健,观颐寿以弘”的字辈顺序聊做简介和评述。虽不免挂一漏万、点评粗略,但希望管窥鲁王文化之一二,给今人一丝启迪。
肇
枫林两岸经霜老
朱肇煇,即鲁靖王,能诗,他是明太祖朱元璋之孙、鲁王朱檀独子,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生,永乐元年(1403年)袭封,成化二年(1466年)薨,享年79岁。他历经洪武到成化诸朝,尤为成祖爱重。史载,明成祖朱棣车驾过兖时曾赐以诗币,后明宣宗也评价他为“礼贤下士第一人”。明代王世贞所著《皇明盛事述》记载:亲王享国之久者,……鲁靖王肇煇六十四年……;若过七十者,……鲁靖王肇煇七十九,庄王阳铸七十六……。可见,朱肇煇年寿之高、享国之久在明朝各藩中是很有名的。是否也印证了“仁者寿”这句话呢?
据明代黄虞稷《千顷堂书目》卷十七别集记载:凭虚稿,鲁靖王朱肇煇撰。清代朱彝尊《静志居诗话》记载,“鲁藩别乘”首载靖王诗,但著集名,诗有《过甓社湖》及《游朝天宫》《登钟山谒孝陵作》,知是王朝南京时所赋诗。这几首诗今已无从查找。仅在朱彝尊所编《明诗综》中找到他的另外两首诗,也应为王进京时所作。
秋日江行(朱肇煇)
策马行行出郭遥,
平沙水落未生潮。
枫林两岸经霜老,
红叶无风落小桥。
江楼秋望(朱肇煇)
百尺危楼上,凭高极杳冥。
水云连楚白,岛屿入淮青。
潮起鱼龙窟,风生蒲蓼汀。
倚阑凝竚久,目断是沧溟。
这两首都是写江景的,此处的江自然是指长江,此“江楼”具体位置和始建年代已不可考。南京在洪武、建文两朝是明朝的首都。每年的重要节日,各地藩王要进京朝拜,但这一惯例在靖难后逐渐受到限制。
有意思的是,与他同时代的明仁宗昭皇帝朱高炽也有一首同题诗。
江楼秋望(朱高炽)
远碧接天涯,登临景自佳。
苹洲晴亦雪,枫岸昼常霞。
落雁过前浦,浮鸥傍浅沙。
竹篱高晒网,茅屋是渔家。
二人的诗对照来看,仁宗的诗由远及近、由虚到实,由天涯到渔家,靖王的诗从近及远,由实到虚,由危楼到沧溟。从中可以看出君臣视角的不同。仁宗朱高炽和鲁靖王朱肇煇二人相差11岁,是叔伯兄弟,有成祖对靖王的垂爱,兄弟二人关系可能很近,甚至曾经互相和诗,倒也不是没有可能。
泰
鲁惠王朱泰堪,是第三代鲁王,鲁靖王嫡子,鲁王朱檀之孙,明太祖朱元璋曾孙,成化三年(1467年)袭封,九年(1473年)薨,著有《悔斋稿》(《千顷堂书目》卷十七别集)。《明诗综》卷二中录有惠王诗一首。
春 晴(朱泰堪)
膏雨初收日载阳,
眼前景物富韶光。
碧池一夜水平岸,
红杏数枝花出墙。
芳草不随蓂荚换,
游丝欲共柳条长。
海棠庭院偏明媚,
莫遣东风又作狂。
对于此辈人,有关历史资料记载很少,仅评一首诗显然无法确知诗人的心境,但从诗中丰富的意象来看,足以让人眼前浮现出满眼的明媚春光来。
据历史记载,惠王是靖王第二子,他还有五位兄弟封了郡王,事实真是这样吗?相传,海州名山云台山原名“清风顶”,是因一位鲁府王孙的驻锡而得名。清乾隆《云台山志》援引顾乾《云台旧志》载:“成化乙酉有鲁府王孙落发为僧,持钵于此,爱其山水幽峻,可以栖禅,因募资重建,师号清风,久而遂以清风名顶”。那么,这里的鲁府王孙究竟是谁呢?朱炳旭文章《云台山三元宫与明皇室关系考》中作了分析,认为这位鲁府王孙极有可能是朱泰堪的兄弟。为何他在各种史料中均未见记载?此后,历代明廷和鲁王对海州云台山关怀有加,屡有敕封和资助,留下不少遗迹,这也更为云台山与明皇室的关系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
阳
朱阳铸,即鲁庄王,是明太祖朱元璋玄孙,鲁惠王嫡子,成化十二年(1476年)袭封、嘉靖二年(1523年)薨,有诗集《尊德堂稿》(《千顷堂书目》卷十七别集)。
《明诗综》卷二录入鲁庄王诗三首,同时还记录了一次发生在鲁王府里的诗会活动,转录在此。“庄王朱邸优游不忘恭敬情亲棣萼,於弘治癸亥(1503年)聚兄弟于一堂,王始倡七言近体二首,于是鉅野恭定王阳鎣、乐陵宣懿王阳錧、邹平恭懿王阳鎕、东阿荣靖王阳鏢、镇国将军阳銖、阳鉞、阳□、阳鋑并和之,工绘为图,左长史郁珍、右长史石磐、纪善芮镐纪其事,阳銖为作序焉,王有《介山怀古》作中一联云‘古冢已无双鹤吊,荒林犹为一蛇怜’亦佳句也”(注:指鹤吊陶母和介子推自比为蛇的典故)。鲁庄王作为亲王能够召集各郡王府同辈兄弟一同吟诗作乐,有此雅好,足见他本人爱好文化,常和大家切磋诗艺,也说明当时鲁府的文化风气是非常好的。
塞上逢故人(朱阳铸)
久历风霜鬓欲华,故人相忆各天涯。
几年出塞常为客,今日逢君似到家。
薄酒暂宜酬雪月,敝衣堪欢染风沙。
明朝又恐河梁别,愁听江城奏暮笳。
此诗描写与故人重逢时的感慨,南京一别后,天各一方,知音相惜,苍凉之感油然而生。
秋日闲居(朱阳铸)
地僻柴门静不开,明窗虚室绝尘埃。
应无酷吏催租到,忽有白衣送酒来。
坐听风声敲翠竹,吟看日影上苍苔。
乘闲岁月心无累,客至需留泛酒杯。
此诗描写诗人安贫乐道,心无挂碍的闲适心情,二联两句化用高适封丘作和陶渊明白衣送酒的典故。
江楼秋望(朱阳铸)
江城秋暮叶初飞,
独上高楼望夕晖。
忽见一行沙雁起,
西风遥送片帆归。
此诗与靖王作品同名,也写南京江楼所见,时间、地点、人物和环境交代明确,片帆归来惊起一滩沙雁,画面非常生动。
鲁庄王朱阳铸是继靖王之后又一位重要人物,为壮大鲁府影响做出了贡献。也许正是在他的影响下,这一辈人涌现出很多贤孝子弟,其中朱阳铢、朱阳(上舆下金)兄弟就是他们中的代表。二人是巨野郡王府镇国将军,据称“忠孝克尽,友爱谦恭,宗室罕有”(《窥玄慵叟自制生铭》),曾捐出俸禄赈济灾荒。弘治六年(1493年)被皇帝敕赐“彰善嘉义”坊一座,立于兖州府河岸边。正德年间,朱阳铢还曾建板桥于西桥东侧(万历元年版《兖州府志》)。可见,他们乐善好施、亲民爱民是有口皆碑的。
朱阳(上舆下金)在他的《窥玄慵叟自制生铭》中还提到:“……暇日搜编古今本草郡书内简易经验良方,版集成帙,名曰《法天生意》。赁工刊行,以广其传……”。此书应为一部医学典籍,今已佚失。
当
朱当㴐,字望洋,是鲁王府钜野郡王支的辅国将军,镇国将军朱阳铢第五子,嘉靖时人,朝廷曾勅旌“敏学”,著有《国朝典故》手抄本(现藏国家图书馆善本部)、《改元考》(《千顷堂书目》卷四)等。万历二十四年版《兖州府志》卷十“天潢志”中称其“博览群集,蓄书甚富;购得异本,手自抄录,不下万卷;尤工墨妙,间为诗文,亦甚雅驯”,可见他在当时已是知名的藏书家、书法家和诗人,也是这一辈人中最有影响和代表性的一位。
《改元考》书影
《忠爱碑》
朱当㴐精于篆书,常为人书写墓志篆盖,如孙允中墓志盖,任瀛母蔡氏墓志盖,鲁府辅国将军朱当瀬圹志篆盖,大明安人胡氏墓志等。曲阜颜子墓碑“兖国复圣公墓”六字(嘉靖二十六年立)、邹城孟府《忠爱碑》(嘉靖二十八年春立)、《重修高吴桥碑记》(万历二十四年版《兖州府志》卷三滋阳桥梁载)等都出自他的手笔。他的篆书作品,线条粗犷,端庄匀称,雍容大度,从《忠爱碑》可见一斑。对于网络流传的《改元考》影印版,虽然有人质疑不是他的手迹,但手抄小楷也是古拙天成,别开生面,深得北碑妙趣。
同时,朱当㴐也是一位诗人。其诗语言洗练,旨趣高远,佳句迭出,非常耐读。明代晁瑮所著《宝文堂书目》录有他的《鲁藩望洋诗稿》,只录书名未录作品,明代黄虞稷撰《千顷堂书目》卷十九记明代青州大学士刘珝之子、文学家刘锐编有《望洋遗稿》,他与朱当㴐为同时代人,二人应有交集。此《望洋遗稿》与《鲁藩望洋诗稿》是否为同一诗集尚不可考。万历二十四年版《兖州府志·艺文》收有他的《鲁城杂咏》八首。
鲁城杂咏(朱当㴐)
(一)
孔圣千年道,独存泗水源。
中流涵冤魄,下濑入龙门。
云影迎风聚,芹香共藻浑。
灵鲲化鹏去,慅底浪花翻。
(二)
紫翠龙山色,斜阳影欲残。
归云拥林树,旅雁下沙滩。
凫峄连珠秀,烟岚匝地寒。
几回闲拄笏,东望兴漫漫。
(三)
流水潺潺绿,垂杨袅袅黄。
风烟如有约,造化似无疆。
时惹莺梭露,轻飞絮雪香。
那看常送客,折赠别情长。
(四)
石闸名金口,雪涛振玉珂。
漎漎来脉远,㶁㶁濑声多。
游子迷津问,渔人倚櫂歌。
尘心应万斛,涤濯更如何?
(五)
复圣当年志,安贫陋巷居。
名高诸子德,力读五车书。
庙貌今仍在,箪瓢乐有余。
缅思真好学,瞻拜一踌躇。
(六)
老杜今何在,荒台尚有踪。
晚风迷碧草,落日伴青松。
水岸飞霜叶,鸦声逐莫钟。
长吟情不尽,竚立想仪容。
(七)
石佛谁名寺,灵源海底通。
一泓寒浸玉,千丈倒垂虹。
草色栏边绿,天光镜里空。
银瓶分素练,端可济疲癃。
(八)
屼峍高临斗,峥嵘直倚天。
铃声闻十里,鹤迹阅千年。
舍利前朝化,心灯午夜燃。
我来登绝顶,举手挹云烟。
此八首诗,实际是写古兖州八景。这与万历二十四年版《兖州府志》记载的兖州八景有一处不同,第五首是“颜渊古庙”,而府志上有“舞雩春风”。微信公众号“兖州春秋”的文章《古代兖州最美的八个景点》有专题介绍。“泗水流芳”“龙山环照”“玉河烟柳”“金口秋波”“舞雩春风”“南楼夕月”“石佛灵泉”“兴隆塔影”这八个景点反映了当时兖州的大体面貌。
在这里提一下,记录明楚王府诗文贤行的《宫省贤声录》作者是高曰化,有认为是朱当㴐所作应不妥,但他当时曾手抄过此书是有可能的。
在明代,除了手抄书籍之外,藩府的刻书文化也非常盛行,如周府、鲁府和上述楚府等,鲁府刻书又尤以“敏学书院”(也称“承训书院”)最为著名。据2011年第2期《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张弘、董文强文章《略论明代山东藩王的藏书文化》,藩府刻抄的书籍之所以多精雅,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首先,诸藩府多获御赐内府本,依此为翻刻底本,具备精良的基础。其次,诸藩王有“特殊的政治生态,游离于统治与被统治阶级之间,享有着极大的政治和经济特权”。朝廷给予其丰厚的待遇,配有专门的官署,有较为专业的翻刻机构,具有翻刻的财力和物力。其三,诸藩王大多勤于读书,工于书法,喜好藏书,务求精善。其四,明代印刷术已得到了长足发展,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为诸藩王刻书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支撑。最后,诸藩封地在孔孟之乡齐鲁大地,受其尊学尚文、重藏喜著传统的熏染。如鲁府封地在孔子故里曲阜紧邻的兖州,此地重礼崇义,尊贤尚亲,“鲁多君子,匪自今矣。岂非高皇帝之大训与周孔之遗风哉?”其地图书收藏蔚然成风,潜移默化的影响不可小觑。”其说甚是。
健
朱健根,字务本,是鲁藩巨野王支奉国将军,明太祖朱元璋第六代孙。据明代焦竑撰《国朝献征录》卷一宗室一记载,他“博通经术,能文词,多所延纳,凡宦游兖中者,无不知将军名。每会坐客恒满,将军据上席,握铁如意,谈理亹亹不倦,嘉靖中,鲁王以将军贤孝上闻下诏褒予,年七十有八乃卒”。嘉靖皇帝诏褒其“贤孝”,并在兖州东水桥府河北岸建“敕褒孝贤坊”。《明实录》记载,万历元年四月诏褒奖称其“雅志超群,文行迈俗,乐善亲贤”,名副其实。明代俞泰所编的《盛明百家诗》有鲁藩二宗室诗集二卷,是他和儿子朱观熰的诗歌合集,但名称不载,作品亦不可考。
万历二十四年版《兖州府志·艺文》记载了朱健根的一首诗,写登镇岱楼的所见所感,一句“凭栏不尽登临兴,归路通衢半已灯”,韵味隽永,实为佳句。
登镇岱楼(朱健根)
四十年前此一登,重来筋力倦难胜。
古今岱岳仍雄峙,远近人家几废兴。
背壁寒花留远色,断湾秋水弄霜澄。
凭栏不尽登临兴,归路通衢半已灯。
邹城泗右居士的博客录有《大明孔氏墓志铭》,是朱健根为夫人亲撰,文辞哀婉,充满深情。碑文虽多处字体不可考,但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真情感人至深。选录如下:
夫□各□寒□听雨孤馆挑灯高楼□□此人情之所作此也□哀之痛夫岂他人之所能过哉爰抆泪而志之……淑人治家有常法,其饮食器具不务丰□而□□□,□虽布衣枲无粥故澣濯必洁以完庭宗晨昏课□华□扫无芥体育场穬□□□□□□端而有则和而不嬉尤善裁刺绣人不可及三十余年与予未曾□□□如宾服身以贞杜□以恕息忿以平解恶以端盖烈丈夫不能□焉而今已矣……
后笔者在网络上查到明诗一首,亦为朱健根所作:
前 题(朱健根)
罔极乾坤恨,荒庐向墓开。
轩窗当书䐜,风雨入秋哀。
芝草祯初应,啼鸟梦未回。
自锄原上棘,一度一心摧。
双鸟离分、荒冢孤烟,想必作者每到妻子墓前总有一番追忆与伤怀,聊以一首诗寄托无限的哀思。推测作者那情那景,心境如此,当不为过。
(未完待续)
您看此文用
·
秒,转发只需1秒呦~